电影分镜头剧本写作格式5篇范文

2023-06-04| 编辑: 佚名| 查看: 378 |原作者: 叶红雨|来自: 衙媒网

关于电影分镜头剧本写作格式5篇范文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电影分镜头剧本写作格式5篇范文”的详细内容:第一篇:电影分镜头剧本写作格式电影、电视节目分镜头脚本格式片名:镜号说明:镜号:每个镜头按顺 ...

  关于电影分镜头剧本写作格式5篇范文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电影分镜头剧本写作格式5篇范文”的详细内容:

第一篇:电影分镜头剧本写作格式

  电影、电视节目分镜头脚本格式

  片名:

  镜号

  说明:

  镜号:每个镜头按顺序的编号

  景别:一般分为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显微等

  技巧:包括镜头的运用—推、拉、摇、移、跟等, 镜头的组合—淡出谈入、切换、叠化等。

  画面:详细写出画面里场景的内容和变化, 简单的构图等。

  解说:按照分镜头画面的内容, 以文字稿本的解说为依据, 把它写得更加具体、形象。

  音乐;使用什么音乐, 应标明起始位置。

  音响:也称为效果, 它是用来创造画面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如现场的环境声、雷声、雨声、动物叫声等。

  长度:每个镜头的拍摄时间, 以秒为单位。

  例:片名:《三让一树花常开》

  画面内容

  解说词

  宜宾县桂花小学座落在距县城50公里的观音镇

  沙沟大山里, 这是一座 座落在大山深处的桂花小学。

  镜头由学校

  村小。

  全— 拉、俯 全景拉成大全景, 叠出片名, 化出

  大全

  15”

  长度(秒)

  画面内容

  解说词

  音乐

  音响

  长度(秒)

  景别 技巧

  镜号 景别 技巧

  音

  音响 乐 专题片素材文稿报送格式

  片名:XXXXXX

  镜号 长度

  画面内容

  解说词

  音效

  备注

  说明:

  镜号:每个镜头按编辑顺序的编号.长度:该镜头的起、止时间.画面:详细写出画面里的场景的内容和变化, 简单的构图等.解说:与该镜头对应的解说词, 时间长度应与画面时间长度一致, 如有采访, 应在对应画面中打印出采访对象的姓名、职务、身份及采访内容字幕, 并在“解说词”栏详细说明.音效:包括音乐和音响 例:片名:《大山的女儿》

  画面

  镜号 长度

  解说词

  音效

  内容

  10’27”

  学校 五星红旗第一次从民族小学的操场上升起, 没有乐曲, 杨老现场声15 — 升旗 师用仅有的一台风琴伴奏, 仰望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杨老

  风琴声13’40” 仪式 师眼里噙满泪花……

  18’30” 采访村民 35 —(王蓉母

  (采访对象:王蓉妈妈陶永秀:“王蓉能够当上老师, 多亏了

  亲)叠印字

  杨老师的帮助, 我们全家非常感谢杨老师, 永远记住杨老环境声19’40” 幕 师。

  ”)

  三、消息类新闻文稿报送格式

  1、文稿用A4纸5号字打印成20×20的稿纸, 一式三份, 加盖公章。

  2、画面质量要求清晰、稳定, 多条新闻之间一定要用彩条或其他方法分隔开来。

  备注

  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 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 一般分为:(1)根据景距的变化分类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 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 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

  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 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 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 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 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

  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 处于比全景小得多, 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 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 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 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 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 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 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

  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 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 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 指突出头像的局部, 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 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2)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 指被摄体不动, 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 取景范围由大变小, 分快推、慢推、猛推, 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 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 取景范围由小变大, 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 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 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

  从广义说, 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

  但在通常的意义上, 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 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

  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

  跟移是一种, 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 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 同时进行。

  总之, 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 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 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 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 也即扫摇镜头, 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 表现急剧的变化, 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 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

  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 指没有剧中角S(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

  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 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 又称综合镜头。

  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短:指短镜头。

  电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约合胶片15米以下的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合750帧以下的连续画面。

  长:指长镜头。

  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对于长、短镜头的区分, 世界上尚无公认的“尺度”, 上述标准系一般而言。

  世界上有希区柯克《绳索》中耗时10分钟、长到一本(指一个铁盒装的拷贝)的长镜头, 也有短到只有两格、描绘火光炮影的战争片短镜头。

  )

  反打:指摄影机、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

  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 先从一边拍男, 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 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摄影、摄像机不动, 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 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 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 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 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3)影视的画面处理技巧

  淡入:又称渐显。

  指下一段戏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 有如舞台的“幕启”。

  淡出:又称渐隐。

  指上一段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 逐渐变暗到零度, 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称 “溶”, 是指前一个画面刚刚消失, 第二个画面又同时涌现, 二者是在“溶”的状态下, 完成画面内容的更替。

  其用途:①用于时间转换;②表现梦幻、想像、回忆;③表景物变幻莫测, 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转场, 叙述顺畅、光滑。

  化的过程通常有三秒钟左右。

  叠:又称“叠印”, 是指前后画面各自并不消失, 都有部分“留存”在银幕或荧屏上。

  它是通过分割画面, 表现人物的联系、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划:又称“划入划出”。

  它不同于化、叠, 而是以线条或用几何图形, 如圆、菱、帘、三角、多角等形状或方式, 改变画面内容的一种技巧。

  如用“圆”的方式又称“圈入圈出”;“帘”又称“帘入帘出”, 即像卷帘子一样, 使镜头内容发生变化。

  入画:指角S进入拍摄机器的取景画幅中, 可以经由上、下、左、右等多个方向。

  出画:指角S原在镜头中, 由上、下、左、右离开拍摄画面。

  定格:是指将电影胶片的某一格、电视画面的某一帧, 通过技术手段, 增加若干格、帧相同的胶片或画面, 以达到影像处于静止状态的目的。

  通常, 电影、电视画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开始, 由静变动, 最后以定格结束, 由动变静。

  倒正画面:以银幕或荧屏的横向中心线为轴心, 经过180°的翻转, 使原来的画面, 由倒到正, 或由正到倒。

  翻转画面:是以银幕或荧屏的竖向中心线为轴线, 使画面经过180°的翻转而消失, 引出下一个镜头。

  一般表现新与旧、穷与富、喜与悲、今与昔的强烈对比。

  起幅:指摄影、摄像机开拍的第一个画面。

  落幅:指摄影、摄像机停机前的最后一个画面。

  闪回:影视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

  即突然以很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 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起伏, 手法极其简洁明快。

  “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出现的场景或已经发生的事情。

  如用于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 则称为“前闪”, 它同“闪回”统称为“闪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 原为装配、剪切之意, 指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 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

  它大致可分为“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

  前者主要以展现事件为宗旨, 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称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属此类。

  “表现蒙太奇”则是为加强艺术表现与情绪感染力, 通过“不相关”镜头的相连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而产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内涵。

  剪辑:影视制作工序之一, 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

  影片、电视片拍摄完成后, 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 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 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 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艺术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 成为一部内容完整、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

  剪辑是影视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工作, 也是摄制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

  (4)其他名词

  前景:镜头中靠近前沿或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

  在镜头画面中, 用以陪衬主体, 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 并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 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后景:镜头中靠近后边或位于主体后面的人或物。

  后景在镜头画面中, 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 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 有时直接构成背景。

  中景:处于画面中间的部分。

  一般主体会出现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间的部位。

  前景、中景、后景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层次, 它们可以使画面富于层次感、纵深感。

  有些画面的层次作了更细致的划分, 如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许多画面构图, 可达七八个层次。

  内景:也称“棚内景”。

  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外景:摄影棚以外的场景, 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 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

  优点是真实、自然, 具有生活气息。

  摄影棚:专供拍摄影视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筑物。

  较大的摄影棚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 高度为8米以上。

  棚内四周有为绘制背景用的天片, 装有各种照明设施、音响条件, 以及隔音、通风、调节气温、排水等设备。

  棚内可搭建供拍摄的各种室内外布景。

  造型语言:传统意义上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总和。

  对于影视而言, 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S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与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S、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 共同形成了它们的造型语言体系。

  画外音: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 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 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

  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

  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

  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 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银幕:一种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电影放映设备。

  宽银幕电影: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型电影, 采用比标准银幕宽的银幕, 可以使观众看到更广阔的景象。

  目前, 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横向压缩画面的变形镜头来拍摄和放映宽银幕影片, 使放映画面高宽比由普通银幕电影的1:1.33, 变成 1:1.66至1:1.85, 故称之为变形宽银幕电影。

  遮幅宽银幕电影:也称“假宽银幕电影”, 使用35毫米胶片, 拍摄和放映时, 在摄影机和放映机片窗前加装格框, 遮去画幅的上下两边, 以压缩画面高度, 但不改变画面宽度, 能得到与变形宽银幕电影相同的银幕效果。

  摄制这种宽银幕电影的方法较为简便, 已得到广泛采用。

  声画同步:也即音画同步, 指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歌曲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 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

  声画平行: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 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 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 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 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 互相补充, 若即若离。

  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声画对位: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 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1)声画对比。

  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 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

  (2)声画对立。

  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电视科教片分镜头台本的创作

  俗话说:剧本是一剧之本。

  对于影视作品的创作, 剧本是创作的基础。

  而对于科教片的创作来说, “剧本”的创作同样重要。

  科教片创作所依据的“剧本”我们称之为台本, 这主要是由于科教片的台本具有通俗性、科学性、形象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而区别于影视故事片所用的剧本。

  分镜头台本是科教片二次创作的基础,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教片的质量。

  科教片的文字创作有几个关键性的环节: 第一, 文学稿本的创作;

  第二, 依据文学稿本写出分镜头台本的再创作;

  第三, 在拍摄和编辑过程中分镜头台本的修改与完善, 而文学稿本则为整个创作打下了基础。

  从笔者多年工作实践中所接触到的文学稿本来看, 科教片的文学稿本一般是由某个学科的专家、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或者是熟谙教学方法、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提供的, 多为讲稿、科研报告、课题总结, 或者是科研资料, 当然也有比较规范的文学稿本。

  所用语言也多为书本语言、专业术语等, 并不适合屏幕再现。

  这就要求导演具有较高的分镜头台本的再创作能力。

  而分镜头台本则是依据文学稿本再创作的、并且划分出了一个个镜头的、可供拍摄和后期制作的编辑用台本。

  分镜头台本不是对文学稿本的图解和翻译, 而是在文学稿本基础之上进行了影视语言的再创作, 把抽象文字描述向具体视觉形象进行转换, 所以它已经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可视性。

  根据电视媒介传播的特点和科教片的受众与任务, 科教片文学稿本向分镜头台本的转换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书面语言口语化

  书面语言虽然具有语法规范、用词准确和逻辑严谨的优点, 但是并不适合完全照搬到屏幕上, 电视语言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就是口语化, 要让观众感受到平易近人的、面对面交流的效果。

  另外, 还可以灵活运用“寸草遮丈风”、“见苗一半收”、“庄稼一枝花, 全靠肥当家”等各地农谚及诗情画意的语言, 这些生活味浓郁、口语味十足的语言, 可以大大缩短观众与影片的距离。

  2、专业术语通俗化

  在科教片的稿本转换过程中, 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专业术语过多。

  由于科教片尤其是农业科教片针对的受众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太多的专业术语会对他们理解影片形成障碍。

  所以, 在分镜头台本写作时, 要尽量把专业术语、科学名词用比较通俗的、大部分观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

  这样, 才能更好地发挥影片的教育和科普作用。

  3、科研数据图形化

  每部科教片都有明确的教学性和科学性, 片中必然要涉及到许多术语和数据。

  所以, 在分镜头台本的写作过程中, 如何将枯燥、呆板的专业名词和科研数据形象化、视觉化是我们遇到的另一个重要转换。

  比如很多表现科研项目对比关系的实验数据, 这些数据往往是影片所叙述科学内容的核心, 必须在影片中呈现。

  采取什么方法呢?如果简单地以表格的形式叠加在图像上, 由于数据较多, 观众不易在短时间里看清楚。

  所以, 可以采用柱形图、饼图、曲线图、折线图等图形化的表现形式, 发挥图形比较直观的特点和优势, 有效地帮助观众对枯燥科学数据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有的数字资料必须用表格来表现, 那也应该通过提取核心资料等方法尽量简化数据, 然后将其编制成由表格标题、表头和数据构成的标准表格呈现, 才能有利于观众的理解。

  4、要点内容标题化

  对于科教片来说, 一部影片要表现的教学或科研内容不止一两个, 有的实用技术类的影片可能有多个技术要点。

  如何使这些内容既重点突出, 又转换准确呢?———— 比如, 留茬带状间作轮作新技术的技术要点在文学稿本中分散在多个段落, 在写作分镜头台本时, 经过编导的归纳、提炼, 总结出四个技术要点。

  Ⅰ、条播作物与穴播作物带状间作种植;Ⅱ、留茬带的种植行向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Ⅲ、带状间作田的带宽控制在8.4米以下;Ⅳ、选择适宜的优势作物组成轮作组合.(1)把这些技术要点设计制作成字数接近的四个标题字幕;(2)利用特技使字幕快速飞到屏幕上方1/4处;

  (3)在屏幕下方3/4的空间里采用两分屏画面的形式, 让表现该项技术要点不同时期的两个画面从屏幕两边快速飞到屏幕中央撞在一起, 形成一种视觉冲击力;

  (4)整个屏幕以黑S为底, 为的是突出要呈现的科学内容。

  字幕和视频图像分别使用运动特技处理, 达到了重点突出、形式活泼、信息丰富的良好效果。

  5、文字叙述镜头化

  在文学稿本向分镜头台本的转换过程中, 创作者的脑海里应该呈现与文字符号相对应的一幅幅视觉图像, 应该力图用文字叙述描绘出具体可见的画面。

  并且, 文字叙述所描绘的画面要有充分的可拍性, 即:文字所叙述的内容可以用摄像机镜头来表现, 力求避免使用非常抽象和概括性的文字表述, 否则就会给视觉表现造成困难。

  科教片《留茬带状间作轮作新技术》开始部分有一段解说词:“当地人把阴山北麓称为后山地区, 这个地区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的中段, 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也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然而, 在这里我们除了看到在农牧交错带常见的风蚀沙化现象之外, 还看到了大面积的、长势喜人的作物, 它们像一条条五颜六S的彩带, 横亘在原野丘陵之间……”。

  从这段文字描述我们可以看出, 它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很容易找到对位的视频画面来表现。

  这样, 不仅使前期拍摄更有目标, 也使后期剪辑更加方便和流畅。

  6、规划影片的逻辑结构

  在稿本转换过程中, 我们除了要解决语言转换和视觉呈现的问题, 还要进行影片叙事结构的谋划, 即:文学稿本的逻辑结构向影片叙事的逻辑结构的转换。

  由于文学稿本自身的特点, 它的逻辑结构往往比较复杂, 不太适于用影视语言进行表现。

  比如科教片《留茬带状间作轮作新技术》文学稿本的逻辑结构就是典型的科研报告:提出问题:为什么风蚀沙化越来越严重→解决措施:采用防沙型耕作技术体系→研究方法及效果概述→提出具体的栽培模式→分别论述四种栽培模式的耕作方式、技术要点、防沙防蚀效果和经济效益→总结: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从文学本的逻辑结构看出, 它对于四种模式的论述是各自独立的,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关系制作影片, 会造成叙事结构和时空关系的混乱。

  经过笔者的转换, 分镜头台本变成了如下的叙事结构:提出问题:为什么风蚀沙化越来越严重→寻找原因:人为破坏?气候干旱?耕作制度不合理?(设置悬念)→发现解决的办法:提出防沙型耕作新技术体系→详细介绍该体系的技术要点(共性的)→提出四种栽培模式→介绍模式1、2、3的耕作方式和适用范围及效果(个性的)→三个模式经济效益小结→单独介绍模式四(该模式与前三种模式区别较大)→全片总结。

  这样, 就把文学稿本复杂的、存在多个并行分枝结构的科研报告转换成了简单的、循序渐进的直线型叙事结构, 更加有利于影视手段的表现。

  综上所述, 编导在依据文学稿本创作分镜头台本时, 首先要充分理解文学稿本叙述的科学内容;然后明确电视片表现的主题, 并根据主题提炼出主干线索;最后根据影视创作规律将文学稿本的内容依据主干线索进行适当的删剪、合并和重组, 完成分镜头台本的创作, 为制作出符合影视叙事逻辑、有利于观众理解的科教片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篇:电影分镜头剧本写作格式

  电影、电视节目分镜头脚本格式

  片名:

  镜号

  说明:

  镜号:每个镜头按顺序的编号

  景别:一般分为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显微等

  技巧:包括镜头的运用—推、拉、摇、移、跟等, 镜头的组合—淡出谈入、切换、叠化等。

  画面:详细写出画面里场景的内容和变化, 简单的构图等。

  解说:按照分镜头画面的内容, 以文字稿本的解说为依据, 把它写得更加具体、形象。

  音乐;使用什么音乐, 应标明起始位置。

  音响:也称为效果, 它是用来创造画面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如现场的环境声、雷声、雨声、动物叫声等。

  长度:每个镜头的拍摄时间, 以秒为单位。

  例:片名:《三让一树花常开》

  技

  画面内容

  解说词

  音乐 响

  宜宾县桂花小学座落在距县城50公里

  音

  长

  度别

  景巧

  技

  画面内容

  解说词

  乐

  音

  音响

  长度(秒)

  镜景号 别 巧

  1全—大

  (秒)

  15”

  座落在大拉山深处的桂花

  全、俯 小学。

  镜头由学的观音镇沙沟大山里, 这是一座村小。

  校全景拉成大全景, 叠出片名, 化出

  二、专题片素材文稿报送格式 片名:

  镜号

  说明:

  镜号:每个镜头按编辑顺序的编号 长度:该镜头的起、止时间

  画面:详细写出画面里的场景的内容和变化, 简单的构图等

  解说:与该镜头对应的解说词, 时间长度应与画面时间长度一致, 如有采访, 应在对应画面中打印出采访对象的姓名、职务、身份及采访内容字幕, 并在“解说词”栏详细说明

  音效:包括音乐和音响 例:片名:《大山的女儿》

  长度

  画面内容

  解说词

  音效

  备注 镜号 度

  长画面 内容

  解说词 音效

  注

  备

  10’27” 1— 学校 升旗 仪式

  五星红旗第一次从民族小学的操场上升起, 没有声

  现场

  风琴声 5

  乐曲, 杨老师用仅有的一台风琴伴奏, 仰望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杨老师眼里噙满泪花……

  13’40”

  18’30” 35

  采访村民(采访对象:王蓉妈妈陶永秀:“王蓉能够当上老

  环境(王蓉母亲)叠师, 多亏了杨老师的帮助, 我们全家非常感谢杨老师, —

  声

  印字幕 永远记住杨老师。

  ”)1

  9’40”

  三、消息类新闻文稿报送格式

  1、文稿用A4纸5号字打印成20×20的稿纸, 一式三份, 加盖公章。

  2、画面质量要求清晰、稳定, 多条新闻之间一定要用彩条或其他方法分隔开来。

  中文文库:http://

  镜头语言的基本知识

  一、电影、电视的景别

  景别, 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 一般分为:

  一、根据景距的变化分类

  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 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 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

  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 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 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 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 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

  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 处于比全景小得多, 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 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 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 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 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 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 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

  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 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 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 指突出头像的局部, 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 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

  推:即推拍、推镜头, 指被摄体不动, 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 取景范围由大变小, 分快推、慢推、猛推, 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 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 取景范围由小变大, 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 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 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

  从广义说, 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

  但在通常的意义上, 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 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

  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

  跟移是一种, 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 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 同时进行。

  总之, 跟拍的手法灵活多样, 它使观众的眼睛始终盯牢在被跟摄人体、物体上。

  升:上升摄影、摄像。

  降:下降摄影、摄像。

  俯:俯拍, 常用于宏观地展现环境、场合的整体面貌。

  仰:仰拍, 常带有高大、庄严的意味。

  甩:甩镜头, 也即扫摇镜头, 指从一个被摄体甩向另一个被摄体, 表现急剧的变化, 作为场景变换的手段时不露剪辑的痕迹。

  悬:悬空拍摄, 有时还包括空中拍摄。

  它有广阔的表现力。

  空:亦称空镜头、景物镜头, 指没有剧中角S(不管是人还是相关动物)的纯景物镜头。

  切:转换镜头的统称。

  任何一个镜头的剪接, 都是一次“切”。

  综:指综合拍摄, 又称综合镜头。

  它是将推、拉、摇、移、跟、升、降、俯、仰、旋、甩、悬、空等拍摄方法中的几种结合在一个镜头里进行拍摄。

  短:指短镜头。

  电影一般指30秒(每秒24格)、约合胶片15米以下的镜头;电视30秒(每秒25帧)、约合750帧以下的连续画面。

  长:指长镜头。

  影视都可以界定在30秒以上的连续画面。

  对于长、短镜头的区分, 世界上尚无公认的“尺度”, 上述标准系一般而言。

  世界上有希区柯克《绳索》中耗时10分钟、长到一本(指一个铁盒装的拷贝)的长镜头, 也有短到只有两格、描绘火光炮影的战争片短镜头。

  反打:指摄影机、摄像机在拍摄二人场景时的异向拍摄。

  例如拍摄男女二人对坐交谈, 先从一边拍男, 再从另一边拍女(近景、特写、半身均可), 最后交叉剪辑构成一个完整的片段。

  变焦拍摄:摄影、摄像机不动, 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 使远方的人或物清晰可见, 或使近景从清晰到虚化。

  主观拍摄:又称主观镜头, 即表现剧中人的主观视线、视觉的镜头, 常有可视化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影视的画面处理技巧

  淡入:又称渐显。

  指下一段戏的第一个镜头光度由零度逐渐增至正常的强度, 有如舞台的“幕启”。

  淡出:又称渐隐。

  指上一段戏的最后一个镜头由正常的光度, 逐渐变暗到零度, 有如舞台的“幕落”。

  化:又称 “溶”, 是指前一个画面刚刚消失, 第二个画面又同时涌现, 二者是在“溶”的状态下, 完成画面内容的更替。

  其用途:①用于时间转换;②表现梦幻、想像、回忆;③表景物变幻莫测, 令人目不暇接;④自然承接转场, 叙述顺畅、光滑。

  化的过程通常有三秒钟左右。

  叠:又称“叠印”, 是指前后画面各自并不消失, 都有部分“留存”在银幕或荧屏上。

  它是通过分割画面, 表现人物的联系、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划:又称“划入划出”。

  它不同于化、叠, 而是以线条或用几何图形, 如圆、菱、帘、三角、多角等形状或方式, 改变画面内容的一种技巧。

  如用“圆”的方式又称“圈入圈出”;“帘”又称“帘入帘出”, 即像卷帘子一样, 使镜头内容发生变化。

  入画:指角S进入拍摄机器的取景画幅中, 可以经由上、下、左、右等多个方向。

  出画:指角S原在镜头中, 由上、下、左、右离开拍摄画面。

  定格:是指将电影胶片的某一格、电视画面的某一帧, 通过技术手段, 增加若干格、帧相同的胶片或画面, 以达到影像处于静止状态的目的。

  通常, 电影、电视画面的各段都是以定格开始, 由静变动, 最后以定格结束, 由动变静。

  倒正画面:以银幕或荧屏的横向中心线为轴心, 经过180°的翻转, 使原来的画面, 由倒到正, 或由正到倒。

  翻转画面:是以银幕或荧屏的竖向中心线为轴线, 使画面经过180°的翻转而消失, 引出下一个镜头。

  一般表现新与旧、穷与富、喜与悲、今与昔的强烈对比。

  起幅:指摄影、摄像机开拍的第一个画面。

  落幅:指摄影、摄像机停机前的最后一个画面。

  闪回:影视中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手法。

  即突然以很短暂的画面插入某一场景, 用以表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起伏, 手法极其简洁明快。

  “闪回”的内容一般为过去出现的场景或已经发生的事情。

  如用于表现人物对未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的想像和预感, 则称为“前闪”, 它同“闪回”统称为“闪念”。

  蒙太奇: 法文montage的音译, 原为装配、剪切之意, 指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 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

  它大致可分为“叙事蒙太奇”与“表现蒙太奇”。

  前者主要以展现事件为宗旨, 一般的平行剪接、交叉剪接(又称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都属此类。

  “表现蒙太奇”则是为加强艺术表现与情绪感染力, 通过“不相关”镜头的相连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而产生原本不具有的新内涵。

  剪辑:影视制作工序之一, 也指担任这一工作的专职人员。

  影片、电视片拍摄完成后, 依照剧情发展和结构的要求, 将各个镜头的画面和声带, 经过选择、整理和修剪, 然后按照蒙太奇原理和最富于艺术效果的顺序组接起来, 成为一部内容完整、有艺术感染力的影视作品。

  剪辑是影视声像素材的分解重组工作, 也是摄制过程中的一次再创作。

  四、其他名词

  前景:镜头中靠近前沿或位于主体前面的人或物。

  在镜头画面中, 用以陪衬主体, 或组成戏剧环境的一部分, 并增强画面的空间深度, 平衡构图和美化画面。

  后景:镜头中靠近后边或位于主体后面的人或物。

  后景在镜头画面中, 有时作为表现的主体或陪体, 但大多是戏剧环境的组成部分, 有时直接构成背景。

  中景:处于画面中间的部分。

  一般主体会出现在中景或前、中景之间的部位。

  前景、中景、后景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层次, 它们可以使画面富于层次感、纵深感。

  有些画面的层次作了更细致的划分, 如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许多画面构图, 可达七八个层次。

  内景:也称“棚内景”。

  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外景:摄影棚以外的场景, 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 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

  优点是真实、自然, 具有生活气息。

  摄影棚:专供拍摄影视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筑物。

  较大的摄影棚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 高度为8米以上。

  棚内四周有为绘制背景用的天片, 装有各种照明设施、音响条件, 以及隔音、通风、调节气温、排水等设备。

  棚内可搭建供拍摄的各种室内外布景。

  造型语言:传统意义上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总和。

  对于影视而言, 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S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与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S、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 共同形成了它们的造型语言体系。

  画外音: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 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 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

  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

  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

  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 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银幕:一种由反射性或半透明的材料制成、其表面可供投射影像的电影放映设备。

  宽银幕电影: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型电影, 采用比标准银幕宽的银幕, 可以使观众看到更广阔的景象。

  目前, 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横向压缩画面的变形镜头来拍摄和放映宽银幕影片, 使放映画面高宽比由普通银幕电影的1:1.33, 变成 1:1.66至1:1.85, 故称之为变形宽银幕电影。

  遮幅宽银幕电影:也称“假宽银幕电影”, 使用35毫米胶片, 拍摄和放映时, 在摄影机和放映机片窗前加装格框, 遮去画幅的上下两边, 以压缩画面高度, 但不改变画面宽度, 能得到与变形宽银幕电影相同的银幕效果。

  摄制这种宽银幕电影的方法较为简便, 已得到广泛采用。

  声画同步:也即音画同步, 指影视作品中的对白、歌曲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 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

  声画平行: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 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分立, 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 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 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 互相补充, 若即若离。

  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声画对位: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 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1)声画对比。

  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 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

  (2)声画对立。

  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

  电视科教片分镜头台本的创作

  俗话说:剧本是一剧之本。

  对于影视作品的创作, 剧本是创作的基础。

  而对于科教片的创作来说, “剧本”的创作同样重要。

  科教片创作所依据的“剧本”我们称之为台本, 这主要是由于科教片的台本具有通俗性、科学性、形象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而区别于影视故事片所用的剧本。

  分镜头台本是科教片二次创作的基础,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教片的质量。

  科教片的文字创作有几个关键性的环节:第一, 文学稿本的创作;第二, 依据文学稿本写出分镜头台本的再创作;第三, 在拍摄和编辑过程中分镜头台本的修改与完善, 而文学稿本则为整个创作打下了基础。

  从笔者多年工作实践中所接触到的文学稿本来看, 科教片的文学稿本一般是由某个学科的专家、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或者是熟谙教学方法、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提供的, 多为讲稿、科研报告、课题总结, 或者是科研资料, 当然也有比较规范的文学稿本。

  所用语言也多为书本语言、专业术语等, 并不适合屏幕再现。

  这就要求导演具有较高的分镜头台本的再创作能力。

  而分镜头台本则是依据文学稿本再创作的、并且划分出了一个个镜头的、可供拍摄和后期制作的编辑用台本。

  分镜头台本不是对文学稿本的图解和翻译, 而是在文学稿本基础之上进行了影视语言的再创作, 把抽象文字描述向具体视觉形象进行转换, 所以它已经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可视性。

  根据电视媒介传播的特点和科教片的受众与任务, 科教片文学稿本向分镜头台本的转换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书面语言口语化

  书面语言虽然具有语法规范、用词准确和逻辑严谨的优点, 但是并不适合完全照搬到屏幕上, 电视语言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就是口语化, 要让观众感受到平易近人的、面对面交流的效果。

  另外, 还可以灵活运用“寸草遮丈风”、“见苗一半收”、“庄稼一枝花, 全靠肥当家”等各地农谚及诗情画意的语言, 这些生活味浓郁、口语味十足的语言, 可以大大缩短观众与影片的距离。

  2、专业术语通俗化

  在科教片的稿本转换过程中, 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专业术语过多。

  由于科教片尤其是农业科教片针对的受众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太多的专业术语会对他们理解影片形成障碍。

  所以, 在分镜头台本写作时, 要尽量把专业术语、科学名词用比较通俗的、大部分观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

  这样, 才能更好地发挥影片的教育和科普作用。

  3、科研数据图形化

  每部科教片都有明确的教学性和科学性, 片中必然要涉及到许多术语和数据。

  所以, 在分镜头台本的写作过程中, 如何将枯燥、呆板的专业名词和科研数据形象化、视觉化是我们遇到的另一个重要转换。

  比如很多表现科研项目对比关系的实验数据, 这些数据往往是影片所叙述科学内容的核心, 必须在影片中呈现。

  采取什么方法呢?如果简单地以表格的形式叠加在图像上, 由于数据较多, 观众不易在短时间里看清楚。

  所以, 可以采用柱形图、饼图、曲线图、折线图等图形化的表现形式, 发挥图形比较直观的特点和优势, 有效地帮助观众对枯燥科学数据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有的数字资料必须用表格来表现, 那也应该通过提取核心资料等方法尽量简化数据, 然后将其编制成由表格标题、表头和数据构成的标准表格呈现, 才能有利于观众的理解。

  4、要点内容标题化

  对于科教片来说, 一部影片要表现的教学或科研内容不止一两个, 有的实用技术类的影片可能有多个技术要点。

  如何使这些内容既重点突出, 又转换准确呢?———— 比如, 留茬带状间作轮作新技术的技术要点在文学稿本中分散在多个段落, 在写作分镜头台本时, 经过编导的归纳、提炼, 总结出四个技术要点。

  Ⅰ、条播作物与穴播作物带状间作种植Ⅱ、留茬带的种植行向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 Ⅲ、带状间作田的带宽控制在8.4米以下———— Ⅳ、选择适宜的优势作物组成轮作组合———— 首先, 把这些技术要点设计制作成字数接近的四个标题字幕;第二, 利用特技使字幕快速飞到屏幕上方1/4处;第三, 在屏幕下方3/4的空间里采用两分屏画面的形式, 让表现该项技术要点不同时期的两个画面从屏幕两边快速飞到屏幕中央撞在一起, 形成一种视觉冲击力;第四, 整个屏幕以黑S为底, 为的是突出要呈现的科学内容。

  字幕和视频图像分别使用运动特技处理, 达到了重点突出、形式活泼、信息丰富的良好效果。

  ————

  5、文字叙述镜头化———— 在文学稿本向分镜头台本的转换过程中, 创作者的脑海里应该呈现与文字符号相对应的一幅幅视觉图像, 应该力图用文字叙述描绘出具体可见的画面。

  并且, 文字叙述所描绘的画面要有充分的可拍性, 即:文字所叙述的内容可以用摄像机镜头来表现, 力求避免使用非常抽象和概括性的文字表述, 否则就会给视觉表现造成困难。

  ———— 科教片《留茬带状间作轮作新技术》开始部分有一段解说词:“当地人把阴山北麓称为后山地区, 这个地区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的中段, 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也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然而, 在这里我们除了看到在农牧交错带常见的风蚀沙化现象之外, 还看到了大面积的、长势喜人的作物, 它们像一条条五颜六S的彩带, 横亘在原野丘陵之间……”。

  从这段文字描述我们可以看出, 它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很容易找到对位的视频画面来表现。

  这样, 不仅使前期拍摄更有目标, 也使后期剪辑更加方便和流畅。

  ————

  6、规划影片的逻辑结构———— 在稿本转换过程中, 我们除了要解决语言转换和视觉呈现的问题, 还要进行影片叙事结构的谋划, 即:文学稿本的逻辑结构向影片叙事的逻辑结构的转换。

  由于文学稿本自身的特点, 它的逻辑结构往往比较复杂, 不太适于用影视语言进行表现。

  ———— 比如科教片《留茬带状间作轮作新技术》文学稿本的逻辑结构就是典型的科研报告:提出问题:为什么风蚀沙化越来越严重→解决措施:采用防沙型耕作技术体系→研究方法及效果概述→提出具体的栽培模式→分别论述四种栽培模式的耕作方式、技术要点、防沙防蚀效果和经济效益→总结: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从文学本的逻辑结构看出, 它对于四种模式的论述是各自独立的, 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关系制作影片, 会造成叙事结构和时空关系的混乱。

  经过笔者的转换, 分镜头台本变成了如下的叙事结构:提出问题:为什么风蚀沙化越来越严重→寻找原因:人为破坏?气候干旱?耕作制度不合理?(设置悬念)→发现解决的办法:提出防沙型耕作新技术体系→详细介绍该体系的技术要点(共性的)→提出四种栽培模式→介绍模式1、2、3的耕作方式和适用范围及效果(个性的)→三个模式经济效益小结→单独介绍模式四(该模式与前三种模式区别较大)→全片总结。

  这样, 就把文学稿本复杂的、存在多个并行分枝结构的科研报告转换成了简单的、循序渐进的直线型叙事结构, 更加有利于影视手段的表现。

  综上所述, 编导在依据文学稿本创作分镜头台本时, 首先要充分理解文学稿本叙述的科学内容;然后明确电视片表现的主题, 并根据主题提炼出主干线索;最后根据影视创作规律将文学稿本的内容依据主干线索进行适当的删剪、合并和重组, 完成分镜头台本的创作, 为制作出符合影视叙事逻辑、有利于观众理解的科教片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节 文字分镜头台本的创作

  一、深入理解文学剧本

  二、考虑文字分镜方案

  三、设计具体操作方式

  四、精心撰写文字分镜头本

  第三节 从文字到画面的转换

  [练习题] 第三章 镜头画面的设计原理

  第一节 镜头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镜头画面的分类

  一、根据景距的变化分类

  二、根据角度的变化分类

  三、根据镜头运动的变化分类

  四、根据镜头速度的变化分类

  第三节 镜头画面的造型

  一、构图

  二、光

  三、S彩

  第四节 镜头画面的透视

  一、透视规律

  二、空间表现

  三、阴影表现

  四、夸张表现

  第五节 镜头画面的长度

  一、叙述长度

  二、情绪长度

  三、节奏长度

  [练习题] 第四章 镜头画面组接的设计

  第一节 画面组接的逻辑性

  一、符合生活逻辑

  二、符合观众观看作品时的心理逻辑

  三、符合艺术逻辑

  第二节 常用的画面组接方式

  一、静接静

  二、动接动

  三、静接动

  四、动接静

  第三节 主体动作的衔接

  一、常用的剪辑手段在主体动作衔接中的应用

  二、不同画面组接中主体动作衔接点的确定

  第四节 轴线规律的使用

  一、方向轴线

  二、运动轴线

  三、关系轴线

  第五节 蒙太奇形式的运用

  一、蒙太奇的基本功能

  二、蒙太奇的类型和特征

  三、关于长镜头

  四、蒙太奇句型

  第六节 声音元素的设计

  一、声音的组合形式及其作用

  二、影视动画中的声音艺术处理

  第七节 常见的转场方式

  一、利用动作组接

  二、利用出入画面组接

  三、利用物体组接

  四、利用因果关系组接

  五、利用声音组接

  六、利用空镜头

第三篇:关于分镜头剧本写作的格式

  重点问题:分镜头与分镜头稿本的格式;镜头的类别与作用、蒙太奇艺术的手法的含义、依据、作用;镜头组接原则;声画结合;节奏的处理;分镜头稿本的撰写。

  重点名词:镜头、镜头组、分镜头、蒙太奇、节奏

  分镜头稿本的格式

  镜号:即镜头顺序号, 按组成电视教材的镜头先后顺序, 用数字标出。

  它可作为某一镜头的代号。

  拍摄时, 不必按这顺序拍摄, 而编辑时, 必须按这一顺序号进行编辑。

  机号:现场拍摄时, 往往是用2—3台摄像机同时进行工作, 机号则是代表这一镜头是由哪一号摄像机拍摄。

  前后两个镜头分别用两台以上摄像机拍摄时, 镜头的连接, 就在现场马上通过特技机将两镜头进行现场编辑。

  若是采用单机拍摄, 后期再进行编辑的录制, 标出的机号就没有意义了。

  景别: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它代表在不同距离观看被拍摄的对象。

  能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反映对象的整体或突出局部。

  技巧:电视技巧包括有摄像机拍摄时镜头的运动技巧, 一般在分镜头搞本中, 在技巧栏只是标明镜头之间的组接技巧。

  时间:指镜头画面的时间, 表示该镜头的长短, 一般时间是以秒标明。

  画面内容:用文字阐述所拍摄的具体画面。

  为了阐述方便, 推、拉, 摇、移、跟等拍摄技巧也在这一栏中与具体画面结合在一起加以说明。

  有时也包括画面的组合技巧, 如画面是属分割两部分合成, 或在画面上键控出某种图像等。

  解说:对应一组镜头的解说词, 它必须与画面密切配合。

  音响效果:在相应的镜头标明使用的效果声。

  音乐:注明音乐的内容及起止位置。

  备注:方便导演作记事用, 导演有时把拍摄外景地点和一些特别要求写在此栏。

第四篇:电影分镜头剧本怎么写

  电影分镜头剧本怎么写? 分享

  作者:~*星語*~ 已被分享3次 评论(0)复制链接 分享 转载 举报 写作小说和写作剧本是两码事。

  要想写好剧本, 就必须懂得剧本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搞明白电影的规律﹗ 简单来说, 要写好一个故事, 首先要构思好你的故事走向, 人物关系, 情节高潮, 主题思想等…… 美国好莱坞有一套编剧规律:即开端、设置矛盾、解决矛盾、再设置矛盾, 直至结局。

  中国也有自己的编剧规律:起、承、转、合。

  态度(ATTITUDE)

  写故事最重要的是对故事的态度, 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同样是写一个青楼女子的故事, 如果作者是以一个淫秽、S情的态度去写, 故事自然集中于男女之间欢爱的部份。

  相反, 如果作者是以一个同情、尊重的态度去写, 故事便会集中于描写青楼女子被迫卖身, 身不由己的可怜、无奈…… 主题(THEME)

  在下笔写故事之前, 你必须要问自己:你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是朋友之间的友情(如电影午夜牛朗-MIDNIGHT COW BOY), 男女之间的爱情(铁达尼号-TITANIC), 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天煞地球反击战), 还是一个控诉战争的故事(杀戮战场-PLATON)等。

  这就是主题。

  主题必须十分明确、贯彻、毫不怀疑。

  你不能写一套战争片段, 一时就怀疑战争, 一时就歌颂战争。

  主题有如一支指南针, 它会引导你创作故事, 和贯穿故事中的枝节。

  而最重要的是它能避免你在写作中偏离主道。

  试举一例, 清朝皇帝雍正在野史是一个杀弟、杀父夺位, 强奸弟弟妻子的禽兽。

  但在雍正皇朝(早期亚视播出的电视剧)作者笔下的雍正, 却是一个好皇帝。

  因为作者的主题是要写一个好皇帝, 所以在故事中只会见到雍正彻夜不眠批奏章、视察农民、减税、推行德政等场面, 并没有杀弟、杀父等场面。

  所以, 一套成功的剧本是要让观众看完后, 清楚明白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创造角S冲突(CHARACTER CONFLICT)

  角S冲突是吸引观众的不二法门。

  这包括故事角S和角S之间的冲突, 角S和他自身价值观的冲突等。

  创造角S冲突的方法:

  方法一: POTOGONIST VS ANTOGONIST 故事里的人物想做一些事, 但有一股力量抗衡他, 这就是POTOGONIST /ANTOGONIST 例如电影怒火风暴(FALLING DOWN)故事中, 主角刚刚经历完痛苦的劳狱生涯, 当他出狱时, 他一心想见回自己的妻子, 重过正常人的生活(POTOGONIST, 他想追求的事)。

  但他的妻子逃避他, 不认他, 而四周的人也因他的犯罪纪录而歧视他(ANTOGONIST, 阻止他达到目的的力量)。

  方法二:不能分解的关系(UNBREAKABLE BONDING)当角S和角S之间存在冲突, 而且有一个不能分开的结把他们拉在一起, 好戏便来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男主角的妻子是个三姑六婆、八卦的女人, 而男主角的母亲则是个守礼节的传统妇女。

  因为环境的因素, 主角和他的妻子必须搬进家里和妈妈一起住。

  试想两个完全冲突的人:媳妇和奶奶被一个 UNBREAKABLE BOND 拉在一起时, 会是怎样。

  伏笔(PLANTING)

  相信有作文的人都会知道什么叫做伏笔吧﹗埋下伏线可以吸引观众追看剧情。

  例如在电影心计中, 主角汤美一早便表露了他有模仿人签名和行为的能力(伏线), 到故事发展到他杀了有钱人迪奇后, 观众凭借伏线已经估到主角会假冒迪奇。

  关键匙(PAYOFF)

  所谓 PAYOFF, 就是最能象征整个故事的对象。

  例如在电影”APARTMENT”中, 那条门匙就是PAYOFF。

  又如著名电影「舒特拉的名单」中, 那张犹太人的名单也是PAYOFF。

  蒙太奇(MONTAGE)

  有两个画面, 梅花间竹地播出, 这就是蒙太奇。

  例如在电影教父中, 画面一边播出教会里正在举行的神圣仪式, 如神父替孩子洗礼, 向天主祈祷等。

  但另一边画面却转接地播出教会中邪恶的一面, 例如教会中的领袖为求夺权, 去反对他的人的住所, 不停地大开杀戒。

  蒙太奇亦可以指一些不同而没有关系的画面,当他们剪接在一起的时候, 会产生另一种意义,简单来说,如第一画面中有一只手正在投球, 而另一画面是另外一只手接到一个球,然而球不见得是同一个, 但当两个画面前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个人把球投给另外一个人, 注意/若中间再加入另外的画面, 这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剧本三大忌 1.写剧本变写小说

  剧本写作和小说写作是两样完全不同的事, 要知道写剧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达一连串的画面, 所以你要让看剧本的人见到文字而又能够实时联想到一幅图画, 将他们带到动画的世界里。

  小说就不同, 他除了写出画面外, 更包括抒情句子, 修辞手法和角S内心世界的描述。

  这些在剧本里是不应有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小说里有这样的句子:

  「今天会考发榜, 同学们都很紧张地等待结果, 小明别过父母后, 便去学校领取成绩通知书。

  老师派发成绩单, 小明心里想:如果这次不合格就不好了。

  他十分担心, 害怕考试失败后不知如何面对家人……』

  试想, 如果将上面的句子写在剧本里, 你叫演员看了怎样用动作去表达。

  如果要用剧本去表达同样的意思, 就只有写成如下:

  「在课室里面, 学生都坐在座位上, 脸上带着紧张的表情, 看着站在外面的老师。

  老师手上拿着一迭成绩通知书, 她看了看面头的一张, 叫道:「陈大雄﹗」大雄立刻走出去领取成绩单。

  小明在课室的一角, 两只手不停地搓来搓去。

  他看出课室外面, 画面渐渐返回当日早上时的情景。

  小明的父母一早就坐在大厅上, 小明穿好校服, 准备出门, 看了看父亲, 又看了看母亲, 见到他们严肃的脸孔, 不知该说些什么。

  小明的父亲说:「会合格吗?」小明说:「会……会的。

  」「陈小明﹗」老师宏亮的声音把小明从回忆中带回现实。

  老师手上拿着小明的成绩单看着他, 小明呆了一会, 才快步走出去领取……』 2.用说话去交待剧情

  剧本里不宜有太多的对话(除非是剧情的需要), 否则整个故事会变得不连贯, 缺乏动作, 观众看起来就似听读剧本一样, 好闷。

  要知道你现在要写的是电影语言, 而不是文学语言。

  只适合于读而不适合于看的便不是好剧本。

  所以, 一部优秀的电影剧本, 对白越少, 画面感就越强, 冲?力就越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你写一个人打电话, 你最好不要让他坐在电话旁不动, 只顾说话。

  如果剧情需要, 可让他站起来, 或拿着电话走几步, 尽量避免画面的呆板和单调。

  3.故事太多枝节

  很多人写剧本都写得太多枝节, 在枝节中有很多的角S, 穿插了很多的场口, 使故事变得复杂化, 观众可能会看得不明白, 不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

  试想如果在一幕电影中同时有十几个重要的角S, 角S之间又有很多故事, 你叫观众在短短时间里那能把每一个角S记得这么清楚。

  其实, 写剧本有一句格言:「 SIMPLE IS THE BEST!」愈简单的故事就愈好。

  大家想想你们所看过的好电影中, 它们的剧情是不是都很简单。

  例如电影铁达尼号(TITANIC)只是讲一艘大船下沉, 而下沉当中男女主角产生了爱情。

  其他电影也一样, 简单到报纸短评用短短几十个字就能讲出故事大纲。

  但是, 简单永远是最困难的:「 SIMPLE IS DIFFICULT。

  」

第五篇:分镜头剧本格式

  分镜头剧本 场次:1

  女一 自习室

  时间:任意

  跨度时间 道具:书包

  一摞书

  主角:女一 取景:全景 特效:无

  开镜:自习室进门口 女一抱书轻步走进

  场次:2 女一 自习室 时间:任意

  跨度后

  道具:书包

  一摞书

  怀中婴儿 主角:女一 取景:全

  特效:无

  开镜:自习室进门口 女一抱婴儿进入 拿书

  场次:3 男一 女一自习室 时间:任意 道具:书

  主角:男一 女一

  取景:近景

  全景 特效:无

  开镜:猥琐男四处张望

  女一进入拿书占座

  场次:4 男一 时间:任意 道具:无 主角:男一 取景:全景

  特效无

  开镜:四处张望 做等待状

  场次:5 男一 女一

  时间任意

  道具:奶茶或冷饮

  地点?校园 取景:近景

  特效无

  开镜:猥琐男送美女冷饮 获芳心

  场次:6 与场5 基本一致 把道具换为玩具娃娃

  场次:7 男一 时间:任意

  地点宿舍 道具:书 主角:男一 取景:全景

  特效:无

  开镜:男一翻乱

  找书

  场8与场7基本一致

  换下道具

  场次:9 路 时间任意 道具:书

  特效:快进 快速播放

  开镜:镜头拍摄到自习室

  给书特写

  以上就是博学多识的网友关于“电影分镜头剧本写作格式5篇范文”的解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