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2022-11-18| 编辑: 佚名| 查看: 230 |原作者: 萧覅|来自: 衙媒网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的详细内容:第1篇: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一、教学内容分析: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 ...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的详细内容:

第1篇: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一、教学内容分析:

高一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必修4)》(人教版A版)第12页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本节课是三角函数这一章里最重要的一节课, 它是本章的基础, 主要是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 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在《课程标准》中: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 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 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借助单位圆去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在本模块中, 学生将通过实例学习三角函数及其基本性质, 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具有变化规律的问题中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们的课堂教学常用“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 忽略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加以反复的训练, 无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虽然刻意地去改变教学的方式, 但仍太多旧时的痕迹, 若为了新课程而新课程又会使得美景变成了幻影, 失去新课程自然与清纯之味。所以如何进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就很值得思考探索。如何让学生把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迁移到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中?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在三角函数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关注以下两点:

第一、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 创设丰富的情境, 例如单调弹簧振子, 圆上一点的运动, 以及音乐、波浪、潮汐、四季变化等实例, 使学生感受周期现象的广泛存在, 认识周期现象的变化规律, 体会三角函数是刻画周期现象的重要模型以及三角函数模型的意义。 第二、注重三角函数模型的运用即运用三角函数模型刻画和描述周期变化的现象(周期振荡现象),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也是《课程标准》在三角函内容处理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教学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好两个问题:

其一:能从实际问题中识别并建立起三角函数的模型;

其二: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并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摩天轮旋转及生成的图像,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应用于生活, 激发同学们学习的乐趣。并通过问题的探究, 体验“数学是过程的思想”, 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借助摩天轮的情景问题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 也能很好入在直角坐标系中, 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 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 从而很好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从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认识其定义域、函数值的符号; 3.能初步应用定义分析和解决与三角函数值有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P2.教学难点: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域.OA图1 具体设计如下:

六、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问题1:如图是一个摩天轮, 假设它的中心离地面的高度为ho, 它的直径为2R, 逆时针方向匀速转动, 转动一周需要360秒, 若现在你坐在座舱中, 从初始位置OA出发(如图1所示), 过了30秒后, 你离地面的高度h为多少?过了45秒呢?过了t秒呢?

【设计意图】: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 因此选择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 此情景设计应该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理解。这个数学模型很好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交, 也能放在直角坐标系中, 很好地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三角函数过渡, 揭示函数的本质。

第二部分——复习回顾锐角三角函数

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过了30秒后, 你离地面的高度为多少?”

【分析】:作图如图2很容易知道:从起始位置OA运动30秒后到达P点位置, 由题意知?AOP?300, 作PH垂直地面交OA于M, 又知MH=ho, 所以本问题转变成求PH再次转变为求PM。要求PM就是回到初中所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即锐角的三角函数。

问题2:锐角?的正弦函数如何定义?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很容易得到

sin??|MP||MP|??|MP|?Rsin??|PH|?h0?Rsin? |OP|R图2 POMABNHPOaM?h?h0?Rsin?

所以学生很自然得到“过了30秒后, 过了45秒,你离地面的高度h为多少?”

h1?h0?Rsin300 h2?h0?Rsin450

Y【教师总结】:t在锐角的范围中, 0POMAXh?h0?Rsint0

第三部分——引入新课

问题3:请问t的范围呢?随着时间的推移, 你离地面的高度h为多少?能不能猜想h?h0?Rsint0?

B【分析】:若想做到这一点, 就得把锐角的正弦推广到任意角的正弦。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任意角的三函数角函数。

问题4: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点P(xP,yP), 能你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终边上的点的坐标来表示锐角?的正弦函数的定义吗?能否也定义其它函数(余弦、正切)?

【学生自主探究】:sin??|MP|yP? R|OP|cos??|MP|yP|OM|xP?, tan?? ?|OM|xP|OP|R问题5:改变终边上的点的位置, 这三个比值会改变吗?为什么? 【分析】:先由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再引导学生选几个点, 计算比值, 获得具体认识, 并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理解体会三角函数值不会随着终边上的点的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只与角有关系。

通过摩天轮的演示, 让学生感受到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可以跟锐角正弦的定义一样。

问题6:大家根据第一象限角的正弦函数的定义, 能否也给出第二象限角的定义呢?

【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通过上面已知知识得到sin??|MP|yP? R|OP|PxyO学生定义好第二象限角后, 让学生自己算出摩天轮座舱在第150秒时, 离地面的高度h?

通过摩天轮知道:h?h0?Rsin1500?h1?h0?Rsin300 由此得到:sin1500?

|MP|yP?在第二R|OP|12图3【设计意图】:通过这个, 让学生检验sin??象限角是否正确?

问题7:sin??|MP|在第三象限角或第四象限能成立吗? |OP|【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模型, 检验定义是否正确, 从中让学生自己发现正、负符号的偏差。(可以让学生取t?210, 从而h?h0?Rsin2100,得到sin2100=?, 发现这与sin??|MP|?|MP|不相符, 实际上是sin??)|OP||OP|1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个模型知道如何在某些范围内如何计算自已此时离地面的高度, 用数学模型h?h0?Rsint0来表示, 当摩天轮转动, 角度的概念也不知不觉地推广到任意角, 对于任意角的正弦不能只是依赖于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中的对边的长度比斜边长度了, 我更应该用点P的横坐标来代替|MP|或?|MP|, 那么这样就能够很好表示出正弦的函数任意角的定义。

第三部分——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如图3,已知点P(x,y)为角?终边上的点, 点P到顶点O的距离为R, 则

sin??y(??R)Rx(??R)Ry?(???k?)x2cos??tan??【分析】: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模型进一步体验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

问题8:当摩天轮的半径R=1时, 三角函数的定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自主探究】:sin??y, cos??x, tan??y。x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取到原点的距离为1的点可以使表达式简化。教师进一步给出单位圆的定义 给出下列表格, 让学生自己补充完整。三角函数 定义一:|OP|?1

定义二:

|OP|?R

定义域

sin?

y

y Rx R??R

cos? x

y x??R

?2tan?

y x???k?

及时归纳总结有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掌握。第三部分——例题讲解

例1.(课本P14例2)已知角?终边经过点P0(?3,?4), 求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

【分析】:让学生现学现卖, 得用上面的定义二就可以得到答案。

例2.(课本P14例1)求

5?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3【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独立完成。然后与课本的解答相对比一下, 发现本题的难点。

【教师讲解】:本题题意很简单, 但是如何入手却是难点, 关键是对本节课的三角函数定义的要点有没有领会清楚(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要点:点、点的坐标、点到顶点的距离), 因此本题的重点之处是如何利

PMOxy图4用单位圆找到这个点P, 如图4可以知道?POM?象限, 得到P(,?12?3, 又点P在第四

3), 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得到本题答案。2不妨让学生取R?|OP|?4, 能否也得到点P的坐标, 得到的三角函数值是否与单位圆的一样。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验三角函数的定义。

第四部分——巩固练习练习1.例2变式求

7?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6练习2.问题9:通过观察摩天轮的旋转, 三角函数的角的终边所在象限不同, 请说说三角函数在各个象限内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独立完成课本P15的“探究”。

【设计意图】:练习

1、练习2的设计与例

2、例3衔接, 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三角函数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利用坐标平面内的点的坐标特征自主探究三角函数的有关问题的思想方法。并在特殊情形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第五部分——小结与作业 学生自我总结

作业:P23习题1.2A组 1,2,3

七、教学反思

上述教学设计及具体教学实施过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意义: 1.教学设计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 重点放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理解上。背景创设是学生熟悉的摩天轮, 认知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体到抽象, 现象到本质, 特殊到一般, 这样有利学生的思考。

2.情景设计的数学模型很好地融合初中对三角函数的定义, 也能很好引入在直角坐标系中, 很好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向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过渡, 同时能够揭示函数的本质。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生成过程, 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 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体验中领悟数学的价值, 它渗透了蕴涵在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和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致的。

4.《标准》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作为其目标之一, 在教学中不仅要突出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要为学生创设应用实践的空间, 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直觉猜想、归纳抽象、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其上升为一种数学意识,自觉地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作出思考和判断。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学过的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去观察生活、分析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身边的现实世界, 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 同时也获得了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增进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第2篇: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一、提出问题:

新课程认为知识不是单方面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 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 并通过与他人(教师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协作, 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 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的认识,我认为若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的学习将是一种高效的活动。

二、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指数范围扩充到实数的基础上引入指数函数的, 而指数函数是高中研究的第一种具体函数。是在初中已经初步探讨了正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 在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及有关性质的前提下, 去研究学习的。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难点在于弄清楚底数a对于函数变化的影响。这节课主要是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像, 并描述出函数的图像特征, 从而指出函数的性质。使学生从形到数的熟悉, 体验研究函数的过程与思路, 实现意识的深化。

三、设计背景: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 我慢慢体会到新教材渗透的、螺旋式上升的基本理念, 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经历从具体的实例引入, 形成概念, 再次运用于实际问题或具体数学问题的过程, 它的应用性, 实用性更明显的体现出来。学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经过多年的数学学习, 学生还是害怕学数学, 尤其高中的数学, 它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抽象。所以如果再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太远, 那么将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力抓住知识的本质, 以实际问题引入新知识。另外, 就本章来说, 指数函数是学习函数概念及基本性质之后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的函数, 让学生学会研究一个新的具体函数的方法比学会本身的知识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 所有的知识都是生疏的, 在大脑中没有形成基本的框架结构, 需要老师的引导, 使他们逐渐建立。数学中任何知识的形成都体现出它的思想与方法, 因而授课中注重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 运用其中的方法去学习新的知识, 是非常重要的。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

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 能初步把握指数函数的图像, 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由实例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 利用描点作图的方法做出指数函数的图像, (有条件的话借助计算机演示验证指数函数图像)由图像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利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能力:

1.通过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研究, 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 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过程:

由实际问题引入: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 由1个分裂成2个, 2个分裂成4个, ?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 得到的细胞的个数y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分裂次数与细胞个数

1, 2;2, 2×2=22;3, 2×2×2=23;????;x, 2×2×……×2=2x

归纳:y=2x

问题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 每经过1年剩留的这种物质是原来的84%, 那么经过x年后剩留量y与x的关系是什么?

经过1年, 剩留量y=1×84%=0.841;经过2年, 剩留量y=0.84×0.84=0.842????经过x年, 剩留量y=0.84x

寻找异同:

你能从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得到的关系式里找到什么异同点吗?

共同点:变量x与y构成函数关系式, 是指数的形式, 自变量在指数位置, 底数是常数;不同点:底数的取值不同。

那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基本函数:指数函数

得到指数函数的定义:定义:形如y=ax(a>0且a≠1)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

在以前我们学过的函数中, 一次函数用形如y=kx+b(k≠0)的形式表示, 反比例函数用形如y=k/x(k≠0)表示, 二次函数y=ax2+bx+c(a≠0)表示。对于其一般形式上的系数都有相应的限制。问:为什么指数函数对底数有这样的要求呢?

若a=0, 当x>0时, 恒等于0, 没有研究价值 当x≤0时, 无意义。

若an

若a=1, 则=1,是一个常量, 也没有研究的必要。

所以有规定且a>0且a≠1。

由定义, 我们可以对指数函数有一初步熟悉。

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定义:

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在我们学过的指数运算中, 指数可以是有理数, 当指数是无理数时, 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 对于无理数, 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都适用, 所以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R.研究函数的途径:由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从形与数两方面研究。

学习函数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应用, 那么首先要对函数作一研究, 研究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然后利用其图像性质去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 你会从那几个角度考虑?(图像的分布范围, 图像的变化趋势, ?)图像的分布情况与函数的定义域, 值域有关, 函数的变化趋势体现函数的单调性。引导学生从定义域, 值域, 单调性, 奇偶性, 与坐标轴的交点情况着手开始。

首先我们做出指数函数的图像, 我们研究一般性的事物, 常用的方法是:由特殊到一般。我们以具体函数入手,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取不同底数的指数函数画它们的图像, 将学生画的函数图像展示, (画函数的图像的步骤是:列表, 描点, 连线。)。

最后, 老师在黑板(电脑)上演示列表, 描点, 连线的过程, 并且, 画出取不同的值时, 函数的图像。

要求学生描述出指数函数图像的特征, 并试着描述出性质。

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 每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其中都有丰富的经历, 新课程较好的体现了这点。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而言, 数学的知识应该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即通过对常识材料进行细致的观察、思考, 借助于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 对常识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加工。该案例正是从数学研究和数学实验的过程中进行设计。虽然学生的思维不一定真实的重演了人类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全过程, 但确确实实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 在探索中将数学数学化, 从而才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乐趣, 对数学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是历史上前人已建构好了的, 但对他们而言, 仍是全新的、未知的, 需要用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来再现类似的过程。该案例正是从创设问题情景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应该把教学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想、揭示规律等一系列过程, 侧重于学生的探索、分析与思考, 侧重于过程的探究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一般数学能力。教师的地位应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 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能自己独立自主的探究学习。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获, 都有提高。

总之, 通过案例研究, 不断研究新教材、新理念, 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与创新学习能力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继续探究的课题。

第3篇: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提出问题:

新课程认为知识不是单方面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 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 并通过与他人(教师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协作, 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 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的认识,我认为若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学生的学习将是一种高效的活动。

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指数范围扩充到实数的基础上引入指数函数的, 而指数函数是高中研究的第一种具体函数。是在初中已经初步探讨了正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 在进一步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及有关性质的前提下, 去研究学习的。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难点在于弄清楚底数a对于函数变化的影响。这节课主要是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函数的图像, 并描述出函数的图像特征, 从而指出函数的性质。使学生从形到数的熟悉, 体验研究函数的过程与思路, 实现意识的深化。

设计背景:

在新教材的教学中, 我慢慢体会到新教材渗透的、螺旋式上升的基本理念, 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经历从具体的实例引入, 形成概念, 再次运用于实际问题或具体数学问题的过程, 它的应用性, 实用性更明显的体现出来。学数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经过多年的数学学习, 学生还是害怕学数学, 尤其高中的数学, 它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抽象。所以如果再让让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的生活太远, 那么将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爱好。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力抓住知识的本质, 以实际问题引入新知识。另外, 就本章来说, 指数函数是学习函数概念及基本性质之后研究的第一个重要的函数, 让学生学会研究一个新的具体函数的方法比学会本身的知识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 所有的知识都是生疏的, 在大脑中没有形成基本的框架结构, 需要老师的引导, 使他们逐渐建立。数学中任何知识的形成都体现出它的思想与方法, 因而授课中注重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 运用其中的方法去学习新的知识, 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

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 能初步把握指数函数的图像, 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由实例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 利用描点作图的方法做出指数函数的图像, (有条

件的话借助计算机演示验证指数函数图像)由图像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利用性

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能力:

1.通过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研究, 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进

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通过对指数函数的研究, 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由实际问题引入: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 由1个分裂成2个, 2个分裂成4个, ?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 得到的细胞的个数y与x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分裂次数与细胞个数

1, 2;2, 2×2=22;3, 2×2×2=23;????;x, 2×2×……×2=2x

归纳:y=2x

问题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它物质, 每经过1年剩留的这种物质是原

来的84%, 那么经过x年后剩留量y与x的关系是什么?

经过1年, 剩留量y=1×84%=0.841;经过2年, 剩留量y=0.84×0.84=0.842????经过x年, 剩留量y=0.84x

寻找异同:

你能从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得到的关系式里找到什么异同点吗?

共同点:变量x与y构成函数关系式, 是指数的形式, 自变量在指数位置, 底数

是常数;不同点:底数的取值不同。

那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一个基本函数:指数函数

得到指数函数的定义:定义:形如y=ax(a>0且a≠1)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

在以前我们学过的函数中, 一次函数用形如y=kx+b(k≠0)的形式表示, 反比

例函数用形如y=k/x(k≠0)表示, 二次函数y=ax2+bx+c(a≠0)表示。对于其一

般形式上的系数都有相应的限制。问:为什么指数函数对底数有这样的要求呢?若a=0, 当x>0时, 恒等于0, 没有研究价值;当x≤0时, 无意义。

若an

若a=1, 则=1,是一个常量, 也没有研究的必要。

所以有规定且a>0且a≠1。

由定义, 我们可以对指数函数有一初步熟悉。

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定义:

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在我们学过的指数运算中, 指数可以是有理数, 当指数是无

理数时, 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 对于无理数, 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

则都适用, 所以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R.研究函数的途径:由函数的图像的性质, 从形与数两方面研究。

学习函数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应用, 那么首先要对函数作一研究, 研究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然后利用其图像性质去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根据以往的经

验, 你会从那几个角度考虑?(图像的分布范围, 图像的变化趋势, ?)图像的分布情况与函数的定义域, 值域有关, 函数的变化趋势体现函数的单调性。引导

学生从定义域, 值域, 单调性, 奇偶性, 与坐标轴的交点情况着手开始。

首先我们做出指数函数的图像, 我们研究一般性的事物, 常用的方法是:由特殊

到一般。

我们以具体函数入手,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取不同底数的指数函数画它们的图像, 将学生画的函数图像展示, (画函数的图像的步骤是:列表, 描点, 连线。)。最后, 老师在黑板(电脑)上演示列表, 描点, 连线的过程, 并且, 画出取不同的值时, 函数的图像。

要求学生描述出指数函数图像的特征, 并试着描述出性质。

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 每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其中都有丰富的经历, 新课程较好的体现了这点。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而言, 数学的知识应

该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即通过对常识材料进行细致的观察、思考, 借助于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 对常识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

加工。该案例正是从数学研究和数学实验的过程中进行设计。虽然学生的思维不

一定真实的重演了人类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全过程, 但确确实实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 在探索中将数学数学化, 从而才使

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乐趣, 对数学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是历史上前人已建构好了的, 但对他们而言, 仍是全新的、未知的, 需要用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来再现类似的过程。该案例正是从创设

问题情景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应该把教学设计成学生动手操

作、观察猜想、揭示规律等一系列过程, 侧重于学生的探索、分析与思考, 侧重

于过程的探究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一般数学能力。

教师的地位应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 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下, 学生能自己独立自主的探究学习。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获, 都有提高。总之, 通过案例研究, 不断研究新教材、新理念, 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

堂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与创新学习能力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继续探究的课题。

第4篇:高中数学教学案例

案例模版

1、教学设计背景

2、教学设计思路

2.1设计理念

2.2教学重点与难点

2.3学法与教学用具

3、课堂教学实录

3.1新课导入

3.2独学、对学、群学

3.3课堂展示

3.4课堂作业

4、教学反思

5、教学评析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材料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案例

  以上就是“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的论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