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壁画

2023-06-04| 编辑: 佚名| 查看: 132 |原作者: 叶红雨|来自: 衙媒网

关于校园壁画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校园壁画”的详细内容:第一篇:校园壁画校园壁画教案1、课前准备,收集资料。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课,并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壁画的图片和文字资料。2、欣赏导人, ...

  关于校园壁画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校园壁画”的详细内容:

第一篇:校园壁画

  校园壁画教案

  1、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

  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本课, 并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壁画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欣赏导人, 认识壁画。

  (1)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坐好, 检查学生上课准备资料的情况, 导人本课学习。

  (2)教师把一些资料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和中国的《永乐宫壁画》和现代壁画等展现给学生欣赏, 引导学生讨论和评述。

  3、讨论问题提示:教师展示的壁画哪些是古代的, 哪砦是现代的?这些作品表现了什么题材?壁画与一般的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表现题材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壁画的表现形式有哪几种?说一说你对某件作品的看法。

  (3)教师作壁画知识小归纳。

  4、讲授新知, 学习壁画。

  (1)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壁画的图片资料, 与小组同学一起欣赏讨论。

  (2)欣赏课本壁画图例, 认识壁画的设计过程。

  (3)教师讲授壁画知识。

  壁画类型:装饰性壁画。

  以特定的图形与建筑物结构有机结合, 使主题具有美化环境, 表达主体建筑的功能。

  视觉性壁画。

  只注重形式, 不考虑主题内容, 只是一种视觉审美的意识, 一个符号, 一个概念, 就可进行表达, 通常运用几何形体作表现对象。

  纪念性璧画。

  以纪念历史事件、政治、文化、风俗、宗教、伟人等历史上出现的重要事件、人物为主题, 在公共建筑的环境中起到教育、宣传和弘扬时代精神之功能。

  娱乐性壁画。

  这一类壁画是轻松的、抒情的、幽默的、想像力丰富的, 在公共娱乐场所能让人调节生活节奏, 唤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

  它合理地考虑环境特点, 创造生动、活泼、神奇有趣的环境气氛。

  5、壁画设计绘制方法步骤:

  (1)定主题:确定壁画所要反映的事物和表达的情感。

  (2)构思起稿:根据主题所需反映的内容主题进行构思, 把构思用铅笔画成草图。

  (3)绘制:根据设计稿进行放大绘制。

  6、自主探索, 设计壁画,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幅校园壁画的设计创作。

  讨论后确定本小组的壁画所表现的主题。

  (2)主题确定后, 小组成员分工进行壁画设计稿件的创作设计。

  7、学生动手创作时, 教师巡视指导。

  8、作品展示, 整合设计。

  (1)学生把个人所负责的壁画设计稿在小组内展示。

  各小组学生相互观摩, 共同评价。

  (2)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把各人的设计稿整合在一起, 形成初步的壁画设计草图。

  9、课堂小结。

  教师进行本课的学习小结。

  交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准备三至五张全开的白纸(图画纸), 并把图画纸粘连在一起形成一条长卷, 供第二课时绘制壁画使用。

  第二课时

  本课学习任务有两个。

  一个是学生修改完善第一课时整合的壁画设计草图, 看看设计草图还有什么地方不够满意, 需要改动什么, 增补什么; 二是集体在大型壁面或纸面上绘制壁画, 教学时, 教师应注重有序地组织学生作业, 教会学生如何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校园壁画的绘制工作。

第二篇:壁画合同书

  启翔美术壁画合同书

  委托方(甲方):

  承接方(乙方):

  工程项目:壁画

  甲、乙双方经友好洽谈和协商, 甲方决定委托乙方进行墙体绘画。

  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特签订本合同, 以便共同遵守。

  第一条:工程概况总计:绘制面积____平方米, 工程总天数___天。

  第二条:工程价款:甲方以单价150元/平方米支付给乙方, 总共面积合计金额(金额大写)__________________ 元整。

  第三条:质量要求

  1.绘制使用_________颜料, 经双方在图上签字认可。

  绘制中, 甲方如有特殊绘制项目或特殊质量要求, 双方确认增加的费用, 应另签订补充合同。

  第四条:付款方式

  1.合同一经签订, 甲方即应付三分之一工程预付款用以进行材料购买及方案设计落实(其他情况另行商议)。

  2.乙方在绘制结束后, 经甲方验收合格, 甲方即付清剩余款项。

  第五条:工程验收

  1.乙方通知甲方进行工序验收后, 甲方应在两天内前来验收, 逾期视为甲方自动放弃权利并视为验收合格。

  2.甲方如不能在乙方指定时限内前来验收, 应及时通知乙方, 另定日期。

  但甲方应承认工序或工程的竣工日期。

  3.工程中如遇自然天气影响不能正常室外作业的, 甲方应给与谅解并推迟相应天数。

  4.由于墙体脱落或人为破坏因素对画面造成的损坏与乙方无直接责任关系(如有其它问题, 另行商议)。

  第六条:违约责任

  合同生效后, 在合同履行期间, 擅自解除合同方, 应按合同总金额的10%为违约金付给对方。

  第七条:合同的变更和终止

  1.合同经双方签字生效后, 双方必需严格遵守。

  任何一方需变更合同的内容, 应经双方协商一致后重新签订补充协议。

  如需终止合同, 提出终止合同一方要以书面形式提出, 应按合同总价款的10%交付违约金, 并办理终止合同手续。

  经双方同意办理清算手续, 订立终止合同协议后, 可视为本合同解除。

  第八条:合同生效

  1.本合同一式两份经双方签字后生效。

  2.补充合同或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甲方:

  电话:

  乙方:启翔美术

  电话:

  签约地址:

  签约日期:

  年 月

  日

第三篇:敦煌石窟壁画

  敦煌石窟壁画

  敦煌石窟壁画之一

  敦煌石窟, 即莫高窟, 位于甘肃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处。

  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 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诸代相继凿建, 成为庞大的石窟群。

  现存已编号洞窟492个, 存有北凉至元代的壁画4.5万多平方米。

  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古代神话, 供养人、装饰图案。

  金碧辉煌, 绚丽夺目。

  画面如按2米高排列, 可构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壁画。

  它与雕塑、建筑组成艺术的综合体, 成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 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

  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今存洞窟492个, 壁画45000平方米, 彩塑雕像2415尊, 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系统反映了北魏、隋、唐等十多个朝代的艺术风格。

  莫高窟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

  在藏经洞中就曾出土了经卷、文书、织绣、画像等5万多件, 艺术价值极高。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 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 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 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 “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

  由日本捐资, 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 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 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 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 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

  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

  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

  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

  中部壁画除千佛外, 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

  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S鹿舍己救人等。

  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 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 组像同前。

  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

  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 重返“丰硕壮实”之貌。

  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

  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 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

  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 其规模极为宏伟, 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

  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 宋代起步入衰退。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石窟壁画艺术

  ——试析敦煌壁画内容和形式的演变

  陇西县第一中学 董树雄

  关键词:

  敦煌壁画 内容 形式 演变 摘要:

  汉末,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 从南北朝起, 佛教壁画兴起。

  敦煌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十大石窟艺术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

  在敦煌石窟珍贵的文物中, 壁画最为丰富, 其内容以佛教题材为主, 内容复杂, 形式多样。

  “佛本生故事”概括了早期(北魏)敦煌壁画的特S, 充满宗教迷信S彩, 宣扬勇于自我牺牲的消极主题, 蒙蔽和麻痹着人们的思想, 但同时又是生活在苦难现实中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和理想的寄托。

  战祸、灾难、**决定了早期壁画消极的内容和形式。

  至唐代, **过去, 国家恢复统一, 经济繁荣, 进入盛世, 敦煌壁画无论是内容还是艺术风格, 均发生彻底的变化。

  经变、尊像、供养人像和图案装饰充分的反映了大唐敦煌壁画的面貌。

  “经变”取代“本生故事”, “西方净土”成为壁画的主流题材, 构图宏大, 形式多样, 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不同的社会现实基础决定了敦煌壁画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同时, 敦煌壁画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又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基础。

  正文:

  我国的寺庙壁画是宗教在我国传播的必然产物。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从南北朝起, 佛教壁画大量产生, 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壁画就这样产生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 其本质,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宗教是一种及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他作为一种毒害人民的鸦片, 蒙蔽和麻痹人民于虚幻的幸福之中(如使人相信因果报应, 生前忍受苦难, 死后升入天堂, 等等)。

  但是, 广大群众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如南北朝), 狂热的吸食这种“鸦片”, 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

  至于从宗教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度艺术技巧, 那就更是一种宝贵的艺术财富, 是人类艺术实践经验的宝贵积累。

  正因为如此,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包括寺庙的宗教壁画在内的一切有价值的宗教遗产。

  因此, 我们绝不能不加分析的把寺庙壁画仅仅用宗教迷信加以简单的否定。

  一、敦煌石窟及其壁画艺术简介

  敦煌, 从汉代起, 它是通往西域大道上的交通枢纽。

  印度的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 正是通过这个地方。

  敦煌石窟出现在这里绝非偶然。

  敦煌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十大石窟艺术中规模最大, 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

  它包括莫高窟(千佛洞)、榆林窟和西千佛洞三处。

  而以莫高窟规模最大, 内容最为丰富。

  据记载, 敦煌石窟是在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开始建造的。

  后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不断修建, 共开凿了一千多个洞窟。

  现存完好的洞窟还有四百九十二个。

  窟内有塑像两件多尊, 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如果把这些壁画自身的高度连接起来, 可以形成一个长达三十公里的大画廊。

  此外, 在敦煌石窟还曾发现过震动世界的历史文献(古代的经、史、文学、宗教手抄本)和丝织绢画等珍贵文物。

  令人愤慨的是, 由于过去反动政府的腐败, 这些珍贵的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大量盗运出国。

  直到解放后, 敦煌石窟艺术才真正回到人民手中, 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

  在敦煌石窟珍贵的文物中, 壁画是最为丰富的。

  当然, 这些壁画的内容, 主要是佛教题材, 内容十分复杂, 形式也是十分多样的。

  但是如果按照壁画内容的性质, 可以大体分为:本生故事, 经变, 尊像, 供养人像和图案装饰五大类。

  下面, 就从这五个方面具体谈一谈敦煌壁画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演变。

  二、“佛本生故事”概括了早期敦煌壁画的特S

  所谓本生故事, 即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

  因为, 佛教宣扬“轮回”之说, 认为象释迦牟尼这样的圣人, 必然有一番非同寻常的经历, 说在他出生之前, 已经经历了许多世, 积了不少“善功”。

  因此, 印度佛教徒便把许多民间寓言和传说, 穿凿附会, 编成“佛本生经”, “本生”, 即“本缘”, “佛本生”即佛之前生。

  凡“佛本生经”中的好人, 就是佛的“前生”。

  这种本生故事来自民间, 讲的又都是佛前生在生活中的故事, 故其尽管有明显的宗教迷信S彩, 但通过民间画工的彩笔, 特别是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审美趣味, 却构成了敦煌壁画中最富有人间气息的作品之一。

  它在早期的敦煌壁画(北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本生故事壁画, 不论是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 尸毗王割肉救鸽, 还是须达拿太子施象, 画面上均充满了悲惨绝望、消极厌世的气氛, 看不到一点人生的欢乐。

  它们所宣扬的一个共同主题, 就是勇于自我牺牲。

  如第254窟画的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的本生故事壁画, 在一个结构严密的独幅壁画上, 围绕着王太子舍身饲虎勇于自我牺牲这个主题,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反复出现, 不断的深化它所要宣扬的主题。

  再加上它以深棕S为主调, 错综着青、绿、灰黑、白等冷S, 构成了一种沉重、阴森凄厉的气氛, 使人感到透不过气来。

  象这样一种用极其残酷的方式, 以自身去喂一只饿虎的故事, 显然是因宗教宣传需要而编造出来的一种宗教神话。

  在充满苦难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年代里, 哪里会有像萨埵那太子那样富于自我牺牲的救世主呢?这分明是蒙蔽和麻痹人民的鸦片。

  但是, 它同时又是生活在苦难现实中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和理想的寄托。

  因为在他们还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真正的出路和希望所在时, 就只能把满腔希望寄托在虚幻的救世主身上。

  可见, 佛教之所以能在充满战祸、灾难、**的南北朝广泛流行, 绝不是偶然现象。

  早期敦煌壁画中, 以表现苦难和自我牺牲为主要特S的佛本生故事之所以能占据广泛的地位, 也是和当时苦难的现实分不开的。

  因为宗教的虚幻的世界, 也总是需要根据人们的现实来加以虚构创造。

  三、经变、尊像 供养人像和图案装饰反映了大唐敦煌壁画的面貌

  正因为宗教和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 所以, 当我国南北朝这个**的年代过去, 国家又恢复统一, 并进入封建盛世的唐代, 敦煌壁画无论是题材, 还是艺术风格, 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所谓“经变”, “经”即佛经, “变”即“变相”, 形象化的意思。

  所以“经变’实际上是佛经的图像化。

  这种题材在唐代的敦煌壁画中, 几乎完全取代了佛教的本生故事, 这主要是因为充满**和苦难的南北朝已经过去, 人们正生活在太平盛世, 再加上中国人民心目中根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像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那样悲惨的“善行”, 已经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人们更希望看一看佛教所宣扬的死后的天堂, 即佛、菩萨所生活的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模样。

  所以, 佛经中的所谓“西方净土”(即佛教宣扬的佛、菩萨所生活的极乐世界, 据经说, 这个世界庄严皎洁, 没有污浊和烦恼, 故名“净土”), 成了唐代敦煌壁画流行的题材。

  据统计, 象这种“西方净土变”的壁画, 就多到一百多壁。

  佛教徒对于这种“净土”的信仰, 虽不是从唐代开始的, 早在南北朝就已经流行了, 佛教徒专心念佛修行, 就是祈求来生进入这个西方极乐世界。

  但在南北朝那个战乱纷繁, 民不聊生的苦难年代里, 人们还不可能充分想象出西方净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因为那个悲惨世界无法提供形成对极乐世界幻想的现实根据, 它只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只有到了唐代这个封建经济、文化全面繁荣, 人民生活比较安定的时代, 才有可能根据封建盛世的现实模样, 来幻想和创造西方极乐世界。

  在唐代的许多西方净土壁画中, 除了画中央描绘庄严肃穆的佛在说法的情景和围绕着佛的众多的菩萨、弟子等的优美形象外, 画面上还表现了及其壮丽的楼台亭榭, 欢乐的歌舞伎乐和优美的飞天散花等景象, 充满了欢腾的气氛。

  与南北朝本生故事壁画所表现的那种阴冷悲惨的调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可以看得出, 倘没有唐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 并且保持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秩序, 给贵族地主阶级积累了大量财富, 那么, 这个想象中的极乐世界也就不可能按照现实生活的模样塑造出来。

  在这些净土变壁画中, 固然主要是表现了统治阶级梦想生前享尽荣华富贵, 死后登上西方极乐世界的幻想, 同时也寄托了广大劳苦群众包括创造这些灿烂壁画的画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故西方净土这种题材, 在唐代的敦煌壁画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它在构图的宏大和严谨、形象的优美、S彩的灿烂和艺术想象力之丰富方面, 表现了突出的成就。

  其中, 飞天的优美形象尤其引人注意。

  飞天是佛教八部众天神之一。

  据佛经上说, 她们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宝山之中, 不食酒肉, 专采百花香露, 散天雨花, 放百花香, 每当乐鼓齐鸣、天花乱坠的佛说法的庄严时刻, 她们就出现在天空, 这说明她们是西方极乐世界中最美好的神灵之一。

  飞天的另一个名称“香音神”, 也可说明这一点。

  飞天作为一种艺术形象出现在古代绘画中, 则应当说是一种杰出的创造, 而敦煌壁画则又是飞天最集中的地方。

  莫高窟492个洞窟中, 有二百七十多个绘有飞天, 总计四千五百余身。

  这些飞天大都画在洞窟内较高的壁面, 配合整窟壁画, 起着装饰作用, 同时也丰富了“天衣飞扬, 满壁风动”的意境。

  而在这些飞天形象中, 唐代飞天尤为精彩。

  他们面形丰满圆润, 体态婀娜多姿, 临风飞舞, 自由自在地轻轻飘浮于天空云彩之间, 优美之极!值得注意的是飞天的“飞”, 并不是靠身上长有的翅膀, 而是仅靠她们身上几条临风飞舞的彩带, 不论是平驰、斜趋、仰升还是俯降,都如同游鱼戏水、飞鸟当空,显得那样自在、轻盈而又非常美妙, 这是世界绘画史上最巧妙而又优美的艺术形象之一。

  2.至于敦煌壁画中的佛、菩萨、罗汉像和供养人像也是敦煌壁画中的主要内容。

  前者是虚幻世界中的形象, 后者则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因为他们是出钱修窟的人, 他们把自己的像也画在壁上, 表示这窟内的佛、菩萨都是他们供养的, 故他们被称作“供养人”。

  佛、菩萨像虽然是想象中的宗教人物, 但多少也是依据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去创造的。

  特别是菩萨, 因为他不象佛像那样要受固定型式的束缚, 而是可以采取比较自由的姿势。

  同时, 还因为菩萨像都作世俗生活装束, 头戴宝冠, 顶梳高髻, 身着天衣, 上身半裸, 露出丰满的肉体, 肩搭披肩, 一直垂至脚底。

  胸前杂饰璎珞串珠, 臂腕都戴环钏。

  面相端丽, 如果唇角不画出波式的胡须, 一般很容易误以为它是十分动人的妇女形象。

  所以, 民间画工在创作上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 比较自由地创造出更接近于人间的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母亲是最伟大, 慈祥善良的人, 菩萨形象充满“爱”和“美”的特点, 应与此有关)。

  特别是在唐代, 由于佛教世俗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当时就有“菩萨如宫娃”的说法。

  现在我们从敦煌壁画中看到的唐代菩萨像, 所表现出来的曲眉丰肌, 瑰丽多姿的造型, 与同时代的张萱、周肪一派的宫廷仕女画非常相似, 只是它们的服饰不同罢了。

  供养人像与佛、菩萨像不同的地方, 是他们都是现实世界中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

  从大小来论, 有高达丈余的, 也有小到寸许的;从人物的身份来说, 有至高无上的皇帝、显赫的官吏, 也有一般的平民百姓以至当时被视为最“卑贱”的奴仆妓女。

  总之包括封建社会不同时代的广泛的各个阶层, 真是皇帝平民、尊卑贵贱、男女老幼, 各个民族、各个时代, 形形SS, 构成了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封建社会的人物画长廊。

  加上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身份的人物, 都穿着当时的服饰, 供养人像的旁边还有题记, 写明了他们的职衔、姓氏、身份等。

  所以, 敦煌壁画中的供养人像, 是研究历代的阶级关系、社会生活和历代服饰演变极为珍贵的形象化资料。

  例如:第130窟的唐代晋昌郡太守的夫人、女儿和侍婢都是面如满月, 体格丰腴健美, 和同时代张萱、周肪的仕女画所表现的“秾丽丰肥姿态”完全相合, 至于156窟张议潮供养人像及其夫妇出行图, 更是表现当时上层社会生活的巨幅壁画, 高120CM, 长1640CM(张议潮, 公元815年领导人民起义, 驱逐吐蕃军队, 收复河西走廊的英雄, 世守敦煌, 该窟是其侄子为纪念他的功勋而造)。

  绘有257人, 车骑随从、旗仗卤簿、伎乐百戏, 无不具备, 画工极为精细和富丽, 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服饰和民俗的资料;第107窟的几个妓女的供养像, 她们也把自己的像画在壁上, 并且写上“舍贱从良”, 表达她们这些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者祈求神的保佑的善良愿望。

  这些供养人像虽远不及上述贵族阶级供像的精细和富丽, 但却能激起人们对她们命运的深深同情, 使人们也看出了当时鲜明的阶级关系, 也是我们研究当时等级制度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依据。

  3.至于敦煌壁画中的图案装饰, 亦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艺术宝库。

  石窟里面的窟顶(藻井、天井、)、龛座(龛楣、莲座)、背光(顶光、身光)、服饰和经变的边框, 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图案组成。

  所以当人们走进这绘满壁画的石窟, 就如进了百花竞放的花圃, 五颜六S, 光彩夺目, 美不胜收。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这样的事实:尽管宗教艺术原来的企图并非想反映现实, 且力图抹煞和歪曲现实, 但是, 它既是在人的社会里产生的, 想不反映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 人们无法离开自己的生活方式、经验等等, 去设想佛教宣扬的天堂和地狱, 塑造各种佛和菩萨等形象。

  尽管西方极乐世界的宫阙楼台和现实世界中的皇帝宫殿很不一样, 尽管现实世界中并无宗教壁画中的那些神鬼, 但构成这些幻想的基础, 却仍然是真实存在的事物, 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和感受到的东西, 如果没有南北朝那个悲惨世界所提供的现实体验, 就不会使情调低沉、气氛凄厉的佛本生故事画占据了早期敦煌壁画的大量画面。

  同样的, 要不是唐代这个封建盛世, 人们就不能想象出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所以, 从敦煌壁画中可以看到, 虚幻的佛国和真实的现实世界, 是不可分地搅合在一起。

  宗教艺术是以幻想和歪曲的形式来反映现实的, 我们必须透过宗教的外壳, 才能看出事物的本质。

  马克思在论述宗教问题时指出:“历史之被分解为迷信是够久的了, 我们要来分解迷信为历史”。

  理解了这一点, 对于充分认识敦煌艺术的巨大意义是有很大帮助的。

  因为在我们古代艺术中, 佛教艺术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 它作为艺术的主流, 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起着巨大的作用, 从南北朝至隋、唐, 是我国佛教艺术最为兴盛的时代, 这时期许多著名的画家、雕塑家, 如顾恺之、张僧繇、吴道之、杨惠之等等, 都参与了佛教艺术的创作。

  可惜的是, 这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佛教艺术也包括隋唐以前其他的绘画艺术, 除了石窟的壁画以外, 能够保留到今天的已经极少了, 只有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石窟寺庙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壁画和塑像, 使我们至今还能看到当时丰富多彩的佛教艺术的面貌及其发展的过程, 填补了我国古老艺术史上这个巨大的空白点。

  因此, 敦煌石窟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是世界人民了解佛教艺术的宝库, 亦是世界人民充分认识佛教文化的艺术殿堂。

  敦煌艺术-传统艺术FLASH 类别:中华民族音乐 演奏(唱)或作曲:脱俗 大小:3281K 动漫格式: 敦煌艺术简介:

  佛教艺术宝库—敦煌石窟艺术

  公元111年, 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 敦煌就此成为佛教和佛教艺术自西域东传的第一站。

  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 敦煌以其原有深厚的汉文化基础, 融入西域传入的佛教和佛教艺术, 造就了辉煌的敦煌石窟艺术。

  敦煌石窟艺术乃指由建筑、雕塑及壁画三者紧密结合而成的综合艺术。

  石窟的兴建是为了配合宗教需要, 先后开凿敦煌市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五个庙等规模大小不同的石窟群, 并设置宗教雕塑和壁画的神殿。

  洞窟的主体是佛的塑像, 两侧都陪衬有弟子、菩萨的塑像, 共同成为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

  壁画是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石窟寺中主要的作用是用具体的图像向佛教徒宣传、阐述佛教义理, 绘画技巧高超, 人物造型优美, 特别是图画中线条运用得非常成功, 利用铁线描、游丝描、摺鲁描、蓝艳描等表现人物的面孔、肉体、衣裙和衣褶, 栩栩如生, 唯妙唯肖。

  洞窟中壁画与塑像紧密结合, 营造完整、独立的宗教世界来感染信众, 使人们走进洞窟犹如走进佛国, “人佛交接、两得相见”, 利用艺术美感来潜移默化, 诱导人们信仰宗教。

  除了展现佛教世界外, 古代社会生活的点滴也一一呈现在洞窟内壁画中。

  值得一提的是, 洞窟中的菩萨塑像相当具有特S, 猛一看是女性, 体型丰满, 动态优美, 头发微微倾斜, 斜肩柳腰, 还有个小肚肚, 中轴呈现S形, 所以说“敦煌菩萨三道弯儿”。

  若透过镜头以动态展现各种菩萨的姿态, 简直就像是在跳舞呢!仔细再看, 敦煌的菩萨从脸到身体虽是女性的特徵, 但是还保留了男性的特徵——胡子, 胸部饱满像男性, 腰是女人的腰, 因此又有一说“敦煌菩萨是男人的胸、女人的腰和肚”。

  至与菩萨的性别——是中性的。

  敦煌石窟艺术继承发展本土汉晋艺术传统, 吸收南北朝、唐宋美术艺术流派的风格, 又不断接受、融合域外印度、中亚、西亚的艺术风格。

  这次特展精选於敦煌研究院典藏的摹本和文物珍品, 代表了敦煌石窟不同时代、不同洞窟、不同内容的优秀作品, 可视为敦煌石窟艺术的缩影, 值得您细细的品味与体会, 希望您与我们一同参与这难得的艺术飨宴。

  ::敦煌艺术在线欣赏:: 在线欣赏一(上海电信线路)

  | 在线欣赏二(广东电信线路)

  | 在线欣赏三(网通线路)

  最新推出:加入收藏:

   把敦煌艺术动漫收藏我的用户中心。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http://flash.guqu.net/12254.html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http://flash.guqu.net/12254.html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国古曲网 』原文链接:http://flash.guqu.net/12254.html

第四篇:壁画资料

  字号:大 中 小

  第四课 天上人间——壁画

  第一部分 幽冥世界的奢华──墓室壁画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样式之一的壁画在体现社会功能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了解古代壁画发展盛期汉唐时代壁画作品的特点、代表性作品的题材、艺术成就。

  3、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作用、制作特点及艺术价值。

  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4、唐代章怀太子等墓壁画对当时政治生活的表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中国画在其历史发展中, 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产生过的多种绘画样式, 建立大中国画的观念。

  2、墓室壁画与同时期宗教壁画具有同步发展的特点相互参照、比较。

  3、中国现代壁画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方法上有很大发展, 可以作为教学的参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展开鉴赏:

  提问:什么是壁画?讲述中国壁画的地位。

  2、汉代墓室壁画:(1)分布:(2)内容:

  (3)欣赏代表性墓室壁画。

  3、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1)概述:

  (2)具体赏析墓壁画。

  (3)学生讨论比较墓壁画与汉代墓室壁画在画法和表现技巧的异同。

  4、鉴赏区别画像石、画像砖

  (1)画像石:中国汉代的石刻画。

  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与装饰。

  它产生于西汉, 盛于东汉故又称汉画像石。

  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

  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6类: ① 庄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

  ② 体现墓主人仕宦身份、经历的礼仪与象征物。

  有数量众多的车骑出行、射猎、谒见、属吏、武库、收租、讲学、建筑等画面。

  ③ 墓主生活。

  有以人、物数量多为特点的燕居、宴饮、宾客、庖厨、乐舞、百戏、博弈等画面。

  ④ 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

  ⑤ 神话故事、祥瑞物象与天象图。

  ⑥ 各种以植物为母题的花纹和图案。

  画像石内容因地而异。

  如山东为历史故事、战争、刑徒, 河南为天象、杂技、斗兽、收租, 陕西为农作、祥瑞物象、云气蔓草, 江苏为纺织、犁耕, 四川为宴饮、伏羲、女娲等。

  画像石艺术风格是构图方式、造型特点、雕刻技法统一的体现。

  主要的构图方式遵从了传统法则, 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 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 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

  另一部分作品──典型的如庄园、收租、宴饮、乐舞等有了依据直观感受构成画面的迹象, 描绘了高视点俯瞰下的景物, 形象有序地向上方发展, 上下间距表示了远近关系。

  建筑和坐榻、等用具的透视造型, 也辅助性地制造出空间深度。

  (2)画像砖:中国古代用于墓室建筑的砖刻绘画。

  画像砖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意义的建筑构件, 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 盛于汉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 且取得很高的成就。

  题材与内容——作为一种艺术体裁, 画像砖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题材内容广泛地表现了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民情及生产劳动等。

  画像砖与画像石在题材内容方面具有共同性, 反映了同一时代艺术在题材上的一致性。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再指名说说。

  画像石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

  统治阶级提倡孝廉, 使厚葬成为与仕途升浮相关的社会行为。

  与此同时, 死后灵魂升天的希冀在战国木椁墓向汉代砖石墓演变之后, 更多赋予墓室以象征意义, 即墓室是墓主生前环境的缩影。

  功利目的与“死即再生”的观念吻合, 不仅导致画像石在墓中的数量渐多, 而且规定了画像石的功能通过它们在墓中的位置体现出来。

  三、学生观看课件, 欣赏代表作品。

  四、分组讨论:

  欣赏古代壁画有何感受和体会?

  五、课堂小结:

  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六、布置课外思考:

  墓壁画怎么表现当时政治生活的? 第二部分 天地之间──宗教壁画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2、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 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楚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 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 体现的宗教意义。

  2、宗教美术中, 佛教美术居于主导地位, 道教美术作品比较少, 在表现形式上受佛教美术的影响, 而道教、儒教思想和一些美术表现手法也对佛教美术产生影响, 在后期的发展中出现“三教合一”的造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你在哪见到有宗教雕塑 ?

  二、新课:

  1、欣赏敦煌249窟狩猎图

  249窟的狩猎图描写了山林间各种不同的动物──鹿、羊、狼、猴、犀、虎、野猪, 表现手法简练, 有的只用一两种S傅染, 有的还只是单S的线描, 用笔虽少, 并不影响充分表现物象的效果。

  画家善于描写出各种动物的真实情态, 使它们活跃地出现在壁上。

  画家还在外来佛教题材里, 渗入了本土的神话与传说;在外来的样式里, 渐渐换上了自己所塑造的符合于群众审美观点的形象;在题材的处理上, 也显示了民族性和独创性。

  在绘画技法上, 画家汲取了外来的强调表现对象体积感的晕染方法, 而把这种方法紧密地与传统的能明确生动地表现对象形态的线条结合起来, 加强了绘画的表现力。

  同时, 画家适应群众爱好与社会思想的发展, 不断地丰富了壁画的题材、创造了新的形式。

  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降生为净饭王子后的一生事迹)是敦煌早期石窟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

  早期的本生故事采取单幅构图, 表现故事中的一两个场面, 佛本生故事画都是以慷慨牺牲, 舍己救人为主题。

  除了本生故事、佛传故事以外, 还有许多种表现佛经经义与故事的壁画, 那些画总称为经变。

  在魏隋之际就出现了少数的法华变与维摩变, 到唐代巨大构图的经变成为壁画的主要部分, 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这时不过只是大幅经变的附属部分了。

  在经变中最常见的是净土变。

  净土变很注意利用图画描绘极乐世界, 藉以引起信徒向往的热忱。

  这想象的极乐世界是以现实作借鉴的, 以当时人间认为美的东西组成幻觉中的净土。

  这里不但有楼台伎乐, 水树花鸟, 琉璃钵饭, 百味馨香, 而且这冬夏不分、有飞天散花的世界被描述成:“极乐国中无昼夜, 花开花合辨朝昏。

  ”“化生童子舞金田, 鼓瑟箫韶半在天。

  ”因此净土变中除了佛、菩萨, 画面表现了极其壮丽的楼台亭榭, 在画面上部有飞天散花, 前有杂鸟莲池以及奏乐跳舞的仙女。

  这些净土变相, 运用来自生活的想象创造了欢乐的景象, 透过那些美丽物象的表现, 曲折地反映了对于现实物质生活的赞美与愿望。

  2、赏析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李 松)

  1952年在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的发现, 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全真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乐宫, 其建筑、壁画、雕塑, 作为设计构思的统一体, 有非常明确的目的, 就是要确立全真教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的正统地位, 以此来巩固已在元代社会成为显贵的全真教派后期掌教人的社会地位。

  朝元图规模宏伟, 气象庄严, 将近三百身超过真人身高的群像组合动静相参, 疏密有致, 在变化中达到高度统一和谐, 是交响乐、颂诗性质的巨构, 特别能够体现传统壁画艺术吴道子传派“以气胜”的特S。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再指名说说。

  《朝元图》中的八位主像, 有更多的超凡入圣的理想化成分, 不仅仅是表现于面相和华贵无比的服饰、坐具、华盖、供具上, 更重要的是在群像组合间形成的众星捧月氛围中所突出的一派王者气象。

  三清殿《朝元图》是一个整体布局完整的宏伟巨构, 但各壁的绘画技巧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艺术水平最高的是西部诸天众。

  八个主像之中也以绘于北壁西部的勾陈最为成功。

  八主像皆能表现出帝王之尊, 而勾陈一像微微下视的眼神中更流露出帝王之威。

  其部众的组合, 有内在的呼应顾盼关系, 在程式化手法中注意到人物一定的性格表现, 包括手的男女老少形态差别和动作表情。

  勾陈前方的传经法师一组和后边的南斗六星等眼神都向勾陈方向凝注, 表现出对奏事者和勾陈反应的注意。

  勾陈左右的玉女和金母身侧的玉女都是《朝元图》中最美的女性形象。

  三、小结

  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 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供养人、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和艺术特S。

  四、布置课外思考:

  第五课

  三度空间的艺术——古代雕塑 第一部分:事死如事生——陵墓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大型雕塑的遗存。

  2、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内容: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 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从中体会纪念性大型雕塑与小型架上雕塑之间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典型作品的艺术分析, 启发学生理解大型广场雕塑与室内小型雕塑的不同特点;理解不同材质的作品对雕塑语言的不同运用。

  2、古代随葬的俑和明器所反映的灵魂观念对后世仍有影响, 现在社会上仍有以纸人、冥币等随葬的封建迷信活动, 启发学生对此有批判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三彩属于什么?兵马俑你了解多少?

  二、新课: 1、20世纪下半叶, 中国古代雕塑有什么样的重大发现?

  欣赏视频:三星堆

  2、讨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兵马俑有什么样的特点?

  3、引导学生比较霍去病墓石刻群, 指名鉴赏。

  简介:

  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

  位于陕西省乾县北的梁山上。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墓石刻——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重要宝库之一, 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 既有圆雕, 也有浮雕和线雕。

  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

  自乾陵以后, 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 按性质不同, 可分6类:①狮子;②石人石马和马夫;③翼兽和北门六马;④“蕃酋”像;⑤华表;⑥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

  4、欣赏汉、唐俑。

  唐三彩是唐代低温铅釉陶器。

  胎料多为白S瓷土, 先以1 150 ℃左右的温度素烧, 施釉后再以900 ℃烧成。

  创始于初唐, 繁荣在盛唐。

  为丧葬明器, 其流行同厚葬之风有关。

  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重点)击鼓说唱俑——东汉时期, 陶俑继续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一带, 造型较西汉时期更为生动。

  洛阳东汉墓中多出土各种庖厨、侍仆和乐舞百戏俑, 特别是乐舞百戏俑, 形体较小, 但是姿态传神, 舞姿优美, 是生动的古代雕塑艺术精品。

  形象极为生动。

  总结:地上纪念性雕塑、墓室内随葬的俑和明器, 其代表性作品与艺术成就。

  三、布置课外思考: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几部分?它们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 第二部分:妙相庄严──宗教雕塑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 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2、认识宗教雕塑的丰富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可以继承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 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 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2、寺观雕塑有泥塑、木雕、夹等多种材质, 以泥塑居多, 泥塑的装銮对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有重要作用。

  3、宗教雕塑作品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类型人物为参照, 加以理想化, 创造了很多富有生命力的宗教雕塑作品。

  启发学生将宗教美术中的迷信成分与成功的艺术创造区分开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界上有哪些宗教?你在哪见到有宗教雕塑 ?

  二、新课:

  1、讨论了解佛教各种形象

  菩萨——是仅次于佛的佛教形象, 能够自觉与觉他, 而尚未达到修行的最高果位, 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是菩萨形象。

  在佛经中常提到的菩萨有弥勒、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

  北魏早期菩萨形象是男性的, 面相丰满, 眼大而凸, 眉长而平。

  鼻梁高隆与额际齐平, 耳长垂肩, 头戴宝冠, 与同时代佛造像造型特征接近。

  唐代以后, 菩萨日益女性化。

  面相圆浑, 眉弯而长, 细目, 着宝冠或高发髻, 具有少女或少妇的面相特征, 常表现出一种温柔娇羞的神态。

  大足心神车窟的一组宋代菩萨形象, 面容婉丽, 戴珠光宝气的花冠, 是一种世俗贵妇人的形象。

  观音即观世音菩萨, 唐代避太宗李世民之讳, 改称观音。

  2、石窟艺术作为佛教教义的形象体现, 其造型和布局有着一定的规范性。

  (由学生欣赏作品, 教师提问, 简单了解造型和布局)20窟大佛造像表现了早期佛造像的特点。

  A、形体大小:主像最大, 以职位的大小排列。

  B、造像配置布局:一铺多尊、横(婆莎世界的释迦摩尼, 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 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竖三世佛(过去世的燃灯佛, 现在世的释迦摩尼, 未来世的弥勒佛)五尊佛(东西南北中)。

  C、相貌与姿态:(在人像的基础上为了突出佛性, 32大人相, 80种随形好)。

  D、形象的象征性:莲花(代表超脱尘世, 纯洁高雅;身后火焰纹的头光和背光:象征佛光普照, 神圣无比;还有身姿, 手势等都有象征性)。

  E、上S:在形体的基础上, 用S彩进一步的刻画形象。

  3、小结: 总之, 佛教雕塑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雕塑水平, 云岗石窟建造的较早, 其特点具有踺陀罗佛教艺术特点, 北魏迁都以后, 其作品具有“瘦骨清像”的优美风格, 如北魏龙门石窟的作品, 还有麦积山石窟, 到了隋唐, 佛教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人物的造型开始人性化和世俗化, 如莫高窟和龙门奉先寺作品, 所以唐朝有“菩萨象宫娃”的美誉。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再指名说说:

  石窟寺艺术是建筑、雕塑、壁画的综合体, 历朝修建的石窟寺艺术遗存, 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史价值。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 在这里, 需要说明的是:各类的佛像, 本是佛教徒崇敬礼拜的对象。

  塑造这些佛像, 本是为了宣扬佛教教义, 便于佛教徒的宗教修行实践。

  但是, 无须违言, 这些佛像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 是人们群众智慧的体现, 这其中凝聚着人们理想和幻想。

  对于这些艺术作品的保护和研究, 正日益授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

  三、小结:

  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的代表性作品及艺术成就, 包括石窟寺雕塑和寺观雕塑。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内容:

  第六课

  独树一帜——古代中国画 第一部分 传神写照——人物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优良传统和部分代表性作品。

  2、了解宋代以来肖像画的理论精华。

  3、了解当代人物画的发展。

  内容结构:

  文献记载的肖像画理论和创作实践。

  古代人物画的不同样式举例:历史故事画(如《步辇图》), 肖像画中的行乐图(如《幽篁坐啸图》)和标准像。

  默记默画的典范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形象塑造。

  重点和难点:

  结合作品讲授古代肖像画理论的深刻认识和价值。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两个学生到讲台演示人物画的常用创作手段——面对面写生。

  揭示今天的课题传神写照——人物画。

  体验过程

  回想刚才的一幕, 让学生讨论如果让你来画这位同学, 你会如何去表现?

  老师:讲述郭子仪如何明白唐代两位著名画家的水平高低的故事, 引出人物画的灵魂——传神写照

  二、鉴赏过程

  1、通过多媒体, 师生共同鉴赏古代人物画作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唐·阎立本《步辇图》历史故事画

  这幅画描写的是贞观十五年, 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远道前来迎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者禄东赞时的情景。

  李世民坐在宫女们抬着的步辇之上, 他穿的是平常的装束, 但眉宇间很有神采。

  禄东赞身穿团花衣, 立于一名朱衣执笏引班的官员之后, 神情恭谨而机警。

  不画背景, 以人物身躯的大小标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 这是早期人物画所常用的表现手法。

  唐·阎立本《古帝王图卷》历史故事画

  表现的是自汉至隋十三个帝王: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大帝孙权、蜀昭烈帝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

  图卷以每一位帝王及男女侍从为一组, 每位帝王的上角都有墨笔楷书庙号、姓名及在位年数等。

  (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艺术特点全方面进行鉴赏, 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艺术特点。

  )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默画典范

  反映了五代时期人物画创作所达到的成就。

  它以连环图画形式表现了五个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情节, 以展现夜宴活动的丰富内容, 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

  画中主要人物有十余人, 反复出现于五个情节之中, 合共46人次。

  其中多数是见于记载的真实人物, 即韩熙载与他的宾客太常博士陈雍、门生舒雅、紫微朱铣、状元朗粲、和尚德明、教坊副使李家明及其妹、女伎王屋山等。

  图中成功地表现了韩熙载的形象, 不但画出了他的外形特征, 而且比较深入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特殊心理状态。

  韩熙载是南唐政权中比较有政治见识的, 但由于他来自北方, 言行又不守名检, 受到朝廷的猜忌和权臣的排挤, 不得不借放纵行径以示消沉, 以图自保。

  画中韩熙载有志不得伸, 抑郁苦闷的情绪由于夜宴欢乐气氛的反衬而得到深化与加强。

  画中的其余人物则主要是围绕五个不同的情节, 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和人物之间的呼应、联系, 表达其精神状态和统一的环境气氛。

  其中以起首的“听乐”和第四段“清吹”表现得最好。

  (通过鉴赏此幅作品让学生理解古代人物画理论精华, 宋苏轼的“得其人之天”, 南宋陈郁“写形不难, 写心惟难。

  ”)

  鉴赏其它样式的人物画作品:

  行乐图——清·禹之鼎《幽篁坐啸图》

  标准像——明清肖像画(让学生体验不同样式人物画作品的各自特点)

  三、拓展练习

  选择不同的画比较不同的艺术语言特点 第二部分 咫尺千里——山水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 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艺术特S, 及其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和完善的。

  达到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陶冶情*, 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 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准确的审美观。

  2、情感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 将教材内容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自我感受, 自我激励和相互合作中大胆想象, 讲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以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赏析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S, 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风貌, 同时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难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 分组合作活动等。

  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山水画挂图布置教室环境, 设计多媒体课件。

  2、全班分成八个小组, 推选出小组长。

  布置预习:

  1、熟悉课文内容。

  2、收集一些与山水画有关的诗与画。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3-4分钟)

  1、由学生背诗, 强调中国画常把诗与画相结合, 尤其是中国山水画更注重这重情景交融的意竟。

  2、切入课题《中国古代山水画》(板书课题)(二)欣赏(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7-8分钟)

  1、电脑平台边放音乐边放映欣赏图片, 这些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图片都作了简单介绍, 让学生的视听觉充分地感受美, 欣赏美

  2、屏幕显示图片: 东晋 顾恺之《洛神赋图》

  ——介绍中国山水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山水画已作为人物画的陪衬出现了。

  3、屏幕显示图片: 隋 展子虔 《游春图》 ——此画是我国目前发现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卷轴画, 展示早期山水画的基本风貌即青绿法, 标志山水画已独立成画科。

  4、屏幕显示图片 五代 董源《潇湘图》(水墨代表作)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青绿代表作)——比较俩幅作品在技法上的不同, (实物投影仪演示笔法上的几种皴法)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技法娴熟, 形式多样, 内涵丰富, 把中国的山水画推向了高峰。

  5、屏幕显示图片: 明 戴进《风雨归舟图》 清 石涛《淮扬洁秋图》

  ——结合时代背景, 介绍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 强调此时山水画已发展成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主流。

  6、欣赏小结:归纳板书 1-魏晋时期 萌芽 2-隋代时期 独立 3-唐宋时期 高峰 4-元明清时期 主流

  (三)重点欣赏(北宋, 南宋, 元代的山水画作品)(10-15分钟)

  1、通过 设疑 讨论 解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来完成

  刚才的浏览欣赏相信同学对我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 从大家的表情我可以感受到此时你们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很想再进一步去理解山水画的内涵。

  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欣赏几幅较典型的山水画作品:

  2、电脑平台显示图片: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 南宋 马远《寒江独钓图》, 元代 倪赞《六君子图》。

  3、抢答题:小组讨论抢答

  (1)这三幅画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2)这三幅画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提示意境概念)(3)你比较喜欢哪幅作品, 为什么

  4、重点欣赏小结:

  刚才的回答都很精彩, 大家不但能很仔细的观察画面, 而且还能深入画的内涵, 讲出具有一定水准的主观感受。

  这段时期的山水画确实形式多样, 内涵丰富, 你看从北宋的无我之境到南宋的诗画结合, 再到元代的有我之境, 意义深远。

  欣赏这些绘画作品确实让人回味无穷。

  下面就让我们用这种方法来欣赏我们家乡的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局部

  (四)小组比赛(10-15分钟)

  1、展示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及提示要点。

  2、小组成员根据提示共同欣赏讨论, 小组长执笔记录, 教师巡堂组织并指导。

  教师总评

  (五)课后总结与反馈

  第三部分 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第四部分 移情草木——花鸟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社会意义及审美价值。

  2、理解花鸟画画家“缘物寄情”的特点, 感受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3、了解花鸟画的艺术表现方法。

  4、感受自然之美, 体验花鸟画的乐趣。

  内容结构:

  ①、本课有:“画出荷花多样的美”、“胸有成竹”、“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部内容, 从相同题材和不同题材展示花鸟画画家的作品。

  ②、以相同的题材, 艺术家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寄托对花鸟的情感, 表现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本课以“画出荷花多样的美”为教学重点。

  2、启发学生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 明确作品的社会寓意、艺术表现及画家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本课的重点。

  3、花鸟画的表现方法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探究学习、问题讨论、创作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本课以设问的形式导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作品

  1、感知作品, 仔细观察《出水芙蓉》、《映日》、《荷塘》三幅作品。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

  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

  ◆ 播放背景音乐。

  ◆ 展示作品:《出水芙蓉》

  《映日》

  《荷塘》

  二、分析作品

  画出荷花多样的美

  1、学生仔细观察比较作品:寻找理解作品的中心要素(作品表现的内容、表现形式、画家的思想)。

  (从学生自己的理解出发, 用心去理解作品。

  )

  2、分析作品:中国画花鸟作品:《出水芙蓉》、《映日》、《荷塘》。

  ①、学生对作品中的要素产生问题并分组展开讨论。

  ②、讨论分析作品的异同。

  ③、分析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④、领会作品的内涵与创作理念。

  3、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可以是自己的见解, 也可以是小组共同的观点。

  《出水芙蓉》:是(南宋)吴炳的册页工笔画。

  《映日》、《荷塘》写意花鸟, 形象简练概括。

  笔墨生动有生机, 赋予力量之美感。

  1、引导学生仔细比较作品:

  ①、比较作品的题材。

  ②、比较作品的表现形式。

  ③、比较画家对作品赋予的思想情感。

  2、启发学生思考分析作品:

  ①、引导学生注意花鸟画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②、引导学生领会画家缘物寄情的思想情感。

  ③、了解中国花鸟画的艺术特点。

  3、鼓励学生自我表现, 发表自己的见解。

  知识要点:

  ①、《出水芙蓉》:工笔画, 画面构图饱满, 形象单纯, 但画家表现丰富。

  笔法精工, 设S艳丽。

  是南宋院体画中的精品。

  ②、《映日》:写意花鸟, 构图奇崛, 墨S浓重, 线条强劲有力, 具有力量美。

  ③、《荷塘》:写意花鸟, 线条S块交织, 刚柔相济, 虽是深秋却不显萧瑟, 似乎是一首交响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阐述自己的观点。

  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胸有成竹

  展示作品, 学生分析、感受作品。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北宋)文同《墨竹图》(明朝)徐渭《墨葡萄图》(清朝)郑燮《兰竹图》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学生分析、感受作品。

  学生分析鉴赏齐白石《虾》。

  三、体验作品

  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体验作品。

  体验水墨的乐趣

  四、知识拓展:五代、宋、元时期花鸟画的发展特点。

  五、学生小结并进行自我评价, 教师总结并进行总体评价。

  六、课外延伸:查阅收集齐白石、郑燮的其他花鸟作品

第五篇:古代壁画

  古代壁画——存留民间文化的精彩记忆

  壁画, 是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装饰性图画。

  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绘画形式。

  中国壁画自古以来就具有独特的气派与风格, 它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领有重要的地位, 是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国古代墓室壁画:

  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壁画是汉代作品, 其分布较广, 河南、山西、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的汉墓都有壁画。

  画的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表现生活场景的。

  《仪卫出行》这组骑卫绘于墓道西壁中栏, 画面有八人三马。

  八人皆戴黑弁帽, 蹬长靴, 执旌旗仪仗。

  其中年长者二人, 一著红衫, 一著白衫, 分别骑乘橘红S及大戏S牡马, 处在队伍前列;备用红马一匹。

  居中之马神态自若, 悠然前行;两旁之马, 侧首注视观众。

  六名青年步随其后。

  此乃北齐贵戚外出时从行部众的写照。

  画面构图紧凑, 人物顾盼传神, 艺术水平卓越, 从中不难窥见北齐画圣杨子华鞍马人物的风貌。

  《狞猎》画面中央横贯山峦, 右上角山后一骑士策马回首, 张弓欲射一对奔鹿。

  下部山前有二骑士, 左侧骑士, 腰际佩箭囊驰马张弓射一猛虎。

  马前有一猎狗追赶猎物。

  右下另有一骑士也在驰猎。

  画面笔法雄健;人物动态强劲有力, 是高句丽壁画杰出的代表作品。

  2.中国古代石窟寺壁画:

  自佛教传入我国, 除墓室壁画外, 还大量出现宣传佛教内容的壁画。

  在甘肃、河南等地的石窟寺中, 就存留着许多美丽的佛教壁画。

  莫高窟壁画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 题材主要是佛像画、神怪画、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肖像画)、装饰图案等。

  其中多数是依据佛经绘制的佛教宣传画, 但在通过造型艺术表现时, 古代艺术匠师们是根据现实和当时社会生活塑造神灵和人物形象、生活场景以表现故事情节内容, 因而它直接、间接地反映着社会历史。

  莫高窟壁画内容之丰富, 堪称“墙壁上的图书馆”。

  一副副壁画讲解这一个个神奇动人的故事, 《九S鹿》此故事绘于257窟的西壁, 是莫高窟最完美的连环画式本生故事画。

  画面从两头开始, 中间结束。

  敦煌彩塑中有大量释迦牟尼“说法像”, 壁画中有大量“说法图”和“佛传图”, 佛传图详细描绘了释迦牟尼生平事迹, 是一个长篇传记故事。

  中国古代把以音乐、歌舞为业的艺人统称为会, 其从事演奏乐为主的艺人称乐会, 从事歌唱舞蹈为主的艺人称舞伎。

  敦煌石窟壁画中有极其丰富的古代乐伎形象和乐器图象。

  据敦煌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近年来的调查统计, 仅莫高窟绘有乐伎形象的洞窟就有200多个, 乐伎3400多身, 大小不同的乐队490多个, 共有乐器44种, 4300余件(大型经变画中有一批不鼓自鸣的乐器飘浮在空中, 没有伎人演奏, 所以乐器比乐伎多)这样多的乐伎形象和乐器图象, 可以称得上世界上保留音乐资料最丰富的博物馆。

  3. 中国古代寺观壁画:

  中国古代寺观壁画以山西永乐宫壁画最为精彩。

  《朝元图》(奉宝玉女.部份)此幅为奉宝玉女的半身像。

  玉女头戴花冠, 上身著广袖衫, 双手端装有龙旃的圆盘, 宽衣博带, 仪态端庄。

  玉女面相俊俏, 双目前视, 嘴唇微闭, 极具温柔娴雅的神韵。

  玉女面部和衣纹的线描疏密有致。

  土黄S的衣裙, 绿S的飘带, 沥粉贴金的发饰和龙旃, 给人高贵富丽之感。

  敦煌石窟不仅是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宝库, 还是一座丰富多彩的颜料标本博物馆。

  它保存了北朝至元代等十余个朝代千百年间的大量彩绘艺术颜料样品, 是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古代颜料化学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敦煌研究院研究人员王进玉采用科学方法, 将现代仪器分析结果与古代文献记载结合起来, 以敦煌壁画常见的红、黄、绿、蓝、白、黑、褐等三十多种颜S为样品进行科学分析后提出上述观点。

  敦煌壁画的艺术特点

  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 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它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内容之丰富、技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

  由于它产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中段的关键地区敦煌, 因而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性质。

  这个地区曾经居住过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 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 在境内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 为中西使者、商贾、僧侣东来西去必经之地, 因而敦煌自古便是“华戎所交”的都会, 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 石窟艺术传自印度, 途经中亚、西域, 从内容到形式, 必然具有多种因素和风格的特点。

  但所有特S都包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而呈现出新的风彩。

  下面略述十大特S。

  敦煌壁画是一座音乐舞蹈宝库敦煌壁画中反映的舞与乐是联在一起的整体, 舞是乐之形, 乐是舞之声, 它融合了各民族和各国舞乐的因素, 它的多元性是很明显的。

  主要可分为三类:中原汉民族的舞乐, 如清商乐、燕乐等;西域兄弟民族的舞乐, 如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外国舞乐, 如天竺乐及中亚波斯等国的舞乐。

  在河西走廊主要流行以龟兹乐与中原舞乐结合的《西凉乐》, 其中包括敦煌乐。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佛教艺术在敦煌的发展, 天竺乐在西域和敦煌舞乐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壁画中的舞乐, 分为两大类:即仙乐与俗乐。

  所谓仙乐即以佛国世界天人形象出现的舞乐, 如早期洞窟里绕窟一周的天宫伎乐;唐代金碧辉煌的极乐世界里的大型舞乐场面, 如220窟的胡旋舞、胡腾舞, 217窟的柘技舞等。

  俗舞是现实生活中的乐舞, 如张议潮出行图中的营伎;宋国夫人图中的清商伎和百戏;嫁娶图中的六公舞等。

  仙乐中天人、菩萨的手式和姿态, 都蕴含着印度舞蹈的流风余韵。

  但这一切都纳入唐代吸收融合、不断创新的民族精神中, 形成了中国舞乐的庞大体系和优秀传统。

  以上就是博学多识的网友关于“校园壁画”的解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