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10篇)

2022-11-20| 编辑: 佚名| 查看: 193 |原作者: 萧覅|来自: 衙媒网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10篇),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10篇)的详细内容: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 ...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10篇),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10篇)的详细内容: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1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 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 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 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语言, “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 获取信息, 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 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 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 夏荷的袅娜, 秋枫的激情, 冬梅的傲岸, 如诗如画, 各具风韵, 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 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别字形, 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shuāi)/蓑衣(suō)连翘(qiáo)/阻挠(náo)纬度(wěi)/忌讳(huì)

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候鸟(hòu)/诸侯(hóu)难测(cè)/侧面(cè)

(2)掌握下列词语, 并用词造句

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 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 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 莺儿啼飞, 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学生读课文两遍, 然后根据要求, 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 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侯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侯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 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 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 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 最后选出历时最短, 成果最好的同学, 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比较简便, 容易掌握, 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 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 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 理清全文思路, 并板示, 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 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 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 如由一般到特殊, 由主要到次要, 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 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 条理分明, 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 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 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 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 经度次之, 高下差异又次之, 古今差异最次。另外, 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 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 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 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 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 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 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 条理清晰, 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 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 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用法, 初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

2、理解文中出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的意思。

3、领会句意, 把握课文思想内容。

4、领会文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培养赏析古诗文的能力。

5、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6、识记有关常识, 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思维的哲理性, 培养观察能力以及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乐观的志趣, 豁达的胸怀, 进取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自然美, 欣赏生活情趣美。

二、学法指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 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体会个性鲜明的写入方法;

2、学习生动、形象的写景方法;

3、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解决办法:一是反复吟咏、背诵。二是讨论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课文有的写人, 有的写景, 有的记事, 有的抒情, 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初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要注意体会《五柳先生传》的写人方法, 《小石潭记》中生动形象的写景以及《观潮》中的语言描写。同时要背诵五首诗歌, 悉心体味其中的名句。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宇

3、名句背诵

(三)归纳常见虚词的用法

(四)巩固练习

背诵默写

1、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秋词》

2、《五柳先生传》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贫困的句子: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下面语段, 回答文后问题。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年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相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佁然:愣住的样子

(2)傲尔:忽然

(3)逝:离去

(4)邃:深

2、把上文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公似的凹凸交错, 没法知道它的源头了。

3、上文第1段, 作者写潭水时, 通过游鱼、阳光、影子等具体的描写, 突出了潭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4、作者描写鱼, 采用了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上文描写鱼静态的语句有怡然不动, 描写鱼动态的语句有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5、第2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斗折”写的是溪身, “蛇行”写的是溪水。

6、潭上四周景S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作者这样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情?

(六)能力迁移

临江之人畋(tián), 得幼麋, 畜之。入门, 群犬垂涎, 扬尾皆来。其人怒, 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 习示之, 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 犬皆如意。幼麋稍大, 忘己之麋也, 以为犬良我之友也, 抵触偃仆, 益狎。犬畏主人, 与之俯仰甚善, 然时啖其舌。

三年, 麋出门外, 见外犬在道甚众, 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 共杀食之, 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的性格, 并从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例子。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分析老头子人物的传奇S彩, 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4、阅读自读课文孙梨的文章《吴召儿》, 并比较异同, 进一步体会孙梨文章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二、复述《芦花荡》和《吴召儿》两篇文章的大概内容。

思考并讨论:

1、老头子和吴召儿两人性格的异同?并找出相应的例子。

相同点:豪爽、干练、乐观、自信、勇敢、机智、爱憎分明、有抗日热情、责任感强。

不同点是: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

2、人物性格探究: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从文中找出相应句子, 并体会这一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老头子对苇塘里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 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一切保险”;老头子在淀里撑着船那种悠闲自得的心情;送两个小女孩进苇塘, 以为万无一失;大女孩受了伤, 他觉得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 觉得丢了脸, 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 这些都是他始终非常自信、自尊的表现。“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 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 老英雄的全部功过, 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三、塑造人物的方法

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 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 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 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 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1、肖像描写: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 老头子只穿一条蓝S的破旧短裤, 站在船尾巴上, 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什么肉, 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 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 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 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写老头子年纪虽老, 但老当益壮, 注重描写他的眼睛, 突出他的干练、精明。

2、语言描写

“你什么也靠给我, 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一切保险”;“什么事也没有, 安心睡一觉吧”;“不怕, 洗一洗吧, 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 小火轮上的探照灯, 它照不见我们。”;“不怕, 他打不着我们!”

3、动作描写:

P15“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 他用手扒着船尾, 跟着浮了几步, 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表现他对这意外的发生感到很惊讶。

P17“一个干瘦的老头, 只穿一条破短裤, 站在船尾上, 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 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 一个一个投进嘴里。”表现老头子的镇定。

动作描写集中在那一场英雄的行为上, 他捉弄鬼子, 诱鬼子上钩, 举起篙狠狠敲打鬼子的脑袋, 叫鬼子头破血流。

4、心理描写:

P16表现老头子把大菱的责任归咎于自己。

以上描写都是正面描写, 另外还有侧面描写:

如“每到傍晚, 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 不像饿肚子的人们唱的, 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又如写二菱对老头子的怀疑, 不信任, 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还有写敌人封锁的严密, 也是从侧面写老头子的干练、精明。

四、领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景物描写一定要切合环境和人物的心境, 切记游离的写景, 《芦花荡》的景物描写, 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 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 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讨论:请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它的含义。

1、“夜晚, 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 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 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这段文字传达出怎样的环境?

环境很黑暗气氛有些紧张。“呆望、阴森黑暗”这些词可表现。“呆望”一词还可以看出敌人的束手无策。

芦花荡的夜S非常优美, 非常安宁, 淀水晶莹透澈, 星星闪烁不定, 从“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一句可以看出来。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一句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芦苇长得高?怎样形容芦苇长得高?这样揣摩可以明白什么时候需要作景物描写, 怎样写景。

孙犁在他的小说《荷花淀》中的一段描写, 我想, 与这一句所传达的语言信息是一样的。“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 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 迎着阳光舒展开, 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S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 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狠狠地往上钻”, 把白洋淀里的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 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芦苇和荷花是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和斗争的力量的象征吧。

2、“月明风清的夜晚, 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 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像一片苇叶, 奔着东南去了。”

表现老头子的身轻如燕, 可用一种轻快、潇洒的语调来读。

3、“弯弯下垂的月亮, 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天空的明净, 用环境的宁静、优美来为下文所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作铺垫。

4、“月亮落了, 半夜以后的苇塘, 有些飒飒的风响。”

“用飒飒的风响”来形容老头子此时的心情, 月亮也落下去了, 老头子心情十分沮丧。

5、“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 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 看着中秋的高梁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 不久又向北飞去, 她们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 庄稼的自然成熟, 雁群的南飞北回, 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天边的北斗“也是一种暗喻, 暗喻她们在党的光辉的指引下, 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6、“第二天, 中午的时候, 非常闷热, 一轮红日当天, 水面上浮着一层咽气。”

因为天气闷热, 所以鬼子要出来洗澡, 为下面情节作铺垫。

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 蓝天一般清, 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通过静来反衬下面的情景, 引出下文的情节。以静来写动。

8、“鲜嫩的芦花, 一片展开的紫S的丝绒, 正在迎风飘撒。”

老头正狠狠地敲打着鬼子, 内心萌发着轻松、痛快的感受, 鲜嫩的芦花也显得格外美丽。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件, 但决没有那种凄惨的描绘, 就连那个女孩子受伤后的几声, 也被轻轻一笔带过, 作品要高昂浓重地传达出来的, 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 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 细心地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

五、结合自读课文《吴召儿》进行写作手法的比较, 并拓展孙梨的另一篇文章《荷花淀》, 进行对比阅读, 谈谈孙梨文章的风格。

孙犁文章风格:

孙犁和其他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在文学界上被成为“荷花淀派”

1、选材上, 以小见大, 选取小人物来写, 寓伟大于平凡之中。

如老头子, 没有姓名, 他代表了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普通抗日英雄, 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 吴召儿也是乡村的一个姑娘而已。《荷花淀》里的水生嫂也是抗日游击队的一个大嫂而已, 并没有写一些伟大的人物。

2、以抗日战争为背景, 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老头子和吴召儿都不顾个人安危, 是什么促使他们这样做?是一种民族的爱国精神, 实现了个人与时代的完美结合。

3、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充满诗情画意, 富有抒情味, 烘托了人物形象。

4、简洁朴素的人物对话, 展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语言清新、淳朴, 如《荷花淀》里的几个大嫂的对话, 很简洁, 但很符合人物当时的心情。

5、文中充满乐观的精神。

如老头子的自信、勇敢, 智斗鬼子的胜利;如吴召儿“无论走到哪里, 都不用担心吃的”等也体现了她乐观的精神。

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4

学习目标:

了解太空生活的有关情况, 积累相关太空知识。

能够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识, 并能适当拓展, 增强知识面

学习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条理清晰, 层次井然

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 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重点: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识以及本文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

难点: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 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__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带着中国人的千年企盼, 实现21小时的神奇之旅, 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今年10月12日, 费俊龙、聂海胜又驾驶神舟六号飞上太空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 中国稳稳当当地坐到了国际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把交椅上。

那么大家想知道这些宇航员们乘坐飞船在太空中遨游时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与美国宇航员杰瑞?利宁杰共同体验《在太空中理家》。

二、教学步骤

1、析题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本文的标题, 大家知道“理家”主要指的是什么吗?

衣食住行, 在太空中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活动

考虑:本文中的“理家”指的是那些事情?

2、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

跑步长高穿衣洗漱睡觉

3、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情, 在太空中做这些事情与在地球上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然后小组合作, 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 然后交流讨论。(生朗读课文并讨论)

1)跑步:跑步时必须“穿上铠甲”, 开始训练时“肩上像坐着什么人”, 脚底“针扎”似的痛苦, 肩膀、臀部的疼痛与摩擦发热不断加重。

2)长高:既没有什么力量将我往下拽, 也没有什么来压迫我的脊椎, 所以在太空中长高了。

3)穿衣:没有配套, 颜S难看, 质量低劣, 数量不多, 一套衣服得穿两星期。

4)沐浴:设备缺乏, 缺水。洗澡、洗发、刷牙、刮胡子都极为不易, 浪费时间

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5

目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 并体会其中所饱含的感情;学习艺

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

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

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投影显示《七律长征》, 同时播放朗读这首诗的录音(或教师当堂范读)。

二、学生自由诵读。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2、理清全诗的思路。

三、同学合作学习, 正音释义。

正音:七律(lǜ)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

云崖(yá)岷山(mín)

释义:七律、等闲、腾细浪、云崖、开颜

(附: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 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 二、四、六、八句要押韵, 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字的平仄有规定。等闲:平常、寻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的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四、师生互动, 分析结构。

1、分析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 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 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教学步骤

颈联:承“万水”, 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 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2、究“探究·练习”第一题

小结:艺术概括, 衔接紧凑, 结构严整。五、师生合作, 精读讨论。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如果说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 那么第二句就是具体的描绘。“万水千山”, 表明“远”, 也暗含着“难”;“只等闲”说明“不怕”, 而又加深一层, 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 应付裕如。

2、讨论“探究·练习”第二题的第1小题。

3、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 颈联是纪实。

3、讨论“探究·练习”第二题的第2小题。

注:在此环节中, 配以“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等录相画面。

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把握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

本文说明其观点的行文顺序及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提取主要信息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合乎逻辑的分析、探索

2、广泛阅读科普文章, 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所说明的事理, 领会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本文语言严密准确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被公认为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写的一篇说明性文章《被压扁的沙子》

文章的题目通常对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 看到本文的题目《被压扁的沙子》, 你猜想本文会写些什么呢?大概会介绍类似沙子为什么被压扁, 或者被压扁的沙子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吧。

本文到底介绍什么科学知识, 我们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阿西莫夫书写的科学世界吧!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问题: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 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说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本文中的倾向是什么的?

讨论明确:

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 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 发现了稀有金属铱, 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 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 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 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 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 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三)探究学习

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问题:

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 作者为什么肯定“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

讨论明确:

在作者看来, 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①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②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的极为致密, 在通常条件下, 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③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 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④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 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由以上两例, 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⑤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 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 喷发温度极高, 岩石会被熔化, 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过撞击。

⑥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 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 作者最后确认,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2.你能把文章的思路理清楚吗?

(展示PPT)

讨论明确:

文章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 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先提出问题, 然后作出假设, 经过推理论证之后, 作出结论。这种说明顺序称为逻辑顺序。

(四)情景再现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 组织同学们对恐龙灭绝的场景进行故事复述。

(同学们分组讨论, 然后进行表演)

(五)课堂拓展

(1)作者为什么要探明恐龙灭绝的原因?

(2)题目是《被压扁的沙子》, 内容却是恐龙灭绝的原因, 是否偏离主题?

(六)课堂小结

通过《被压扁的沙子》这篇文章的学习, 我们亲密接触了阿西莫夫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他用缜密的逻辑顺序、准确严密的语言, 使我们明白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类似文章时, 能够学以致用。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2

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2、品味文章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学会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 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 “美”字写大, 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 是当代著名的画家, 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 画面充满诗意, 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他也是出S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 ”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 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 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 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 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 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 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 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 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 打破了单调的背景, 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五、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 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 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由一般到特殊, 先概括后具体

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

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

桥之美

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

桥的美学价值, 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总—分—总

举例子

文章语言优美, 或描写景物, 或抒发感情, 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 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 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 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七、作业布置:

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 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 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语言, 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和屏风的图片导人。

2、检查预习“读一读, 写一写”, 教师正音。

二、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1、屏者, 障也, 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 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 上面有书有画, 既起分隔作用, 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 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 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 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 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

(一)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 可是读了文章, 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 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 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⑴引用《秋夕》诗句, 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 放在开篇, 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 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 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 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⑵“…必置一屏, 上面有书有画, 既起分隔作用, 又是艺术点缀, 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 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 是用心安放, 若换上“放”字, 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 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 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 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 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 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 重新大放异彩。

(二)1、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体味语言, 把握写作特S。

明确: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⑴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 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 不觉文章枯燥。

⑵多处引用古诗词, 文白相杂, 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 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四、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 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 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 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 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 画屏展。想像一下, 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 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 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 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六、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 写在作业本上, 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 要用得得体。

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文, 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 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 把握住新闻要素, 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难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教学准备报纸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程序教学补充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又称消息, 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有的背景结语可有可无。

(4)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

1介绍背景1949年, 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 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自读课文, 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本文可分两部分:

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从作战兵力、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 并填表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时间地点兵力渡过兵力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的原因, 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 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 所以先写, 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 抵抗较小, 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 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 东路军后写。(3)分析详略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 比较重要, 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渡江战役开始后, 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为什么详写东路军东路军战斗最激烈, 敌人又将其防线修筑的最巩固, 只有把着一路的作战情况说清楚, 才能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气势(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三)课堂总结课文通过叙述了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胜利, 赞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10

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

设想:读析品分四块推进

课时:一课时

程序:

一、课前预习:熟读课文, 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二、导入: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

三、分四块推进

(一)朗读

1、备读:要求畅读五分钟, 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2、学生尽情朗读

3、课堂发言:如: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 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 叙述、描写、议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 文笔摇曳多姿, 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1、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诵读课文

2、教师出思考题: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莲——菊和牡丹)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 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 写了莲的清高。)

③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 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 菊和牡丹烘托, 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 句句写景, 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 又是句句赞君子, 既是描写, 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状物, 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 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 学生自行完成。


  以上就是“八年级新学期语文教案(10篇)”的论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