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2022-11-15| 编辑: 佚名| 查看: 239 |原作者: 叶清衣|来自: 衙媒网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详细内容: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通用11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 ...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详细内容: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通用11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 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 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文,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面对当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基础教育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这是我们每位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的现实问题。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 以使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科学, 体验创造,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热情;培养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学习, 掌握和运用一种主动探求, 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代学习方式;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教学行为, 提升综合素质, 自觉推进素质教育。这不仅是贯彻国家教改精神和认真执行教育部颁发的高中新课程计划的需要, 而且也是时代对教育的需要, 是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对此我校领导与师生已成共识。将研究性学习纳入必修课, 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对于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 如何把握其精神实质与内涵, 如何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 如何具体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 已成为目前普通高中十分关注的问题。我校以“自主学习、自己管理、自觉悟导、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教学核心;以学校所处的具有丰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镇为依托, 积极探索一条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研究性学习路径, 力争让研究性学习在我校大放光芒。

  二、课程简介

  研究性学习本身没有体系化的内容, 具有开放性和可探究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它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 也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建议;可以来源于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 也可以产生于家庭或社会生活;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研究, 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 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在新课程计划中,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重要的部分, 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自主探究、亲历实践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 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高中三年共计15学分, 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分的65.3%。

  三、课程定位与开设意义

  1.课程定位

  要知道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研究”, 研究的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三种:

  a.科学研究:指的是科学家的研究, 是一种根据研究中发现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样化的方式。

  b.基于研究的教学或以研究为本的教学:是一种对产生于学习经验的真实问题的研究, 是科学教育的核心策略。

  c.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指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 甚至是做什么, 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从这个标准中可以看出, 研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根据基础教育的特点, 我校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应用后两种情况——探究式教学和专题研究。

  2.开设意义

  a.“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研究性的课程, 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革命。

  b.“研究性学习”是在课程层面上试图解决当前基础教育的主要困惑, 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结构性突破, 保证了素质教育的落实和深入。

  c.“研究性学习”融德育渗透、认知学习、能力培养、个性发展于一体, 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造能力和终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d.“研究性学习”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从而推动教师的继续教育。

  四、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 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

  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学生通过探索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核心活动是课题研究或项目探究活动, 即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 学生自觉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

  a.个人活动: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中, 学生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允许个人根据兴趣爱好独立进行学习活动, 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促进了个人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

  b.小组活动: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来说, 小组活动是最重要和采用最多的形式, 学生可以自愿或随机分组, 一般由5-8人组成活动小组, 学生自己推选组长, 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指导教师。

  c.集体活动:主要指班级, 全班同学需要围绕同一个综合性的研究课题, 通过分工合作搜集资料, 开展探究学习活动。

  五、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我校座落的角直镇是神州环保第一镇, 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是国家级四A旅游城镇, 这是有着千年古刹, 有着历史悠久的桥文化, 有着近代文化名人足迹等等, 所有一切都是值得进行研究和学习的, 为此学校在安排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丰富学习活动的内容。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特点, 在课时安排上应采取弹性课时制, 需要课内外结合。利用一部分课内时间, 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 或由学生进行交流研讨等;也要利用较多的课外时间, 包括节假日和寒暑假, 由学生进行集体的或个人的研究活动。我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a.高一年级每学期安排一个小课题各占3学分, 主要内容来自角直镇的自然环境、文化古迹、学校生活、自己成长等, 其中每周课堂安排2课时, 课外安排1课时。

  b.高二年级每学年安排一个大课题占6学分, 内容可以借于本镇的旅游资源、环保卫生、民风民俗、经济发展、学习方法等。每周课堂安排1课时, 课外安排2课时。

  c.高三年级安排一个小课题占3学分, 研究内容如:政治形势分析、文化探讨、小科学试验等专题研究, 可用放假时间集中精力研究学习。

  六、教学要求与课程目标

  1.教学要求

  A.对学生

  a.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与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等多种学习活动, 变革学习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转变学习方式, 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 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 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b.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在老师的指导下, 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 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培养与学校生活、职业生活和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合作, 资料研究, 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信息工具等。

  c.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B.对教师

  a.通过对学生的指导, 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b.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 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拓展学科知识, 改善知识结构,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增强教科研能力。

  c.通过与学生协作, 能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和谐环境,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2.课程目标

  A.总体目标

  a.通过学习, 使学生从感知到初步形成唯物主义的科学观, 联系实际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培养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b.通过学习, 使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 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培养文明积极的生活方式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c.通过学习, 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 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 使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从而培养一定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通过学习, 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B.年级目标

  高一:上学期熟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与人合作的意识, 态度及团队精神和对待科学的求真态度及探索精神。下学期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问题意识, 增强学生的综合, 整体认识能力, 以及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 从社会生活和现实与未来中发现, 提出问题, 抓住问题本质, 判断问题的价值。

  高二:着重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 并具有初步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实验设计方案), 构建知识模型、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能撰写论文和调查报告, 进行答辩。

  高三: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与批判性反思能力, 为学生研究问题思维模式的创新意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为学生研究的发展方向奠定初步的基底。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2

  一、课程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信息革命席卷全球, 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 这对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人才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改革学校现有的课程结构, 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转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势在必行。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 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中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 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本课程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 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 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必修课。我校实施该课程的目标有多重指向:

  一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并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三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开拓新的教育资源, 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1、学生方面

  (1)通过转变学习方式, 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 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 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的指导下, 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 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

  (3)培养与学校生活、职业生活和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 团队工作, 资料研究, 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

  (4)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

  2、教师方面

  (1)通过对学生的指导, 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 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拓展学科知识, 改善知识结构,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动态地观察学生, 了解学生, 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4)培养科研能力。

  3、学校方面

  (1)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 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

  (2)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探索该课程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 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程体系。

  (3)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探索学校培训教师的新模式。

  (4)成立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 开拓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

  (二)、阶段目标和主要内容

  高一年级:通过教师的参与, 使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体验科研的艰辛, 打好学科基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想像力及实践能力, 学会寻找信息源, 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

  高二年级:通过教师的协助,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 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会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 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 发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 具有独立、合作开展工作的能力以及多渠道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高三年级:通过教师的指导, 以综合性跨学科研究为主要内容, 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把研究性学习与未来相结合, 树立远大理想, 明确人生目标, 尝试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面拓展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

  三、课程设置

  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的必修学分为15分, 分三年学习, 其中高一年级6学分, 高二年级6学分, 高三年级3学分。整个高中阶段, 学生要完成5个课题的研究, 每个课题3学分, 54课时, 其中高一年级完成2个课题, 高二年级完成2个课题, 高三年级完成1个课题, 每周安排3个课时。

  四、实施原则

  高中三年的研究性学习, 突出我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 体现我们全新的课程理念, 在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上按照分清层次、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来规划与构建。

  本课程旨在构建一种积极、主动、自主的教学活动, 学校对课程的实施和完成负有责任。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 而不是刻意追求大纲以外的新知识。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 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 它不要求所有学生的研究结果都创新, 但却要求激发和培养所有学生的创新精神。原则上以一学年为一个周期。

  1、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 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放性。学习空间是开放的, 要求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途径是开放, 可以通过检索计算机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媒体, 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采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多种途径学习。学习结论是开放的, 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3、主动性。学生主动选择课题题目, 课题方案的设计、实施、解决以及课题结题报告, 都要求学生自己负责完成。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教师主要起组织、关心、指导和评估作用。

  4、过程性。与注重结果的现有教育相比, 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研究过程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自身体验与收获。

  5、研究性。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 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强调以发展学生创造力为目标, 但并不要求其研究结果一定都要创新。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 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研究创造能力。

  五、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分析学校特S和传统优势, 结合本地自然条件与人文资源, 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 提出问题, 确定研究主题。

  2、课题的实施

  (1)准备阶段

  ①动员学生、教师、家长。

  ②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 开设一些学术讲座(学校层面)。

  ③进行科研方法指导(学校层面)。

  ④组织专门的管理体系。

  (2)选题阶段

  ①教师选题:年级组教师以班主任为主, 在年级组内分别寻找其他学科教师2—3人, 自由组合成为指导教师小组。同指导小组教师共同协商确定一个涉及教师所属不同学科的研究主题。教师小组对所选主题进行备课, 写好备课笔记。教师小组进行主题展示, 注明题号, 吸引学生申报选题。

  ②学生选题:学生根据教师的主题展示, 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 班主任宣布分组名单。学生组成小组, 推举组长。

  ③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学生和指导教师见面, 了解指导教师对主题的构想说明。学生小组开始查阅资料, 访问有关人士等, 确定自己具体的研究子课题(即确定与主题有关的更小的研究领域)。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学生小组的课题, 并指导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教师根据与学生讨论的结果, 撰写指导各小组研究的教案。

  (3)实施阶段

  ①学生按课题研究方案, 自主开展研究活动, 并认真规范地填写相应表格。

  ②学生定期和指导教师见面。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小组活动记录, 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 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并认真填写相应的指导意见表和日常考核表。

  ③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记录本, 随时记录研究情况与各方面的收获。

  (4)课题成果展示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 确定总结的内容, 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②成果形式不拘, 格式要规范, 内容要具体, 鼓励创新。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着作权法》, 反对简单的抄袭或对资料做剪贴。

  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组研究成果一份、其他方面收获总结一份、收集到的资料索引一份、课题涉及的科学术语词汇表一份、课题实施过程中所有原始资料一份。

  ④最后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经过、论据和结论、效果分析, 后附资料索引目录。

  ⑤以课题组为单位, 在指导老师组织下, 各小组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交流, 同学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 提出改进意见。

  ⑥展示必须用PowerPoint演示, 还可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展板、投影、录像、实物等)。

  ⑦每个学生交一份个人总结, 600字左右, 主要描述个人的参与工作和贡献。

  ⑧上述材料使用文字编辑软件、用16K纸打印, 于答辩前两天交给指导老师。

  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课题组评议改进并完成研究报告, 做答辩前准备。

  (5)年级答辩、报告会

  ①答辩按主题分类, 一个主题下的各相关课题在一起答辩。

  ②答辩时间:每组15分钟(10分钟报告, 5分钟提问讨论)。

  ③答辩程序:

  小组代表报告本组研究内容、经过及取得的成果。

  小组代表作英文摘要报告。

  小组成员回答答辩教师组的指导老师和专家的提问。(由哪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由答辩教师组的指导老师、专家临场指定。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时, 其他同学可帮助操作演示设备。)

  答辩后由答辩教师组的指导老师和专家进行评议、打分, 并填写答辩记录表。

  (6)学生成绩评定

  ①学生根据评价表自评, 并呈交个人工作记录本。

  ②学生小组展开互评, 评出每个学生的分数等第。班主任老师负责汇总:将开题评审的成绩、学生平时成绩和答辩成绩统一汇总, 根据学校规定的不同权重, 对每个学生作最后的成绩评定。

  (7)学年课程实施情况总结

  各学生课题组与教师指导小组上交情况总结一份。

  学校各部门写好工作总结一份。

  六、课程管理

  1、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和教师课题指导小组,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结合我校的师资状况, 各部门及各条线均参与研究性学习, 进行统一的布置和管理。各部门、各条线各司其职, 教务处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具体管理、实施, 制定各种管理措施;政教处负责班级和学生管理;教科室负责科研、课题和相关信息及技术指导;学校总务负责后勤保障和有关服务;教师指导小组工作由学校领导小组和学生课题组考核评价;学生课题小组由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指导小组考核;学校图书馆和电教中心做好信息和资料的支持工作。

  2、研究性学习为学校必修课。课程记入教师常规考核, 每周两课时以及一次备课。

  七、课程评价

  1、对学生

  (1)学生态度:主动性、创意、协作、完成任务情况、采纳他人意见等。

  (2)学生资料研究能力:查阅资料数量和质量, 使用新技术, 向周围人请教, 对资料的研究和利用等。

  (3)学生研究能力:研究方向的清晰, 研究方案的可行, 研究手段的选择, 对研究中涉及到的各种现象的解释, 对研究结果的表述和发挥, 科学术语的使用, 各种软件的使用等。

  (4)书面文字材料:原始资料的保存和整理, 研究问题的表述、总结等书面材料的质量等。

  (5)答辩:报告的结构, 主要观点的突出, 对内容的理解, 论据的质量, 仪态和表达能力等。

  2、对教师

  (1)态度:主动性, 与其他老师协作, 指导的到位与及时, 与学生的平等民主关系, 事先认真准备等。

  (2)指导能力: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的困难, 善于点拨学生的创造火花和欲望, 能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能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材料, 了解校内外教育资源, 能指导学生规范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 能认真备课撰写教案等。

  (3)继续学习:主动学习本学科前沿知识, 关心相关学科知识内容, 会使用各种新技术学习, 能开设有关科研方法和本学科前沿知识的讲座。

  八、保障措施

  1、学校将成立研究性课程实施的领导小组、开发小组和研究组, 负责课程的研究、开发和教师培训, 确定实施步骤和日程安排, 制定评价方式和标准, 使课程的实施过程真正成为我校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2、学校将对现有的图书、设备进行整理, 统一调配, 妥善安排教室、实验室和机房的使用, 尽可能在图书设备上增加经费收入, 保证学生有较好的活动空间和条件。

  3、学校将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作为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抓手”和关键, 能否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将是评价我校教师合格与否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4、学校召开高一年级家长会, 宣传课程开设的意义和目的, 强调安全问题, 取得家长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支持。

  5、学校要求行政、总务各部门都要树立为教学第一线、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主动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服务和支持。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的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 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 其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 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因此,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具体目标的实现:

  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和感悟。培养学生努力求知态度, 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收集和分析资料, 调查研究, 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 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中, 通过研究性学习, 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 并恰当地利用信息, 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 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 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 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 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 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 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所涉及的面相当广泛, 既可以是属于传统学科的, 也可以是属于新兴学科的;既可以是科学方面的, 也可以是人文方面的;既可以是单科性的, 也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既可以偏重于社会实践的, 又可以偏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辨的。温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沿海城市, 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 浙江省地级市。是浙南经济、文化中心, 特别是温州所独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环境, 这为学生走出课堂, 深入实际, 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了培养学会选择、自主发展的学生, 我校的研究性学习采用课题研究模式。引导学生关注校园外广阔的社会课堂, 向社会学习, 向实践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创新的思维方法、创造技能、写课题报告等, 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之一。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和评价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1)确定学习主题

  学校教师根据社会及周边环境、文化背景、学科知识等拟定几个宏观选题,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之一, 经自主考虑或教师相关指导后, 在此选题范围内自己确定具体课题。最后由学校根据学生选题内容合并类似课题, 确定学生分组名单, 一般由2~4人组成课题小组(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 选出组长, 负责课题组人员分工。学校根据小组选题内容为小组指定指导老师, 老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

  (2)制定活动方案

  研究性学习主题确定以后, 师生要对活动项目或课题进行讨论, 着手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活动实施方案。在此阶段, 学习小组要填写开题报告:包括题目、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人员分工以及具体的每一阶段的时间安排、成果展示等内容。

  2、实践体验阶段

  (1)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 开展实地考察、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等工作, 进行初步的交流。本阶段教师主要指导任务是确保学生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应注意强化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信心, 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及时了解学生研究的进展情况, 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调节或其他必要的帮助。

  (2)学生按课题研究方案, 自主开展研究活动, 并认真规范地填写相应表格。学生根据初步的活动和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上交中期报告, 并上交《活动情况记录表》和《调查记录表》。

  3、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 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 完善中期报告, 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课题结题后, 要有相应的论文, 还要有相应的研究工作报告, 要认真总结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体会, 汇报研究思路、过程和成果。每位学生上交一份个人总结, 主要描述个人的参与工作、贡献和体会。

  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 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 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 学会理解和宽容, 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4、评价阶段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在研究过程中的三个环节开展, 包括开题报告表、中期报告、结题报告以及相应表格的完成。

  开题评价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意识和能力, 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中期评价主要是检查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 研究方向的清晰, 研究手段选择的有效性, 查阅资料数量和质量, 对资料的研究和利用;学生研究态度的主动性、协作能力和完成任务的情况。

  结题评价主要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情况、体验情况、原始资料积累和整理情况、研究问题的表述、研究结果及成果展示方式等进行评价。

  指导老师负责汇总, 将开题评审的成绩、学生平时成绩和答辩成绩统一汇总, 对每个学生作最后的成绩评价。

  五、研究性学习活动学分认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认定应该包括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教务部门审核等程序, 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访验证制度, 防止弄虚作假。

  学分认定依据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有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主题和方案;二是要有体现研究过程的记录或佐证材料;三是要有研究的结果实物或书面报告;四是要有研究性学习的学时保证。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4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音乐世界中, 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 令人目不暇接, 特别是富于现代气息的流行音乐, 更是对中学音乐教学形成强烈的冲击, 而中学生正处在花季的年龄, 他们思想活跃、活泼好动、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而流行音乐这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 直白的表达深刻的内涵, 直接宣泄人的情绪和感情, 而且表达的内容更贴近生活, 娱乐性很强根本不需要具备太多的音乐素养的人都能听懂学会, 因而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和追捧。

  我们传统的教材大多数是艺术音乐或古典乐曲, 几乎没有涉及到流行音乐, 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受。仅仅学习课本的内容学生感觉枯燥, 学习兴趣不高, 甚至学生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喜欢我们的音乐课, 形成一种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矛盾现象。

  二、课题研究目标

  在初中音乐教育中, 流行音乐冲击中学音乐教育是一个值得时刻关注的音乐教育现象, 也是值得探索的音乐教育领地。假如学校音乐教育把流行音乐拒之门外, 则有如掩耳盗铃。的确, 有些流行音乐不适合学生学习, 会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 我们更应该仔细分析流行音乐, 把优秀的作品引进课堂, 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的欣赏和学习流行音乐, 使学生通过正确的接触、了解和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 对流行音乐有判断、有分析,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开发学生的智力, 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在新课标下, 怎样把优秀的流行音乐应用到初中音乐教学种去。

  2、研究流行音乐的教学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

  3、怎样利用流行音乐, 丰富音乐教学手段的形式。

  4、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不同方法和规模的调查法, 针对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的问题,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展开调查, 建立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

  2、对比试验研究法:开设试验班, 所开设的试验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同时暗设对比班, 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中收集的材料和数据进行比较, 探究流行音乐在教学中的作用。

  3、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运用, 并结合本课题加以创新, 并应用到教学中。

  4、经验总结法:根据研究内容、研究目的, 把实践获得的结果, 进行总结提高, 撰写阶段性研究总结, 上交教科所。

  五、课题研究原则

  1、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面向全体学生, 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取适合的教材, 运用新颖的教法, 因材施教。

  2、教学中要体现艺术性和审美性, 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以乐感人、以情动人, 音乐教育有其特殊的规律, 要体现音乐性和情感性, 注意发挥音乐中的情感教育作用。

  六、课题研究进程

  1、准备阶段:进行文献研究, 收集有关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应用中的有关文献和资料, 并结合自己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积累的材料进行总结,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申请立项。

  2、中期实施阶段:收集有关教学文献资料, 作为课题实施的参考材料, 启动课题研究, 按制定的研究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完成本阶段研究目标。

  3、后期总结阶段:以课题研究结果为标准, 对课题研究获得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和归纳, 汇编整理, 形成课题结题报告, 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预计成果形式

  1、建立课题, 设计课题方案。

  2、撰写读书笔记、案例、教育随笔等。

  3、结题, 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5

  一、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 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而进行的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 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二、课程目标

  这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 通过课程的实施, 同时实现多个方面的教育目标, 这些教育目标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1、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4、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7、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 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中都必须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善于对学生潜能的唤醒, 开拓与提升,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培养学生全面成长, 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和谐发展, 关注学生的生活进展和学生的独特需要, 促进学生特S的发展, 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才能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要求教师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要求教师是学习型的教师

  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 任何观念、知识、技术和能力都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此长彼消, 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社会, 有哪一种观念、知识、技术和能力可以长久不衰?在学习化的社会中,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教师要变传道授业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拓展者, 必须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观念, 具有超前的教学观念, 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 才能有效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由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创新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挑战, 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 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学习, 具有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向学生学习, 向书本学习,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在探索中实践, 边干边学。在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与学生共同成长。

  2、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管理技能和科研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形式, 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学生对其学习的内涵、意义、乃至怎么选题, 怎么实施等都;是陌生的, 教师的宣传、鼓励、指导的艺术, 以及能力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课题研究的质量。从研究性学习启动、选题、立题、实施、结题、成果展示等过程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组织驾驭能力。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 从态度上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对自然、对社会的热爱。教师要在学生懈怠和遇到困难想放弃时给予信心和力量,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追求成功的欲望,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 从能力上引导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处理、选择信息的能力, 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从方法上引导学生以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进行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从方法态度上, 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基本方法, 科学的思维品质, 科学的设计和操作方法。

  3、教师要具有发展性的评价观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助推器,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学习, 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学习形式, 要求教师本着发展性、形成性的评价原则, 充分发挥评价的学习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 着眼于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 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进行重过程的评价和过程中的评价。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 重点考核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实践参与, 任务完成情况, 考核学生意志力, 团结协作精神,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创新并及时给予肯定。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教育, 主体性发挥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互动、学生自评的情境, 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让字生学会反思, 学会评价他人、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基于以上的认识, 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 并将研究性学习的观念、方法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为突破“研究性学习, 一个现实的课题”而努力, 进而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高一年级“社会调查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流程。

  “调查研究课程”为德树中学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校课程, 列为必修课程, 每周利用一个半天的时间。课程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 排入课程表, 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课程以调查研究为主要活动内容, 由三部分组成:辅导报告(讲座)、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课程开始时, 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和本校教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介绍调查研究的基本知识;课程围绕三个方面(自然与环境、社会与人、科学与生活), 每学期确定2~3个专题, 小组的活动在专题范围内, 题目自行拟定;调查的范围在成都市, 日常的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不仅对课程实施全程的监控, 同时接受学生邀请为学生提供指导, 这是一门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的课程。

  整个课程是从辅导报告开始的, 在得到初步指导和培训后, 学生在上述专题内, 自主确定一个感兴趣的题目, 根据调查研究设计的要求, 自行设计一个调查研究的。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6

  一、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 落实《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条例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保证高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五到位:课程落实到位, 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组织到位, 活动实施到位, 过程管理到位。特拟定本实施方案, 以规范教师的指导行为和学生的研究活动。

  二、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及组织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 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通过活动, 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筛选信息和有效的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多元研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道德;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中, 教师通过对学生活动的指导, 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通过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 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 加强学科间交叉和渗透, 拓展学科知识面, 改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 树立了终身求学的学习观念。通过过程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与观察学生, 营造了和谐的学习与交流环境,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在活动过程中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培养了自身的科研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指导原则: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 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因此具有开放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小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以10人以下的课题小组为主要的组织形式, 以学生自主设计、自主管理、自主研究为主。教师主要起组织、关心、指导和评价的作用, 重点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注意尊重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三、阶段目标

  高一年级:以培养学习“问题意识”为核心, 以学科内知识为载体, 组织问题的背景材料研究与学习。年级以主题讲座、组织参观、专家访问、现象观察、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文献资料收集等开放性的主体体验实践, 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思考与分析社会、生产、生活现状, 发掘问题, 提出问题。体现科技与人文的结合, 注重学科内综合为主。

  高二年级:以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为核心, 以“课题式研究”为载体, 使学生理解研究方案是如何自主设计与进行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 确定研究课题, 进行课题背景综述与研究, 寻找解决的最佳方案与途径, 选择研究成果的合适表述方式等。使学生了解问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了解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体现科技文化的综合, 注重以文理课程综合为主。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

  (略)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具体分工

  1.研究性学习管理小组——日常管理

  研究性学习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的制订, 检查和落实。对全校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管理, 对活动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 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负责组织和协调年级和班主任对活动的指导与具体管理, 做好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教育, 为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负责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与管理。

  2.教学管理处与学生工作处——组织与具体实施

  教学管理处与学生工作处主要负责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和组织, 包括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培训, 学生选题开题的指导, 课题的结题与交流, 并负责对全校老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培训。

  3.班主任——班级管理

  班主任要协助好本班级的学习动员、学习经验交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参加与报名组织工作, 落实活动的常规教育等。

  4.指导教师——具体课题管理

  指导老师负责对自己所指导的课题进行全程指导, 管理与评价, 为学生提供帮助、建议和鼓励, 并具体指导学生最终整理、撰写出论文或做出其它研究成果, 对本课题成员作出学分评定的初步意见。

  5.研究性学习学生管理委员会——自主管理

  学生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强调自律、自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通过自己约束、自己管理, 提高活动的质量。研究性学习学生管理委员会协助学校管理小组的老师, 对课题进行过程性指导与管理, 及时将学生的研究进展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 指导各课题小组中课题组长与组员合理分工, 协调研究, 相互促进, 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六、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

  (1)选题阶段:

  ①由学科备课组教师提供推荐的研究课题, 然后由学生选择、参考或自主拟定课题, 并最后确定研究课题。

  ②学生根据课题的类别与性质, 自由组成课题研究小组, 选举课题组长。

  ③教学管理处负责对全年级学生进行指导, 并开设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讲座;研究性学习管理小组负责对课题组长进行培训与指导, 对研究过程进行全程管理与协调。

  ④课题小组进行课题的前期背景研究, 拟定研究方案。

  (2)开题阶段:

  ①学生进行开题报告的写作, 并进行组间开题报告的论证。

  ②在教师组织的指导下, 学生进行组间开题报告的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 并填写“开题报告评价表”。

  ③学生针对开题阶段的研究情况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

  ④每位学生就这部分的研究写一份“开题阶段研究心得”。

  ⑤指导教师就这一阶段的指导写一份“教学设计”。

  (3)研究过程阶段:

  ①学生根据课题的内容, 选择不同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每利用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小组就填写一份“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

  ②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如果进行了调查、访谈、实验或外出活动, 学生应在“公用、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管理用表”中下载相关表格进行填写, 并将其装入“研究性学习(普通)档案袋”中。

  ③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每一次出席情况、活动情况和完成任务情况, 都要在“‘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研究档案”袋上进行记录。

  ④指导教师就这一阶段的指导写一份“教学设计”。

  (4)结题阶段:

  ①学生进行结题报告的写作。

  ②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进行组间的结题报告的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 并填写“结题报告评价表”。

  ③在所有研究小组中选择出S的小组, 在年级的“结题汇报会”上进行展示。

  ④每位学生就这部分的研究写一份“结题阶段研究心得”。

  ⑤学生针对结题阶段的研究情况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活动情况记录表”。

  ⑥指导教师就这一阶段的指导写一份“教学设计”。

  ⑦“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对研究结果进行展示, 并推荐参加各类比赛。

  七、研究性学习课程各年级推进日程

  (略)

  八、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评价

  参见《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管理手册》、《研究性学习学生活动手册》

  九、研究性学习的论文答辩会

  优秀论文答辩会初步评委组成:校内资深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课题指导教师。

  优秀论文答辩会最终评委组成:成立优秀论文答辩委员会, 由校内资深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高校专家组成。

  研究性学习优秀论文设为三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奖励办法:优秀课题指导教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加分, 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优秀课题论文或成果:优先送上级部门进行专业评比。

  优秀课题学生发放《优秀研究性学习论文获奖证书》。

  十、研究性学习专项经费及教师的工作量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经费支持与配备, 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专项经费每年约150000元, 其中校外科研经费50000元。

  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

  指导教师:以学生实报时间进行累计, 每40分钟为一课时, 课时津贴以学科辅导课标准进行计算。

  年级组长、班主任:以实际组织活动课时计算。

  专家讲座:按照外请专家的标准进行。

  成果计算:

  研究性学习优秀论文答辩会:一等奖(150元/篇)、二等奖(100元/篇)、三等奖(50元/篇)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7

  为切实落实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见, 积极稳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推动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 特制定《浙江省江浦中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实施办法》。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定义

  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 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通过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等形式,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并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活动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 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 在课程实施中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 获取亲身体验, 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和积极情感, 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收集和分析资料, 调查研究, 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 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在开放性学习的环境下, 围绕研究主题, 利用多种有效手段, 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信息, 整理与归纳信息处理, 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 加工处理信息, 恰当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 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及成果, 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要认真踏实地探究, 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 尊重他人的创意和成果,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 磨练不怕吃苦, 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 了解科学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 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学习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内容

  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来源于自然、社会、自己三大领域。人与自然。如环境保护研究、生态建设研究、能源利用研究、农作物改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自然资源保护与开放利用研究、天文地理研究等。人与社会。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会管理研究、人群心理研究、人口研究、城市规划研究、交通建设研究、法制建设研究、政治制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与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人与自己。

  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8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 落实《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和《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 特制定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 以规范教师的指导行为和学生的研究活动, 推进我校新课程实验的开展。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 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方法、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 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使学生养成乐于与他人分享研究的信息和善于于他人交往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之间的关系, 促进学生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的形成。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管理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校课程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 具体由学校教研室和教务处负责实施, 指导老师对研究性学习全过程负责。

  1、教研室——主要负责制定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 负责教师的研究性学习的校本培训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与指导。

  2、教务处——主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及课时的安排。

  3、德育处——主要负责指导和协调年级、班级的活动管理

  4、技术处、总务处、图书馆——主要负责设备、仪器、资料、场地等方面, 为师生提供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条件。

  5、年级组、教研组——落实研究性课程计划。年级组长、教研组长要协调好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学科之间的关系。

  6、班主任和各科教师——以行政班为单位, 由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组成研究性学习指导和综合评价组, 班主任任组长。负责审定课题计划, 对学生进行指导, 对学生的学习研究性成果进行评定。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1、课程设置

  新课程方案规定, 高中三年中, 要保证有270个学时用于研究性学习, 每个学生至少研究完成三个课题, 完成每一个完整的课题最多可获得5个学分。根据我校的实际, 我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安排在高一、高二两个学年, 高一上至高一下完成第一个课题的研究, 高一下至高二上完成第二个课题的研究, 高二上至高二下完成第三个课题的研究, 完成每一个完整的课题可获得5个学分。研究性学习课时安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 每周安排两课时进课表, 教师集中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组织学生交流、听取学生汇报或者由学校统一安排专题讲座;充分利用社会的课程资源, 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和假期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每学期期中和期末集中进行结题汇报、综合评价、学分认定;新学年的开始, 举办研究成果展示和对高一新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宣传、培训。

  2、课程内容

  研究性学习主要分为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两大类。课题研究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 有调查、实验和文献研究等方式;项目设计是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 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科技项目设计等。

  课题(项目)的主要来源是:来自教师提供的选题背景, 来自生活和学习活动的实践, 来自学生观察中的机遇、灵感。可以是教师出主题, 学生选课题;也可以是学生自主选择课题, 教师给予帮助。高一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主要是教师提供选题背景, 学生从中选择课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可以从自然环境、科学发展、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选择。

  3、实施的基本步骤

  ⑴、成立研究小组。班主任在班级布置、动员, 学生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 每组人数一般在6—8人, 推举组长1人。班主任要关注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能力及男女比例等, 需要时与学生协商做适当调整。

  ⑵、开题阶段。研究小组选择指导教师并报到班主任处, 由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组成研究性学习指导和综合评价组, 班主任任组长, 指导教师在班主任的带领下, 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审定课题研究计划, 帮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 鼓励学生开展研究。

  ⑶、研究过程。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和分工开展研究, 组内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自主的课题工作, 确保真正参与课题研究。指导教师负责方法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督促学生开展研究。

  ⑷、结题阶段。学生完成研究报告并向指导教师和班级同学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 指导教师对课题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指导教师和课题组对组员的表现进行评价。课题研究报告和评价的结果汇总到班主任处。

  4、“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分评定

  ⑴、评定原则

  ①参与性。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课题的研究, 不能得规定学分。

  ②过程性。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 研究性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③真实性。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 可请求指导与帮助, 但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 如发现虚假现象, 学校将扣除相应分学。

  ④规范性。学分的认定由学生互评, 指导教师考核, 学校教研室审核组成, 并建立公示、抽查制度。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 可提交学校学分认定小组复议。

  ⑵、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四个方面的材料:

  ①开题报告;

  ②活动过程记录;

  ③课题研究学习成果;

  ④三级(自己评价、课题组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合格评估的结论。

  具备以上4个条件, 则给予相应的学分。

  ⑶、评定过程

  ①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

  ②学生进行自己评价和组内互评。

  ③指导教师考核, 并组织, 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 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

  ④指导教师提出意见, 教研室审核, 学校领导审批, 教务处记入学分并存档。

  5、研究性学习中指导教师的规范要求

  ⑴、教育观念要更新。指导教师应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关研究性学习课程和学习培训活动, 更新观念, 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⑵、明确老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角S。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担当的角S主要有: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研究者参与者等, 教师需要参与学生课题组的活动, 了解学生开展研究的进展情况, 与学生一起平等的探讨问题。

  ⑶、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选好课题, 提出扎实的资料和背景线索。指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计划、调查方法和实验设计。及时点拨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产生的困惑, 要注意循着学生的思路, 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意见供学生参考选择, 并填写好每次活动记录中的导师意见。

  ⑷、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 按规定程序与电教室、实验室, 图书馆等部门联系, 落实使用的时间, 人员和要求。如果发生冲突, 需进行协调。学生需要做实验时, 指导教师要事先审核学生的实验方案,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操作规程及安全, 及时了解学生实验的进展情况。

  ⑸、教师必须指导课题组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对学生所写的论文报告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并提供有关的参考资料, 引导学生对实践中的体验、感悟或调查、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发散性的思考分析和总结。

  ⑹、学生研究活动成果的汇报交流是教师指导的重点, 教师必须根据汇报答辩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 并填写清楚表综合评价。

  ⑺、指导教师要写好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导教案, 不断总结典型案例, 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水平不断提高。

  ⑻、每个教师都应承担不少于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指导任务, 按规范要求主动做好指导工作。学校将指导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师的一项常规要求列入教师年度考核的要求之中。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9

  一、指导思想

  自2008年8月, 本届学生从高一年级全面进入新课改实验,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 其实施根据新课程实施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意见、指导方案, 采用学分的形式,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达到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己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课题研究活动主要的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它以获取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 以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目标

  1、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与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等多种学习活动, 变革学习方式,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转变学习方式, 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 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 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2、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在老师的指导下, 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 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培养与学校生活、职业生活和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 团队合作, 资料研究, 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信息工具等。

  3、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研究性学习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 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提出问题, 确定研究主题, 然后组织课题的实施。

  供学生参考的子课题:

  1、糖尿病人的饮食特点

  2、水的硬度和软化

  3、洗涤剂的种类

  4、洗涤剂的污染

  5、健康的饮水

  6、化学和能源(对现如今居民使用燃料的对比分析)

  7、化学和科技(联系所学知识, 认识化学科技前沿)

  8、水污染的治理

  9、生活中的奇特现象

  10、现代居室中的杀手等

  学生可以从上述子课题中选择一个展开研究, 也可以自拟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 但原则上依据课本中涉及到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据, 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强调教学的研究性, 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现有的经验为起点, 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 以陈述观点为基本要求, 以提高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

  四、研究性学习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 做一些学术讲座。进行科研方法指导。

  2、选题阶段:

  学生根据教师的主题展示, 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 并按照学生意向分组, 组成学习小组, 承担各子课题。

  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学生和指导老师见面, 了解指导教师对主题构想说明。学生开始查阅资料, 访问有关人士等, 确定自己具体研究的子课题。

  3、课题评审:

  对每个组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评审, 不合格的小组, 需重新准备后再开题评审。

  4、研究实施阶段:

  学生按课题研究方案, 自主开展研究活动, 并认真规范地填写相应表格。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小组活动记录, 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 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并认真填写相应的指导意见表和日常考核表。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 随时记录研究情况与各方面的收获。

  5、总结与展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 确定总结的内容, 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最后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经过、论据和结论、效果分析, 后附资料索引目录。

  以大课题组为单位, 在指导老师组织下, 各小组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 同学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 提出改进意见。

  每位学生交一份个人总结, 字数800左右, 主要描述个人的参与工作和贡献。上述材料于答辩前两天交给指导教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课题组评议改进并完成研究报告, 作答辩前准备。

  6、答辩

  A、小组代表报告本组研究内容、经过及取得的成果。

  B、小组成员回答答辩教师组的提问。

  7、评价:

  学生根据评价表自评, 并呈交个人工作记录本。

  学生小组展开互评, 评出每个学生的分数等第。

  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研究进行评价总结。

  五、活动时间安排:

  学生在家活动:20xx年3月8日~5月10日的周六周日(共16天)

  学生在校交流:20xx年3月8日~5月10日的每个周三下午课外活动学生来源:高二理科班

  小组划分:每班为一个大组, 班长为组长

  每班学生自由组合, 分8~10小组, 每小组5-8人, 自行选小组长一名。

  活动物品:由各小组自行准备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必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教育部在20xx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加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并于20xx年4月11日颁布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简称《指南》)。湖北省教育厅决定从20xx年秋季起, 在全省全日制普通高中高一年级开始设置“研究性学习”必修课, 每周三节。在三年内高中各年级开齐“研究性学习”课程。根据文件精神, 我校决定从20xx年秋季正式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为了规范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结合我校的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 制定本方案。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

  学校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已不再是知识传授的权威, 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 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指南》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总目标是: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 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2、具体目标是: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从我校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以及知识水平出发, 学校三年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为:高一年级为起始和基础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 使学生愿意参与研究性学习, 并产生一定的兴趣;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能初步解决问题;了解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多种有效手段和途径, 掌握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和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 并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 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掌握与人交流、分享的技巧;乐于认真踏实地探究, 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 尊重他人的见解和研究成果;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 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 关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高二年级为提高阶段, 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达到如下目标。要求学生能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 并形成浓厚兴趣;形成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较好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并能恰当地利用信息;形成一定的合作能力, 乐于与人分享;养成严谨、求实、不断进取的科学态度;养成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习惯, 自觉维护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高三年级为巩固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使学生能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独特方法, 并能创造地利用各种信息;善于与人合作, 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 不断追求真理;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确定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结合我校近几年来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发活动课的经验和实际情况确定以课题研究为重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内容确定的原则

  一是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进取和爱好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和项目, 老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所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选择课题和项目。在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前提下, 教师可以采取提供课题指南等形式, 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是开放性。学生学习的时空是开放的。在空间上, 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在教室, 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 还可以到校外;在时间上, 既可以是在学校规定的集中时间内, 也可以是在其它时间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 既可以是小组, 也可以是个体的。指导教师是开放的, 既可以是校内教师, 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或专业人士等。信息来源渠道是开放的。

  三是差异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既要尊重学生因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形成的个性差异, 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年级、不同研究阶段的要求上有层次上的差异。在研究的过程中, 即使在同一主题下, 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 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都可以各不相同。从而为学习者, 同时也是为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 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的转变。因此,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 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 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择和确定的总体方向:内容选择最基本的依据是学生的生活。一是以“人与自然”为线索的内容。它主要以昌宜以及三峡地区与人生存发展有关的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 如气候、水资源、植被状况、能源等。二是以“人与社会”为线索的内容。它可以是昌宜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 也可以是社会经济问题、社会政治问题。三是以“人与自己”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主要涉及学生对自己的认识问题。如青春期生理与心理、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等所引起的学生的自己反思与探究。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实施

  (一)课程安排

  秋季起, 在我校高一、高二年级正式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每周星期五下午安排的3课时为基本单位时间, 以校本课程为基本载体, 同时加强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探讨和研究, 促使研究性学习活动向学生校内外生活中渗透。

  (二)教学安排

  每学期按20周计, 每周3课时, 共约60课时。分五个阶段:集中学习, 确定课题, 开题;开展研究, 教师跟踪指导;期中交流, 进行阶段性小结;再进行研究, 教师实施跟踪指导;期末结题, 交流, 评价和总结。

  (三)研究类型

  课题研究类: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 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活动)设计类: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 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

  (四)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研究。这种形式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基本形式。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五)保障条件

  学校尽量给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条件:开放学校图书馆、科教馆、电子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 以及学校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在校外联系的有关部门和资源。

  (六)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序

  按照教育部的《指南》要求, 课程实施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在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形式开展。此阶段的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 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讲座提出核心问题, 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 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知识水平, 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 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 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 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 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

  实践体验阶段, 在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后, 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实践、体验, 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 掌握一定的方法。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交流。

  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 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 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表达方式提倡多样化, 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科技作品以外, 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展板、墙报、编刊物、音像资料等方式, 同时, 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 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的答辩。在学期末分别举行班级和年级交流报告会, 年级编辑优秀成果集。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 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 学会理解和宽容, 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和评价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

  1、学校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

  组员:教务处主任、教研处主任、各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

  2、成立“研究性学习”实施小组

  在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成立“研究性学习”实施小组, 负责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成员包括:

  组长:分管教科研的副校长;

  副组长:教务处主任、教研处主任、各年级主任

  成员:教研组长、所有专职和兼职指导教师、班主任

  3、课程档案管理及相关部门的工作

  学生活动档案资料:研究方案, 含名称、目标、意义、内容、方法、所需资源、小组人员分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计划、成果形式、指导教师等内容, 开题时上交由教研处备存。学生研究活动情况记载, 含时间、地点、研究内容(具体)、收获、体会、问题等内容, 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期末进行总结, 每篇总结要求在1000字以上, 研究情况记载根据研究内容, 按照要求上交给指导教师批阅, 并由组长签名。研究成果, 每一个学生每一学年(或学期)完成一至二个课题或项目。每小组或个人至少有一项成果(较大的问题可以是阶段性成果)在期末上交给指导教师。其成果可以是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设计、科技作品、录像资料等。

  指导教师活动档案资料:指导笔记, 含对全班或小组(个人)指导的详细记录, 有时间、地点、对象、主要内容、效果、体会等内容, 每月底交教务处检查。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项目要进行评估, 写出结论性评语, 要求指出项目的意义、成功与不足之处, 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每篇不少于800字。所有指导教师在期末要对工作做出全面总结, 或以论文形式总结经验。

  教研处工作:牵头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并负责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与管理;每学年开学时向全校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包括校外兼职教师)名单, 参考项目总表;将学生所选择的所有研究项目进行汇总, 包括名称、项目成员、指导教师单位和电话、进度及所需资源等, 形成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般统计资料, 完善学生研究性学习档案资料管理;负责检查指导教师的指导笔记并进行等级评定;每学期以学校研究性学习为课题进行研究, 并写一篇科研论文, 每学期编辑一本优秀研究成果集。每学期负责组织一次研究性学习研讨会。

  教务处工作:负责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总体安排, 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各种资源(包括提供校内各种资源, 对校外资源的联系);每学期抽查学生研究笔记两次, 将其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起同学校活动课程的考核成绩一并记入学校素质教育学分。每学年召开一次研究性学习表彰大会。每年举办一次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会或经验交流会。

  年级组工作:各年级组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 根据本年级的特点具体组织本年级的研究性学习, 协助教务处、教研处做好相关的检查考核工作, 以及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搞好本年级研究学习活动的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展示成果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评比)。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重视交流和合作, 重视动手实践。

  评价的重点:

  (1)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认真参加每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并能认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做好资料收集、积累、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设;善于与他人合作。

  (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的体验情况。评价的依据是学生的研究笔记、小组讨论记录、期末个人总结;期中、期末交流和平时交流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3)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主要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他新技术的情况;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情况。

  (4)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的情况。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的意识;相对个体的发展动态评价。

  (5)研究成果。

  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 篇11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性质及目标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 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 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的一门课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置, 在于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检, 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 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 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是指独立于学科的综合性的课题研究, 包括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项目设计、社会调查、问题追踪、考察报告等。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应关注以下几点:

  ①研究课题的选择范围要向学生整体的生活世界开放, 挖掘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中蕴含的探究课题。

  ②无论学生确立的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己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中都应对自然、社会、自己三者作整体关注, 努力实现三者的内在整合。

  ③注意转换研究的视角, 使学生有机会直接面对并处理“生活”、“生存”、“生命”等一系列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提出的课题, 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提出的课题, 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区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 如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城市变迁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和人与人的关系角度提出的课题, 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伴互助、合作与交流、同学关系研究等方面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 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 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核磁共振、组织行为等方面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1、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活动以课题小组合作研究为基本组织和实施形式。每组一般由同一班内的6~10人组成(条件成熟后可跨班进行建组), 原则上每班不超过10个课题, 一名教师指导课题小组数不超过3个。课题组内要进行课题分工和角S分工, 即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课题工作, 每个成员都要承担一个角S, 确保真正参与课题研究。如组长、协调员、资源管理员、信息技术员等, 既各展所长, 又密切配合, 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2、时间安排: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时间统一安排每周一课时时间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在周六、周日继续进行

  3、实施步骤: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以分为如下六个阶段:

  (1)培训教育阶段(12月份):对于初一学生, 由于是第一次接触研究性学习, 学校和班级应通过讲座、板报、案例介绍等多种形式, 就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进行培训, 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论指导和必要的技术指导。

  (2)选择课题阶段(次年1月—2月):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 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必须是学生的、必须是生活的、必须是可研究的。提倡课题的综合性、社会性、探究性、开放性、独特性;强调课题的需求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

  (3)制定计划阶段(2月份)。课题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后要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 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课题背景说明、课题意义与价值、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教师、研究目的与计划、活动步骤、预期成果等, 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确定研究计划。

  (4)研究实施阶段(3月—4月)。三月上旬, 各班级要安排专门时间举行开题报告会, 论证课题可行性。然后根据研究计划, 课题组成员要各司其职, 通过图书馆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 指导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文字记录和拍照、摄像、录音、资料下载等工作。

  (5)整理总结阶段(4月份)。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 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和分析, 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然后对资料作出处理, 如发现还缺少材料, 要继续补充搜集。在此阶段中, 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 提炼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以形成课题成果。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四月下旬, 各班级要安排专门时间举行结题答辩会, 评选出优秀课题, 向年级组推荐。

  (6)展示评价(5月份)。学校和年级组要提供平台, 让学生通过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模型制作、主题演讲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 与学生共同评价研究活动。

  4、课程管理

  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 由学校政教处和年级组组织实施, 班主任为本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第一责任人, 对学生外出研究活动要进行安全教育, 并做好安全预案。班主任和课题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确定, 并对研究性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

  四、课程学分评定

  (一)评定原则

  1、参与性: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获得相应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课题的研究, 不能得规定学分。

  2、过程性:重在考察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表现、感悟及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的态度与精神。研究性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发展性:重在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增长情况。

  4、规范性:学分的认定由学生互评、班主任或指导教师考核、学校政教处审核组成, 并建立公示制度、抽查或回访制度, 

  以上就是“最新高中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论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