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7篇)

2022-11-20| 编辑: 佚名| 查看: 256 |原作者: 萧覅|来自: 衙媒网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7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7篇)的详细内容:花都知识网会员为你整理了“初中语文教学论文”37篇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篇一: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7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7篇)的详细内容:

花都知识网会员为你整理了“初中语文教学论文”37篇范文, 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篇一: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摘要:立足课本, 巧借教材, 用活教材, 获得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成就一篇篇美文佳作。

关键词:巧借课文 成就佳作

我们的教材就像一座蕴藏丰富的矿山。初中语文课本中就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堪称典范。语文老师如果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 这样就能充实作文的构思, 学生的写作素材就如“源头活水”滚滚而来。

篇二: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对于“逆境”话题, 我们的学生耳熟能详, 但是要写出感动点, 选择材料和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就成了行文的关键。

首先, 选择材料一定要新颖。别具一格, 另辟蹊径, 让人耳目一新, 这样的材料才能够实现最大的冲击力。

其次, 就是在立意上的创新。在逆境中成长, 这是最基本的立意, 但是, 如何来体现这个主题, 如何把这个主题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揭示出来, 这是本文的'关键。

像《丑小鸭》、《送东阳马生序》等课文就是“逆境”话题的题材。如:我们可以巧用《丑小鸭》中的实例, 发挥想象, 合理构思。丑小鸭对生活不断的追求和渴望, 不断的努力和追求。丑小鸭正是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和逆境, 最终变成了一只令人羡慕的美丽的白天鹅……但是建议指导学生最好写成记叙文。因为记叙文最容易写, 也最容易出彩, 最容易成功。只要能选定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写清楚发生的故事以及主人公在故事中是如何勇敢的面对逆境, 做到行文峰回路转、跌宕起伏, 尤其是在最后如果能画龙点睛写主人公走出了逆境, 这就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记叙文。

篇三: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们可以巧借《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课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感悟自然”为话题的作文。我们所选取的景物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 景物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外观形象上, 还应蕴含在精神实质中。

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从半亩方塘的清澈而想到源头活水, 由此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中, 面对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和千变万化, 联系到自己的人生经历, 也一定会发出许多感慨, 得到很多人生的哲理。以花开花落为例:含苞欲放时, 我们能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机, 感悟到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准备着将来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绚丽灿烂时我们会联想到人生的美丽, 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华, 勤奋学习, 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随风飘落时我们会联想到生命的奉献, 感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境界。

篇四: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我们可以巧借《邓稼先》《音乐巨人贝多芬》《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课文来写以“时尚”为话题的文章。邓稼先、贝多芬、闻一多他们心目中的时尚是什么?这些都会成为我们作文中的亮点。当然, 我们还可以从反面立意, 写盲目追求时尚而留下话柄的故事, 让人们从中吸取有关人生的经验教训。

精彩构思一:校园名牌风。当今社会上以穿名牌为时尚, 这股风也刮到了学校里。学生穿阿迪达斯T恤、比利牛仔、乔丹运动鞋等较为昂贵的服饰已不新奇。从校园中流行穿名牌的现象入手, 写一篇议论文, 指出这股时尚风固然表现出中学生青春活泼的一面, 却也包含许多弊端:如影响学习、造成攀比心理、给家庭增加负担等。所以中学生穿名牌的时尚追求应适可而止。

精彩构思二:我的时尚生活。可采用日记体的形式, 如:通过一位白领女士的几篇小日记来具体表现白领的时尚生活。

精彩构思三:都是时尚惹的祸。可以虚构故事, 通过某个女青年追求时尚穿戴的尴尬经历表明人们对时尚的不同看法。

总之, 我们的教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矿物资源, 能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指导学生构思立意的方法。如果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 学会迁移, 灵活运用, 它就能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 写作时, 学生就会感到如鱼得水, 左右逢源, 哪愁写不出好文章呢?

龙文教育第一届“龙文杯”教育征文大赛入选作品

原标题:《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

作者: 龙英

篇五: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并明确指出: “三者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笔者认为, 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 以语文能力为核心, 以语文情感为驱动, 以语文思想为指导的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据此, 笔者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 就提高园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与实践, 现做一初步总结, 以与同行交流共享。

一、新课标下语文能力的内涵

新课标下的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很多语文专家都认可:语文能力是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语文能力一般可概括为听、说、读、写能力。

1.听话能力。新课标要求: “耐心专注地倾听, 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 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听出讨论的焦点, 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可见, 听话能力主要包括分辨语音能力、理解语义能力、分析语段能力、概括内容能力和判断思想能力等。

2.说话能力。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可见说话能力主要包括学会汉语拼音讲普通话的能力、选择恰当的词汇表达意思的能力, 运用语言进行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等。

3.阅读能力。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见阅读能力主要包括文字认读能力、语言释义能力、文章解析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作品研读能力等。

4.写作能力。新课标明确:“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可见写作能力主要包括思辨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语言运用能力、联句构段能力等。

二、园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园区薄弱初中学生语文能力的现状

1.听说能力低下。笔者听课发现薄弱初中生连清楚、连贯的说话都做不到, 更不用说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了。问卷显示, 42%的学生因听说能力低下, 导致听课似懂非懂, 说话词不达意, 在家庭和社会的世俗影响下, 常常感情用事、表面论事。如学习《在烈日暴雨下》时, 笔者让学生谈谈“祥子为何要顶着烈日、冒着暴雨去拉车?这说明了什么”,一个学生竟然说: “祥子想比其他车夫多挣些钱。这表明祥子比较积极向上。”这与新课标对学生听说的要求相去甚远。

2.阅读能力薄弱。从园区教研室2013-2014学年上学期初三期末质量分析报告看, 薄弱初中生在古文内容理解、课内现代文阅读理解、课外议论文小阅读和课外散文大阅读等题的得分较低、排名都靠后。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低下。问卷显示:约59%的学生没有阅读习惯。每周课外阅读th以内的占54%,1-2小时的占31%,2小时以上的仅占14%.很多学生连新课标要求阅读的书籍都没翻过。可见, 阅读量少和阅读面窄导致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

3.写作能力欠缺。同样从前述的质量分析报告来看, 薄弱初中生的作文均分都位列于后。平时学生的作文错别字连篇、遣词造句用词平淡苍白、通篇假大空套话, ()抄袭行为普遍, 甚至东拉西扯、偏离文题。调查显示:薄弱初中52%的学生缺乏作文兴趣, 约有30%的学生直言不喜欢作文。除了勉强应付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外, 仅6%的学生能经常练笔, 25%的学生能偶尔写写, 而高达69%的学生平时不进行任何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习惯也让人担忧:仅8%的学生行文前有简单的提纲, 68%的学生都没有。有修改习惯的只占18%,这与新课标“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园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低下的原因必定与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差有关, 但笔者认为, 其根本原因还是家庭语文学习环境差。家庭语文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家长的语文教育观念、教育期望和家庭的语文教育环境。

问卷调查显示, 薄弱初中生的父母因自身素质和生活所迫等原因, 未能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他们寄希望于学校, 把责任推给祖辈, 很多家庭对孩子的学习任其自然, 绝大多数家长没有阅读的习惯, 因长期缺少家庭文化氛围的熏染和缺位家庭教育和督促, 使薄弱初中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学习习惯差, 知识基础弱, 信息积累贫乏, 自主建构知识的水平很低, 严重影响他们语文能力的生成。加上教师未能经常和家长联系, 给予一定的家庭教育引导, 也加剧了学生语文能力差的现状。

综上分析, 笔者认为, 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差的症结在于缺少阅读积累和口语交际实践, 缺乏写作的正确指导和练笔训练, 而学生差是造成现状的根本原因。

三、改善家庭语文学习环境的.家校合作策略

提升园区薄弱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策略除了老师教的策略、学生学的策略和师生合作配合的策略外, 家校的沟通合作对改善学生家庭语文学习环境显得尤其重要, 而这一点却是被一线教师所忽略的。在此笔者仅就改变家庭语文学习环境的家校合作策略做一初步的探讨。

(一)提高家长认识, 摆正家庭教育位置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心灵的第一位耕耘者, 家长的言谈举止和思想品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所以, 学校和教师要通力合作, 提高家长认识, 摆正家庭教育位置, 做好孩子的表率。要通过各种途径改变对孩子高期望而对自身低标准的现状。本地拆迁失地的家长要减少自己看电视上网的时间, 戒掉玩麻将等陋习;外来务工家长要尽量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通过“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创造浓郁的语文学习家庭环境。如读一些如《别和青春期孩子较劲》《卡尔·威特的教育》《哈佛家训》等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 增加对孩子的理解和认识, 努力借鉴、掌握合理的教育方式, 提高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家庭生活中, 营造书香氛围, 与孩子共阅读, 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孩子, 唤醒孩子读书的乐趣,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的语文能力就会随之慢慢提升。

(二)改变家长观念, 提升语文教育期望

首先, 要改变薄弱初中生家长根深蒂固的“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 使其认识到: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 初中阶段积累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 不仅是为了中考, 更能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其次, 要提升家长的语文教育期望, 并以此影响和引导孩子, 让孩子明白学习语文不仅是为了追求高分, 更是为了积累能力。最后, 要努力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阅读和学习的空间, 督促孩子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作业, 鼓励孩子多读多写多积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让孩子在点滴积累中, 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搭建家校平台, 促进家长素养提升

薄弱初中教师虽然也可利用“网上家长学校”和“家校路路通”等便捷的现代化平台与家长联系, 但因家长工作时间弹性小、自身能力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笔者觉得教师还是要利用好以下两种传统的家校联系方式。一是家长会。家长会每学期仅1-2次, 很多时候还要求师生家长三方互动, 所以, 家长的出勤率一般较高。面对这一与家长全面沟通的机会, 语文教师也要充分准备, 积极参与, 如有重点地介绍一些学生的学习情况, 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等, 以赢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又如有选择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并给予他们方法的指导。二是上门家访。上门家访不仅是班主任的事, 也是语文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有效渠道, 虽然会花费更多业余时间, 但这可与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有效交流。通过家访, 语文教师可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课后的语文学习情况, 以便寻求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 更可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方法及经验, 营造良好的家庭语文学习环境。

苏格拉底说: “没有反思的生活, 是不值得过的生活。”作为一名园区薄弱初中的一线语文教师, 深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责任重大。所以, 笔者立足于自身十余年的教学实际和问卷调查的数据, 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家校合作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策略, 旨在反思中行动、在行动中提高、在提高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与发展。

篇六: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新形势下, 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 还更加注重于人才是否具有口语交际能力, 是否能够将自身所学知识表达出来和与别人进行交流。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的知识储备较好, 学习成绩很高, 而在回答问题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 这些都是忽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造成的后果。那么, 在新课程标准下,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口语教学工作呢?

一、结合教材与生活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有专门的口语交际内容,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作用, 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首先,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 实现人人想说的课堂局面。例如, 教师可以让胆子较大、口语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口语演示, 让胆子较小、口语较差的学生进行评论, 这时再对评论学生展开鼓励和表扬, 久而久之, 提高口语较差学生的说话兴趣。其次, 教师要模拟口语交际环境, 调动学生的口语交际热情, 将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中, 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如, 在口语交际练习“与家长对话”内容时, 教师可以模拟生活情境, 针对家长不让学生上网这一话题, 让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扮演家长, 一组扮演学生, 让他们在课前做好准备, 通过这样的模拟, 学生不仅能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还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体会父母的心情。

二、结合口语与写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好口语交际训练与写作训练结合的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首先,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之前讨论写作素材和写法, 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针对作文, 很多学生往往感觉找不到可写以及不知道怎么写, 这就需要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掌握写作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收集素材比赛、好词好句欣赏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等等, 还可以让学生针对同一作文话题, 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交流出来, 看看自己在立意、布局谋篇方面存在哪些问题等等, 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其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口语作文训练等等, 让学生及时交流, 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这对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非常有益处的。

篇七: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论文1: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教学方法的控究

初中语文教学人员应及时转变传统观念, 采用有效教学方法,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尊重其主体地位, 合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为其全面平衡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类。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融洽、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也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础[1]。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增加其对教师的信任度, 从而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因此, 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第一步。

其次, 课堂教学开始之前, 教师可通过进行一些相关的小游戏或活动来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教学氛围。

比如, 教师可通过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录音或视频,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或主旨思想, 降低知识难度。

一方面,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其更快地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 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又活跃了课堂氛围, 实现教学互动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学生的主题地位

在教学实践中,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是衡量一门课程教学效率的高低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主要的标准。

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则意味着教师应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注重对其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可通过灵活设计教学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方案设计的个性化。

比如教学内容为小说时, 教师可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小说基本要素以及作者创作意图的教学上;而教学内容为诗歌时, 教学重点内容则为学生进行诗歌朗诵的教学上, 让学生通过朗诵深入体会其中的感情基调、是人情感的变化等;而教学内容为散文时, 则应将重点放在文中某些物象的分析与探究上。

总之,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学重点进行适当调整, 并在此基础上灵活设计教学方案, 为教学效率的提高打好基础。

三、注重人文性教学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分数过于强调, 导致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2]:

(1)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习惯于将生字、生词、句子从文章中分解出来进行单纯的语法讲解, 对概括性和理解性教学比较重视, 导致文章整体性被破坏, 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 学生积极性不高, 课堂教学效率下降;

(2)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部分教师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单纯视为思想品德教育, 将思想道德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 而忽视了对其感情的关注;

(3)在人文教学中, 教师对文章本身的思想意境过于重视, 而与现实生活与文章原本所想表达的思想相脱离, 导致教学思路整体发生偏离。

为避免出现以上问题,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语言思想文化作为起点, 将人文性贯穿于教学中, 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所抒发的真实感情。

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 开展学习讨论活动, 提升其文化素养, 发掘自身学习语文的潜能, 从而形成适合自身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以达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方式多元化

教学方式应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彻底改变原来单一乏味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 代之以多元化教学方式[3]。

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发言、参与讨论, 增强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比如可采取小组合作方式, 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进行探讨、分析、总结,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帮助其对知识及时加以理解、吸收。

总结:

总之, 要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教学人员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注重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教学思路;注重对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鼓励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注重情感教学与人文性教学, 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贡献力量。

论文2:浅议语文教学成功的法宝

魏书生, 一位平凡的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 却教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

他说:“走入学生的心灵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 许多百思不解的教育难题, 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

对学生细致入微的了解, 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如同有了源头活水, 常做常新。

”[1]他, 教着初中的学生, 却因为要时常出去做讲座和演讲, 丢下他的学生, 久而久之, 一种奇怪的现象就发生了, 他经常不在学校, 给学生上课的时间很少, 但是他学生的成绩却是遥遥领先的。

这是所有老师都梦寐以求的事, 也是所有老师都很羡慕的事, 他在教学方面到底有什么样的法宝, 下面就来阐释一下魏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一、 在教学中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1、在课堂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激疑的教学态度

在课堂中, 教师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怎样开始一节课, 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魏书生的教学课堂中, 他的宗旨是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明确学习态度, 所以在他的学生中没有考试不及格的现象。

在课堂中善于运用激疑的教学方法。

魏书生方法中的激疑:就是运用一些提问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既给了学生独立的思考范围, 又使得学生集中注意力, 这样每个学生都不会掉队, 都会积极的进入到思考当中。

②无论学生的回答对与错都要对其进行鼓励

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人而异, 有好有坏, 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所以, 教师的任务就是抓住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 而老师的一句话可以使得学生认真的学习下去, 也可以使得学生放弃学习。

所以, 每次上课, 他都会提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们来回答, 即使学生的问题回答错误也会给予鼓励, 而不是数落或犀利。

③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魏书生老师曾经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刚到盘上县三中教学时, 教两个班的学生, 一个是尖子班, 一个是差生班, 在尖子班上课的时候, 他就和学生们一起谈理想、讨论中外名着、写作文、做练习, 同学们都非常的积极, 师生都很愉快。

可是在差生班, 同学们连扫墓感受都不会写, 魏老师的教学方法就完全不同了, 他首先把自己写好的文章读给学生, 让学生原封不动的写下来, 不会的字用圈代替。

然后再教学生自己写文章。

他的这一做法正好符合了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

有了一, 不愁二。

二、课堂以外有严明的班规班纪

1、在班级中学生内部分工明确

①班级干部的的分工明确

魏书生曾经在一个讲座中讲了一个很严密的逻辑关系, 他说:“老师能做好的事不需要班干部来做, 班干部能做好的事, 不需要课代表来做, 课代表能做的事, 不需要小组长来做, 小组长能做的事不需要普通学生来做。

”[2]之所以老师不在学校, 学生也能有很好的学习成绩, 完全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纪律严明的班集体的存在, 每个人都各有分工, 学生有更能自律、自省。

②普通学生细化分工

在魏老师的班级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每一位学生都会身兼一职,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分工, 也就是说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任务, 普通学生中有管理班级桌子、椅子的, 有管理黑板的, 还有管理手套的等等。

还有的同学是专门负责班级违纪情况的记录和惩罚的, 他们都不会越位去干自己职责范围外的事情。

这样班级的细化管理可以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快感, 这样班级才会像一个真正的家, 每一位同学才会像爱自己家一样去爱这个班级。

篇八: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当中的渗透, 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途径, 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所以在如今的初中语文学科教学当中, 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 以促进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 首先简单分析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然后主要对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部分探讨性建议, 以期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

语文在初中教学课程体系当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其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与素质能力全面、综合发展来说, 具有重要的作用价值。在当前, 我们应当将信息化教学有效的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1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1.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 只有让他们对教学产生主观兴趣, 才能使他们百分之百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很难单单凭借教材课本就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难题。而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 具有非常新颖的形式, 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当中, 显著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1.2降低教学的抽象性

初中学生依然更倾向于形象思维, 在抽象思维方面的能力还较差, 所以如果教学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话, 就会使他们难以理解和掌握, 降低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信息化技术具有非常强的编辑和演示能力, 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 通过形象而趣味的方式将其展示出来, 从而降低其抽想性,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

1.3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下, 学生显得较为被动, 主体性体现不足, 主观能动性也得不到发挥, 这其实就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并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体现与主观能动性发挥,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 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和认知发展规律, 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2信息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1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 对整堂课的教学氛围、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影响都非常大, 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导入, 通过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让学生能够非常主动地参与学习, 这样一来, 课堂氛围就会变得非常活跃, 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会明显的提升。利用信息化教学进行课堂导入, 可以轻松实现这样的效果[2]。

2.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和初中数学等学科相比, 初中语文的抽象性虽然更低, 但有时候依然需要有情景的支持,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教学、理解教学, 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和主观认识[3]。在传统的教学技术、条件之下, 教师想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是较为困难的, 不论是道具的准备还是背景的设置都非常费时间、费成本, 甚至可能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进度, 而利用信息技术, 教师则能轻松地为学生创设出教学情景。例如, 在《苏州园林》这一课的教学当中, 单纯通过文字很难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 这会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停留在表层, 并不能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如果教师通过信息技术, 为学生播放苏州园林的美景短篇, 就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苏州园林的美, 并产生对文章的情感认同, 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审美和思想情感发展。

2.3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发挥, 但在传统的环境、条件之下, 学生的信息接触有限, 很难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 教师则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而巩固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 在《社戏》、《安塞腰鼓》等课文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 去自己认识这些传统艺术, 了解它们的表现形式, 感受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民俗风貌, 产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认识, 这样的学习方式, 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更加有益。

3结语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信息化教学具有很多突出的优势, 所以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当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应用, 以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使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军,薛新国.信息技术支持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和探索[J].学周刊,2016,(20):132-133.[2]况荣梅.浅谈多媒体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8):48-49.[3]曾慧.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92-93.

篇九: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下, 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元素就是预设与生成。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合理进行预设与生成, 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促进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预设与生成的定义

预设是语言学中的专业术语。所谓预设就是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 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如, 把预设运用到教育领域, 就是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方案, 进行有目的的预设, 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动态生成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我们可以预设的现象, 另一类是我们不曾预设到的现象。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其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主张课堂教学构建生成为探究活动。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

课前充分的预设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整, 教学环节的合理, 有利于教师的课堂管理,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迅速达成, 由此可见充分的预设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课堂提问预设

提问预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 会使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堂情景预设

备课时教师要进行课堂情景预设, 每篇文章都蕴藏着主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感悟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意蕴, 让学生走进文本, 感悟文章真谛。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望月是怀念自己的弟弟子由, 但这首词的创作目的只有这一个吗?你是如何知道的?生:不是, 从“兼”字可以看出作者除了表达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还有其他理由。此时, 教师补充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并结合词句“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暗示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 才会触发“何似在人间”的感慨。

(三)课堂活动预设

语文教师在预设课堂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重难点, 适当变换活动形式, 实现多种形式穿插。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 教师可从人物心理描写入手, 先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再分析若瑟夫的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角S扮演再现当时的情景, 通过人物的言论和行为间接评价于勒, 最后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出本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势利和人际关系的冷酷, 呼唤对亲情和人性的渴望。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续写, 延伸课堂教学任务。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指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呈链条式螺旋上升的动态生成过程, 多变且不稳定。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智慧驾驭好课堂。

(一)围绕“预设”的动态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 预设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是基本吻合的。学生提出的疑问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 在必要时呈现出来。

(二)偏离“预设”的动态生成

在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预设实现动态生成的最理想化的结果。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在教《夸父逐日》时, 个别同学说夸父逐日的行为是“吃饱了撑的!真有病!”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学生会产生这样的评价。此时教师立刻意识到学生没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的形象。为此教师应补充解释道:“当时科技水平极其低下, 很多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 所以人们只能借助联想和想象, 来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寄托他们的思想。”

四、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转换

在新课程教学中, 预设是动态生成的基础, 动态生成是预设的提升。预设促进生成的动态发展, 动态生成过程激发、更新预设。教师通过预设启发学生去质疑、思考。善于驾驭课堂的教师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 因势利导, 不断延伸、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

篇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 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 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 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 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强调师生交往, 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 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 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 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 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 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 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 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 忽略了发现和探究, 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 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 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 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 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 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 教师架空分析教材, 照本宣科, 成了教材的奴隶, 为教而教的机器, 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 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 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 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 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 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 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 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 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 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 小到字词, 全是老师说了算, “满堂灌, 满堂问, 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 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 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 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 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 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 随课成形”, 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 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 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 当然准备必须充分, 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篇十一: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推荐

如何通过作文评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 由于所处语言环境的薄弱和学生视野的狭窄, 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偏低, 错别字层出不穷、语句不通时有、词不达意现象各种多样、有的甚至不知所云、不会使用书面语言等等。这一现象严重制约我校语文教学。因此我们把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中心任务就是归结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上来。使学生写作水平在整体上有大的长进成了当务之急。

鉴于此, 我们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为我校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经过多年对学生作文情况的分析和对策的研究, 我们尝试批阅作文的多种形式来提高写作水平。

一、以教师写下水作文昭示学生写作水平“差”的地方, 敦促学生加以改进

教师写下水作文早已不鲜见, 全国许多学校都推广过。但笔者这里想谈谈我们自己的作法。

教师先把学生所有习作都读一遍, 选择一篇典型的下档文。运用该文的素材, 去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围绕这一点进行下水作文。作文写好后, 在评讲作文时, 先将那名学生的文章在全班朗读一遍(当然, 要做好该生的思想工作, 防止其“怕丑”的心理, 要鼓励他去学习别人的优点), 然后让学生找出该文有哪些问题, 在学生们各抒己见之后, 亮出自己的下水作文。不仅让该生明白运用自己的素材通过怎样的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更让全班同学也从中得到启示。同时, 也让班上其他有此类问题的同学引以为戒。本学期开学初, 我们写了一篇《铭记抗战史, 再铸民族魂》的文章, 一名叫陈焱霖的学生写的是东北抗日志士杨靖宇的一些故事, 但是他未点明要铭记抗战史, 更未去铸民族魂。且杨靖宇的故事连接性也不强。但我认为他的素材选取较好, 只是不会怎样用素材去表达中心。因此, 我用他的素材写了一篇范文。在评讲该文时, 全班学生很有兴趣, 收到很好的效果。

当然写下水作文一段时期可以确定一个重点。比如, 这段时间学生普遍存在中心不突出问题, 我们就以这方面来选取一典型文章进行下水。下一阶段就语意不连贯进行下水。这样就可以逐一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于整体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好办法。

二、集体批阅, 群策群力, 逐步提高学生的防病能力和习作鉴赏水平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全批全改, 精批细改。学生、家长、学校都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但这样做却加重了中学语文教师的批改负担, 一方面限制了学生作文数量, 同时学生从中收效甚微, 常常是作文本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只看一眼总批和分数, 不能从中领悟并改进。因此, 中学语文教师必须从这种束缚中摆脱出来大胆尝试并改革, 又加之我校学生大面积写作水平偏低, 用传统的方法根本无法扭转局面。所以, 我们探讨并尝试集体批改。

我们先将全班作文浏览一遍, 大致了解本次作文共同的优缺点。从中选择几篇最有代表性的文章交同学们在课堂上集体批改。

把准备集中批改的作文印发给每个学生一份, 由每一位都改一遍。让学生找出其中错别字、语病、词不达意的地方等等, 力使文章完整, 这是批改的第一步。在文章没有这类问题之后, 交全班同学讨论该文的问题, 是否有力表达中心、文章辞藻是否华丽、文章素材选取是否恰当、文章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清晰。找一些写作能力强的同学发言, 在大家评过之后, 教师再针对学生还未发现的问题进行补充。

当然, 在学生习惯性批改作文之前,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评品一篇文章, 确定作文要求以及评改等级标准。我们将作文分为四个等级;

A级(90分以上):立意新颖、深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流畅;书写美观, 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B级(80~89分):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清楚;语句通顺;字体端正;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C级(65~79分):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字迹清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合计不超过四处。

D级(65分以下):中心不明确;结构混乱;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 字迹潦草, 用字、标点错误较多。

这种批阅方法的优点是:能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用大家的智慧共同找出大家存在的问题, 并很好地给其他同学以借鉴。且直观、及时, 让大家以教师的角S参与到作文鉴赏的行列, 可以提高学生文章鉴赏水平, 同时又能警戒自己在写作中不要犯这些错误。缺点是:批阅效率低, 一节课评不了几篇作文, 需要花费学生课外时间去做。

三、小组批改, 同学互改,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小组批改和同学互改是对集体批改的有益的补充, 这样批改更全面、更充分。

在小组批改前, 像我们在第二节所说, 先还是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告知学生从那些方面去评一篇文章, 以及各类文体的评分标准。当然, 老师亦可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作文精心批改, 字词句标点符号、文章的立意等一律批改好, 眉批一丝不苟, 让批改的学生传阅, 帮助学生批改。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 每四人为一组, 可以同桌亦可前后桌同学互相批改, 但必须按学生作文水平高低搭匀。每组安排一个写作水平较好的, 担任批改组长, 每组发一个作文互批登记本, 组长登记好每次批改的好坏典型、分数、以及批改中的纪律问题、突出事件、以备教师查询, 了解学生进步情况。将些项作为评比“先进小组”的一个重要条件。

最后就进行修改, 但教师要先讲解本篇训练重点及评细要求, 明确修改步骤:

①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 病句的修改, 语句的增删, 以改为主, 适当眉批精彩语句、修辞下圈线标出。

②文章题目的衔接与段落之间的连贯性、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的运用, 阅卷的感受等以眉批为主, 适当修改提示。

③批改者写出修改总评, 打出建议分。注意应以本次作文训练重点为主要依据, 一般来说, 本文侧重点是否落实, 主旨是否正确、立意是否新颖、取材是否典型, 切题是否紧密, 详略是否得当, 结构是否完整巧妙, 过渡是否自然、语言修辞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有趣等。

④归还作文本, 作者重读, 思考改动的地方, 体会改前改后的差别, 总结得失。若时间允许, 鼓励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行再创作, 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这样批改大大减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 作文批改的周期也大大缩短, 起到及时反馈的作用, 经过长期训练, 学生在品评他人文章时, 基本能全面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 同时也掌握了写作的一般规律。

四、以鼓励的方式、口吻、心态去批改学生的作文能激发他们对写作的热爱

学生写作能力差, 不仅仅是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差, 关键是他们对写作没兴趣。他们怕写作文, 写作文“头疼”诸多因素造成的。

根据这一实际情况, 我们把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作为一个基本战略去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无论你批改的多么细致, 作文课讲的多么生动, 学生只要不想听, 那就等于零。因此, 我们提出两套方案。一是将那部分写作水平最差的学生作文挑出来, 不去精修细改, 而是交由同学们去找出该文的闪光点;二是教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以鼓励的口吻, 并注意评语的修辞性, 以此达到让学生去模仿的目的。

为鼓励后进生, 唤发起他们对写作的热忱, 将他们的文章复印出来交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们找文章的优点, 找出他们使用的优美词句、描写生动、准确的语句, 若找不出就看他们文章的立意, 立意找不到就看文章的结构。总之, 要在他们的文章中找出可以表扬的东西来。这样, 这些学生就对自己有自信心了, 对作文也没有恐惧感了, 开始认真写作文了。同时, 从评他们的'作文中优点的东西, 也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生动, 用什么样的语言, 能使文章生动。调动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对学生作文的评语教师要慎重。有时一个评语会丧失学生对写作的信心, 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为激发起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我们教师总结出评话的几条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两少”“两多”“两富”, 即“少下断句, 少用不”“多加鼓励, 多带情感”“富有文学性, 富有趣味性”。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就象征着最终裁决, 老师若枉下断语很容易挫伤学生积极性。因此, 老师在评价学生作文时应站在平等的立场多角度去评价文章, 以探讨性的评语去迎得学生的尊重与感激, 同时也使自己的评语给学生以启发。若以“内容不够充实”“结构不合理”“选材不恰当”“中心不明确”等用语出现在评语中, 学生还是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你可以不妨说, “在我看来, 你若能在………处将更为典型, 更为具体的材料充实到文章中去效果会更好。你认为呢?”学生就会领悟, 修改的效果也更好些。

在评语中, 我们不仅要在理论上指导学生作文, 还应该在情感上感染学生, 激励学生。多鼓励, 少批评。同时, 要注意评语的文学性及趣味性。一条好的评语应尽可能具有适当的文学S彩, 必要时可以引用到诗句和名言, 具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含意, 让学生带着欣赏的态度去阅读领会, 让学生从心里佩服和赞叹老师的才华, 从而成为他们效仿的榜样。比如:“主题不鲜明”, 可以说“难识庐山真面目”“有抄袭之嫌”可以说成“似曾相识燕归来”, 同时还具有趣味性, 会让学生在微笑当中懂得教师的良苦用心。

当然,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以上是我们在这方面初步的探索, 理论水平不够高, 文章写的平易、朴素, 还望诸君赐教, 共作探讨, 以丰富我们的作文教学。

篇十二: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讨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生活性较强的基本学科, 其重点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热情、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初中语文教学是基础语文教学的重要时期, 对学生语言表达和接受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讨论机制不仅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提供了多种可能, 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而实现合理使用讨论机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

一、勇于讨论, 建立自信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 学生从小学语文的学习习惯过渡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习惯自然需要一定的过程, 且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更深、课程更紧、体系更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掉队, 或进入一个怪圈――重理论、轻思考。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 我们不难发现, 即使一些学得好的学生, 他们也仅仅把语文看作是一门“背诵学科”, 以背诵的方式去学习、理解和习作。这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而且还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这就是一些学生语文笔试能力好, 但实际运用能力差的原因。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敢于表达, 帮助他们建立起表达的自信心, 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写”与“说”、“想”与“用”是同等重要的, 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内容。

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 如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繁星》一文为例, 《繁星》是巴金短篇散文的代表作, 作者根据时间顺序写出了自己在同样星空下的不同心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 我将全班学生分组, 并让小组内的每名学生都说一说自己是否也遇到过“同境不同时”的错觉, 以此为学生与作者建立起情感共鸣。在讨论中, 我让每个小组都推选一两名学生来谈谈自己对时间的感受, 这样不仅为学生找到了带头人, 还激励了其他学生敢于尝试发言、表达自我想法, 从而建立起表达的自信心。

二、善于讨论, 提高能力

根据初中生现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发展状况可以得知, 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创新意识, 但羞怯心理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能也不愿意去表达, 这样, 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渐渐弱化。讨论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对一篇文章、一个文学话题进行解析时, 通过讨论, 学生可以形成一定的语言逻辑和文学思维, 再将其落实到笔头上, 就能提高写作能力。如此, 这就为初中语文教学建立了良好的流程――由生活语言到笔述语言, 这样的教学流程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 使语文学习变得更有趣, 而且还能为学生的'笔述语言增加情感和个性化特征, 提高他们“口”与“笔”的双重表达能力。

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方法, 如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母亲》一文为例, 我首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 再将全班学生分组, 以“母亲”为主题展开小组讨论, 每组需派一名代表说说自己的母亲。其中一名学生说道:“我的母亲是一名普通工人, 她不聪明、也不漂亮, 但她用勤恳的态度和结实的双手为我带来了美味的晚餐和漂亮的衣服, 我很爱她, 这就是我现在所能回报给她的一切。”其他学生也不觉得红了眼眶, 联想起自己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我们可抓住学生此刻的情绪, 让学生写一篇简短的《我的母亲》读后感, 并选取其中写得好的, 在班级内诵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而且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充分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变化和内涵。

三、经常讨论, 形成习惯

想要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综合能力, 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要建立学生的表达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外, 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习惯, 使学生表达得有逻辑、有道理、有内容, 使学生能够在表达中得到更好的思考和创新, 完成学生良好的表达行为, 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形成。讨论机制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表达习惯的形成, 如在一些古文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通过设置讨论机制可以提高学生对古文知识的探索能力, 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集思广益, 提高思维活力和思维广度。

在一些较难理解的文章教学中设置讨论机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和文章情感主线, 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章的解析能力。如在作文中设计讨论机制, 可以使学生互相引鉴别人较好的写作语言和写作思路, 为自己累积更多、更丰富的情感。其中讨论过程不宜过长, 可以采用分段讨论的方式, 以1~3分钟为一个讨论单位, 在不同的教学点后开展一次小型讨论, 这样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 又能收到理想教果。

四、结语

语文作为日常语言的规范化内容, 不仅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入门基石, 还是促进学生人文修养和素质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应用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讨论”教学模式, 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效运用讨论机制,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 促进学生形成新的学习认知, 实现高效课堂的学习目标。

篇十三: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 要: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 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使得学生在学业、认知、情感等方面, 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用最少的时间与精力, 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使得学生在学业、认知、情感等方面, 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有所收获。然而,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并未达到这一效果, 很多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多以自身为主导, 忽略了学生自主性思维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况, 使得素质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不良影响。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从而提高打造高效的课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只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 他们才会自主、积极地去学习, 去探索。反之, 如果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 他们对语文就会有排斥心理, 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这样就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情境创设,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主, 同时根据教学与学生实际, 选择适当的方式,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如,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 老师可以创设表演教学情境, 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对课文中人物进行角S分配并扮演。在表演前, 让学生揣摩各人物的语气和动作, 然后在表演过程中, 尽情地展现出来。这样,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去学习,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使他们自觉地对新课进行学习。

(二)组织竞赛, 激发兴趣

求知欲强烈, 有较强的竞争意识, 是中学生的特性。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活动, 以此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使得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 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例如, 在学习完《木兰诗》之后,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有小组进行竞赛, 也可以进行个人比赛, 竞赛内容可以有课文背诵, 对指定段落进行背诵竞赛, 也可以让学生互相接龙背诵。除了课文背诵, 还可以进行翻译竞赛, 对文章内容适当增减, 描绘出最有趣、最生动的小组为胜。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求胜心, 积极了解文章内容,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 让学生学会合作的精神和重要性,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 有意识地创造一些竞争机会,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 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进而使他们在竞赛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以学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过于注重“教”的教学观念,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为了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教师必须改变以自己为主的教学观念, 把课堂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性学习思维。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 老师可以让学生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 以课文内容为主线,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 使得学生探究情绪高涨, 讨论激烈,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得他们在讨论中发挥了主体学习效果。例如, 在《变S龙》一文的学习中, 文章的内容是一个故事, 文字简洁易懂, 但是文章真正需要学生学习的是故事背后讽刺了什么社会现象, 批判了一些人的不良品行, 这些可以教给学生自行总结, 或者进行小组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去挖掘文章的思想,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 多媒体运用于各个领域。教师也可以将其引入语文课堂, 把静态、抽象的文字信息, 用具体可观的图像形式, 向学生们展现出来,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语文知识。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还应注意, 不能盲目地使用, 而要找准切入点, 选好时机, 恰当地引入多媒体, 从而避免满堂灌现象的发生。例如, 在学习《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中, 文章对于罗布泊昔日景象的描写, 虽然很生动形象, 但是作为缺乏游历经验的学生, 很难想象罗布泊曾经绝美的景S,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 为学生播放一些罗布泊的图片或者视频, 以及罗布泊的昔日想象图, 让学生感受文字描写所真正表达的景象, 另外, 这篇文章还希望给后世鸣响警钟, 重视自然保护, 所以可以播放相关的实例, 例如月牙泉近几十年的变化等等。这样利用多媒体, 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还能具象文章所描述的内容, 深化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同时,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 教师应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耐心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深入学习, 充分发挥自己的辅助作用。这样, 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真正高效地运用于课堂, 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四、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同时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 并将之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进而使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篇十四: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一、运用语文自身的魅力, 吸引学生感悟语文

语文是教师表达情感, 交流思想的工具, 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载体, 是和人的生命共同的存在。教师要带领学生感悟语文的美, 充分挖掘语文学习的无穷的魅力, 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1.紧抓课本中的美文佳作, 吸引学生反复阅读

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课文, 教师要带领学生感悟语文课本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的迷人的美。教师要抓住课文思想折射的真、善、美, 寻找课文的美点, 激发学生努力咀嚼, 细心品味, 认真感悟, 用心欣赏, 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和浸渍, 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感悟美文, 让学生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几个层次阅读, 自由大声地读, 读准确, 读通顺;分小节朗读, 读出小节, 读出层次;分小组分角S读, 在相互的帮助下, 学生阅读深刻投入;也可以竞赛读, 读出竞争;也可以分节读完, 让学生进行全文的配乐朗读。教师经过这样的长期的诵读活动, 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活动。很多课文都是精美的美文, 很适合学生反复诵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增加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2.拓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 让学生充分阅读

初中语文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 有着典型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品味到更好的名家名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班级的学习阵地, 让学生充分广泛的阅读, 开辟每周阅读的活动, 并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摘抄精彩的片段和句子, 并组织学生进行评比的活动。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每天进行读书读报的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听读的欣赏课, 向学生介绍一些读者上面的精彩的文章, 让学生欣赏和品味, 体会到作品的美好的意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摘抄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展览, 掀起学生爱文学, 学语文的活动热潮。

二、运用教学的艺术魅力, 引导学生读懂语文

教师的教学是艺术, 教师要让学生运用语文技能和方法, 带领学生欣赏语文的艺术的美, 让学生快乐和喜悦。

1.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热爱语文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为了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心灵沟通, 可以设置一些答记者问的环节, 让学生扮演记者, 分析问题, 在采访的时候进入角S, 带领学生一起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点拨, 创意的部分让学生根据电视上学习的内容充分自由发挥。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变得非常立体, 让语文课堂充满光泽, 富有张力, 充满美好的境界,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2.组织小组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研究中分析语文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可以组织几个人一个小组的学习小组, 产生小组长, 让学生有所分工。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材料转换成学习的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自学、发言、谈论、小结、互评等程序, 开展学习活动, 带领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形成学习结果, 适当轻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 产生学习的结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赏析课文中的精美的地方, 说说美在什么地方, 组织学生代表发言, 展开学生互评活动, 教师进行点评, 开展充分平等的学习活动中的探究和启智活动, 让学习活动充分轻松自由, 让交往环境变得融洽互动, 让信息传导变得通畅顺利。

3.走向社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

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为基础, 强调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 在社会环境中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寻找身边的不规范的字, 为身边的实物进行广告词的撰写活动, 组织学生写广告语等。教师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积累语文, 转变观念, 更新观念, 保证语文看、学习课堂内得法, 课堂外收益, 通过艺术的教学形式, 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积累, 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 重视开展读书活动, 让每一节语文课都上得生动有趣, 充满趣味, 让学生真正热爱语文学习活动, 让学生读懂语文的魅力和蕴涵, 实质和内在, 让初中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篇十五: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一、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中, 老师主要以简单的文字教学或图像展示进行教学, 增加音乐渲染气氛, 很难综合利用这些元素, 在新课程改革中, 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由于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和声音于一体, 因此能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帮助学生学习, 让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有趣,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讲授《紫藤萝瀑布》时, 可以让学生写写自己想象中的紫藤萝瀑布。随后, 直接使用多媒体播放紫藤萝的画面, 让学生对比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和真实场景的不同, 从而领会作者描写景物时的细腻笔触和写作手法, 感受作者见到紫藤萝瀑布时的内心情感, 对比自己想象中的场景使学生领会描写景物时的技巧手法。

2.信息资源丰富

以往语文教学模式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显得比较单一, 无法跟上时代发展需要。多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知识, 在技术上做到快速切换, 学生可以提供丰富的知识内容, 这样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在解释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 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真实生活, 除此之外, 还可通过补充课外知识的形式拓宽知识面。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 还将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3.课堂内容密集

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点比较繁多, 且涉及知识面比较广, 新课标中出现的多媒体教学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多媒体能在短时间内传输大量信息, 而获取信息的渠道多, 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 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知识点, 多媒体的使用能帮助节省很多时间。多媒体由于兼备语音和图形, 改变了以往静态的灌输形式, 通过声音和图像的刺激能在大脑皮层形成和保持持久兴奋, 从而多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帮助提高教学效率。

4.多重刺激, 提高学习效率。使用多媒体技术能给多种感官提供刺激, 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结合现代教育心理学, 人类的视觉、听觉都能获得信息, 大约74%的信息来源于视觉, 来自听觉的则占到22%, 这就说明我们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视听感官, 从而获得更多有效信息。实践证明, 结合多种感官的刺激引起的认知经验, 通常比听老师单一地讲课获得的效果更佳。

二、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注意事项

1.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自从新课标将多媒体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后, 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日常备课和教学。不过, 不能过多依赖多媒体, 进而放松对自身素质能力的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之前, 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 再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媒体展示方式, 自身必须学会使用媒体的方法, 提前准备好各类相关软件和展示信息, 除了传统板书和教学挂图外, 还有视频和U盘等, 若有必要, 则需要教师亲自动手制作课件。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向教师看齐, 看到教师自身具备多项技能, 学生会发自心底地把教师视做学习榜样, 有利于提高学习热情, 对语文学习有更大帮助。

2.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自从开展了多媒体教学, 多门学科都开始使用多媒体课件, 这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对较长时间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语文课堂的影响尤其明显。这种形势下, 我们应了解多媒体教学有其自身缺点———成本过高, 不管是校方购买硬件还是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阶段, 都要求有一定的资金为基础, 对于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而言, 根本无力承担这笔费用, 因此多媒体教学在这些地区将无法实现, 长期来看, 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将进一步加大不同地区之间教学水平的差异, 继而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除此之外, 由于多媒体教学使用的各类器械都非常依赖电力, 因此目前学校使用的所有现代设施, 几乎都需要依靠电力驱动, 若因为各类意外出现断电事故, 则无论多么先进的设备都无法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也无法避免这种情况, 这就限制了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的全面开展。但我们不能仅因为顾及多媒体教学存在上述弊端而停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

篇十六: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灵魂与精神的所在,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累积下来的不仅是珍贵的精神财富, 而且还是丰富的物质财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对强化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 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此, 文章拟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出发, 分析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探讨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语文教学;重要作用

我国在长达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经过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精髓与文化瑰宝。初中语文作为继承与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必须强调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教育, 让学生认知、了解与感知优秀的华夏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

1.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传统文化是历代人们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 是民族文化与社会习俗的象征, 更是华夏民族的精神食粮。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磨炼,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不但是以往文化的继承, 而且还是现代文化的融合, 如基于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思想, 而延伸出的新时代的母亲节、父亲节等, 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发展, 是古代孝道文化在当代精神文化中的新兴展现。2.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现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经常会涉及一些古代诗词、诗歌等, 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旅夜书怀》、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然而, 多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这些古诗词的过程中, 一般都是以“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 即过于注重应试基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忽略了诗词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这种机械的、呆板的语文教材内容讲解, 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却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难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一方面有助于广大教师与学生进一步熟知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同时, 这种良性的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方式, 还能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2.丰富与充实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正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设了经典的古文言文、古诗与古词等内容, 才使得初中生能够对中华民族古代的发展历程、人文场景、风俗人情等有所了解, 也才能让学生感知到中华文化的浩瀚与精深。[2]另外,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与充实了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 增强了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力。3.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与自豪感。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 以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尤其是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 已发展成为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主要标志。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的国家与民族, 很难得到其他国家与民族的尊重, 同时也会对经济、政治等产生负面的连带影响。因此, 学习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 属于每位华夏儿女应肩负起的重要责任。初中生由于处于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 因而有效的学习我国传统文化, 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所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 对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等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4.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与能力。初中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语文理解技能培养固然重要, 但与此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高质量、高效率的初中语文教学是能够让学生经过语文课堂学习, 不断增强其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情感等综合素养。[3]诸如, 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民俗课程的过程中, 可以充分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对民俗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之后, 深切感受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三、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之前, 首先自身必须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基底与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 在课堂内外能够灵活地引经据典, 能够向学生讲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各方面知识,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拓展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 进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2.在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将传统文化渗入其中, 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多地了解中国古文明, 进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扬与再创造。[4]3.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学环境。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传统文化内容时, 可以借用音乐播放、背景介绍、启迪发问等多种方式, 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学环境, 让学生进入到教学氛围中, 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

【参考文献】

[1]吴杰.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搭建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xx(05).[2]王欣艳.对初中语文文化课堂模式的初步探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xx(02).[3]刘家访, 刘勇.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J].语文建设, 20xx(10).[4]刘春彪.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xx(04).

篇十七: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 理解性阅读教学 探索

论文摘要: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是以理解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式, 是理解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它是长期以来对灌输式教育和独白式教学模式的颠覆, 是语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从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阅读教学的最终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主体精神的发挥, 传统教学中, 老师把学生当成装知识的桶, 其严重的后果是压抑和束缚了孩子们的天然的感觉、想象, 荒芜了孩子们纯真的情感。理解性阅读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弊端, 它以理解为核心, 重在引导师生之间相互理解, 产生情感共鸣, 最终实现个性的发展和生命意义的表达。

一、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生兴趣广泛, 思维活跃, 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 他们要展示自己的才华, 要摆脱小学那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和对教师及教科书的依赖。一方面, 他们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 对别人的意见, 先要审视, 有时甚至持过分怀疑和批评的态度, 另一方面他们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看法, 表现在阅读上是对文学艺术作品产生浓厚兴趣, 他们对文本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理解上有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看法, 而且急于发表, 此时, 如果教师加以适时恰当地引导, 不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提高。

二、初中语文理解性阅读教学过程探索

1.诵读:理解的情绪感染

诵读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 也是一种丰富的情感活动, 是文本语言文字由唇齿浸入思想、心灵的过程, 诵读要做到以文本的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 以学生的激情激活文本的语言。教师在诵读教学中要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诵读情境, 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指导诵读方法, 拓展思维感悟的空间。创设情境, 激发诵读欲望, 可采用如下方法:

(1)多媒体渲染

多媒体可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 它声画结合, 可以逼真地模拟或再现文本中的情境, 可以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如在教读《安塞腰鼓》一文时, 通过多媒体, 让学生仿佛置身在黄土弥漫、鼓声震天的场景中, 学生内心的兴奋就会随着擂鼓者的那股冲劲和节奏激烈的隆隆鼓声不断升温, 对安塞腰鼓所带来的震撼也就闻于耳而会于心了, 学生在这种震撼中诵读文本就会以激情感染激情。

(2)音乐介入

多媒体的画面有时用多了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想象力, 干扰了学生的注意力, 这时不妨单纯地让音乐介入。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 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取了音乐的技巧, 时而柔和, 时而铿锵, 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 让音乐帮助诠释文本, 在音乐的氛围中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 就会对文章的格调风采、层次脉络、语言表达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加以潜移默化地理解, 吸收。如我在教学《黄河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一课时, 首先播放了中央乐团合唱团田浩江演唱的《黄河颂》, 那浑厚的男高音、雄壮的乐曲旋律把同学们带入了一种精神为之振奋的境地, 纷纷对着歌词大声地跟唱, 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学心。这首歌带领学生感受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历史, 对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使学生进入了课文情境。这一课结束后, 我又完整地播放了《黄河大合唱》, 让同学们酣畅淋漓地感受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尤其是《保卫黄河》一曲, 那铿锵激昂的节奏, 如急促的鼓点, 敲打在同学们的心灵之上, 强烈地激发了同学们保卫黄河, 保卫中国, 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音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而且挖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构建了积极健康的心理结构。

2.体验:理解的必经途径

理解性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 它把对文本的阅读权力还给了学生, 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理解, 自主建构, 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这给沉闷的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1)现场观察

体验总是和主体的自身经历相联系的, 阅读的意义也只有通过读者的体验才能得以展现。苏霍姆林斯基把大自然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的语文和思想的源头”, 他带领孩子们走进“蓝天下的学校”, 他说:“到田野、到公园去吧, 要从源泉中汲取思想, 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你的学生成为智慧的探索者, 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 成为诗人。”他把大自然看成世界上最美妙的书, 它是丰富多彩现象和无限美的儿童智慧的源泉。他提到要获得广阔的知识, 就要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 “人原本是, 而且永远是大自然之子, 所以应当把他同大自然的血肉联系都利用来让他吸收精神文明财富”。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上升, 但形象思维不是完全退出了舞台, 特别是初一学生, 他们的形象思维在其思维中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对于形象性较强的文章, 与其闷在教室里静思默想, 不如领他们走进生活, 走近大自然。 (2)角S扮演

角S扮演是心理学的一种实验方法, 把它放在阅读中, 就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选取合适的时机, 让学生当演员, 扮演某个角S, 进行表演, 变学习者为当事者, 来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超越时空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中, 与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初中生天性活泼好动, 富有表现欲望, 只要给他们参与的机会, 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戏剧性较强的课文可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角S扮演积极参与。

3.感悟:理解的哲思所在

理解性阅读教学注重感悟,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地去接近文本, 在体验中品味, 在感悟中把握文本意义, 构建文本世界, 陶冶心灵, 使阅读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 从而提高其生命的质量和价值。

下面是蒲松龄《狼》一文中的一个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 从屠夫对付狼的过程中, 我们看到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屠夫。

生:老师, 我并不觉得屠夫机智勇敢!

师:何以见得?

生:其一, 屠夫很笨, 他先“投以骨”让“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 何不同时投两骨, 让两狼同时得骨止, 然后借机逃走, 这样就会避免后面的麻烦和危险;其二, 文中“乃悟前狼假寐”意思是说, 才明白前一只狼是假装睡觉, 一个‘才’字, 说明屠夫反应迟钝, 事后才明白过来, 这就不能说明他聪明机智;其三, 至于他能够知道“奔倚其下”, 跑着躲靠在麦秸垛下, 这是一般人的本能。

从这一点上根本看不出他有什么机智!

师:说得有道理, 这一点我以前还真没想到, 既然屠夫的形象变化了, 那么狼的形象呢?

生:老师, 据我所知, 狼是很聪明而且很有个性的动物, 它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 所以狼的攻击一般很少失误。

师:那么文中的狼怎么失误了呢?

生:那只能怪人的狡诈了!

师:为什么说是狡诈呢?

生:因为我看过《聊斋志异》中的另外两篇写狼的故事。其中一则写两个孩子利用狼的母性让母狼奔跑劳累至死, 另外一则最后批判了人的残忍性。

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要么“赞扬了什么”, 要么“抨击了什么”, 把人物简单地归为某个类型, 内容概括为某种模式。如《我的叔叔于勒》概括为“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毫不涉及那些小人物生活的辛酸;《故乡》中的杨二嫂被概括成“尖酸、刻薄、自私贪婪、冷酷”的人而给以无情的抨击, 没有看到她也是那个黑暗社会的受害者也应加以同情。这些概念化空泛的理论说教, 掩盖了作品中撼人心魄的美, 使学生的阅读陷于迷雾之中。感悟式阅读就要去除蒙蔽在作品上的理论说教, 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还原作品的真面目。

以上几个环节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相互关联, 彼此交融的, 它表现的只是一个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师生对文本的解读过程就是相互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 师生之间通过理解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 开阔了自己的精神视野, 生成了新的意义。因此理解性阅读教学就是为“理解”而存在的教学, “理解”既是它的手段, 更是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xx.[2]朱立元.理解与对话[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3]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8.

篇十八: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对于中学教学, 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对于中学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多媒体技术对于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等方面,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现代的初中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给现代初中语文教育打开了新的局面。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整合

一、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与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比较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非常少的利用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教学媒介是粉笔、黑板、挂图、教科书, 显得沉闷呆板, 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都比较低, 致使教学质量一直无法提高, 阻碍了教育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了传统的课堂, 电子技术媒体与传统课堂的有机结合, 无疑会使课堂效益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创造情境, 它呈现信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音乐、视频、电子文档等, 这些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使学习氛围浓厚, 并且多媒体技术可以节省大量书写板书的时间, 借助于直观的形象, 有些知识无需多讲, 学生已经了然于胸。

二、多媒体技术对于初中课堂语文教学的优缺点

1.多媒体技术对于中学课堂语文教学的优点。

(1)多媒体技术在诗词和作文方面的应用。现在的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 将多媒体技术合理地利用到诗词教学中,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品,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示范诵读, 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利用多媒体鉴赏诗词的意境美, 利用多媒体辅助诗词教学, 品味诗词的语言美。

(2)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创造美的情境, 调动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感受、领会。

2.多媒体技术对于中学课堂语文教学的缺点。多媒体教学让教师的活动受到了限制, 教师有意无意地变成了鼠标点击员, 淡化了对于板书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有意无意地转移了方向, 中学生的自制力还是比较薄弱, 他们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东西吸引, 从而分散听课的注意力, 尤其是经过教师精心制作的图片等, 对中学生的吸引力更大, 最后该重视的东西没有重视, 降低了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机会,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很多深层次的道理, 需要多读几遍书, 深刻的领悟才能得到, 教材中蕴含有深刻的营养, 毕竟, 知识的获得, 能力的培养, 不是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实现的。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方法

1.以教学设计为主, 辅以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再先进, 它也不能全面取代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再好的技术, 离开了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倾情投入, 都是起不到实际效果的。我们运用多媒体的原则是:该用时则用, 不该用时则坚决不用;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要有机结合, 不要一遇到声音就想到利用多媒体播放, 一遇到画面就要用多媒体让它活动起来, 一遇到事件和现象就不厌其烦地借助多媒体任意拓展。语文课中多媒体的应用, 应该是宴会菜肴中的五彩配料, 而不是食盐, 画龙点睛而不是处处必不可少。在中学教学设计过程中, 语文教师需要做到研读教材内容, 撰写教案, 制作课件等三个环节的活动。在具体设计某一课文中, 首先得备好教材, 抓住本课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知识, 紧扣学生的实际水平, 做好总体课程内容的设计。在撰写教案过程中, 就涉及教材的重难点内容以及教学步骤, 当然还有教学后记的部分。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以教材讲解需要和教案设计的过程为参考对象, 进行可选择性的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根据教案设计, 制作适合课堂教学的课件, 搜集课程有关的素材信息, 以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方式开展课堂。语文教师加以点拨与引导, 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 进行最大程度的知识学习与思维拓展。

2.多媒体技术起锦上添花的作用, 合理利用声音和画面。悦耳的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 是不同于教师声音的陌生载体, 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建议采用教材配发课文朗读的录音帮助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合理利用多媒体几乎突破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知识, 也就是说要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原木复杂、难以理解的文字内容变得直观, 同时也变成浅显易懂的画, 而画面感通常会比文字更加感性, 更便于理解。

3.发挥多媒体扩大课堂容量的有利作用。多媒体所展示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 同时初中语文课堂是有时间限制的, 而口说手写是一种非常耗费时间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借助连续的播放, 在宽大的屏幕上同时展示多方面的信息, 让学生在观看欣赏过程中, 全方位地迅速走进课本内容。利用多媒体,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最多的信息, 将有限的课堂加以纵向的延伸和横向的扩展。多媒体的扩大初中语文课堂容量并不仅仅体现在时间的节约上, 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课堂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上。课本上的信息总是有限的, 而多媒体则可以将书本中所涉及的知识加以全面的信息搜集, 然后再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更透彻, 增加学生的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 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是有益的。

篇十九: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一、 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 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 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 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

1、研究92年大纲与20xx年大纲之异同。

2、研究20xx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

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 它使教师有了准绳, 有了依据。 例如, 92年大纲与20xx年大纲之异同, 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 着重于工具性。而20xx年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 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 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 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 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 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 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 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 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 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 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 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 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 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 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 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 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 整体考虑, 互相衔接, 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 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 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 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 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 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 我采用每天一诗, 先诵再背再懂, 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 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 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 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 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 处理好衔接, 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种种迹象表明了, 小学生升初中后, 往往觉得小学学过, 初中还在学, 甚至于高中还学, 教材内容的重复性, 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 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 高中厌初中, 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 初中厌高中, 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 问题就在于“衔接”上,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 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 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 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 否则, 后果就难以设想了。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 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 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 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 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 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 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 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 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 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 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 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注意知识之间, 能力之间以及知识, 能力, 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 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 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 研深了, 才能充分把握意图, 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92年的教学大纲曾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力, 全国各线教师高兴劲甭说了。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 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 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 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 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 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 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 由简及繁, 由浅及深, 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 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 因此, 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 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 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 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 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 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 外联, 对比”, 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 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 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 沟通课本内外, 课堂内外, 学校内外的联系, 拓宽学习班渠道, 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 而是多孔的海绵, 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 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 有问题提出来, 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 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 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 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 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 由简而繁, 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 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 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如家乡崇武是个新兴旅游单位, 为此我请学生到游览区作调查, 写题为《我爱美丽的家乡——————崇武》、《欢迎你到崇武来做客》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过去, 我让学生就姓氏的来源作为调查, 写题为《我从哪里来——————“寻根问祖”姓氏来源调查活动》的报告;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 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 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 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 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 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 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 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 如学习了《数字杂说》, 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 (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 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 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 我就让学生写《浅谈闽南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 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 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 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否则的话, 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 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 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 写就变成无源之水, 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 则读有嚼头, 写有源头, 全局皆活……”。由此可见,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 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 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 各年段学生, 各类学生的特点, 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 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 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 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 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 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 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3、无论在哪个阶段, 教师都应及时计划, 及时总结, 及时反馈, 多与学生探讨, 找出衔接的问题所在给予解决。

综上所述,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训练学生须考虑层次性和连贯性, 促使各个环节的衔接联系, 是学生整体优化, 提高语文素养的关健所在。如何考虑“用好例子, 用活例子, 用足例子”, 让学生真正从凭借的例子中找到衔接的关系, 从而找到读活语文的办法, 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之, 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 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 “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 经过积累、感悟、熏陶, 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 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 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式地上升的。

篇二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导入新课是整堂课的开端, 犹如一幕话剧的序幕。开头好, 整出剧就会引人注意, 其余部分会随着剧情的跌荡令观众叫好不绝。新课导入也是同理, 导入得好, 能使学生自然迅速融入课堂, 渐入佳境。本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教学体验, 以及对各种课堂导入模式的整理探究, 认为一个别出心裁、妙趣横生的课堂导入是一堂出彩的初中语文课的重要元素, 而设计一个别出心裁、妙趣横生的课堂导入, 则既要与教材情境相结合, 与新的社会生活结合, 更要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心理特点

一、教材内导入

教材内导入即直接借取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导入。导入的方法主要包括介绍背景导入、关键词导入、主题句导入、审题导入、提示问题导入、提炼观点导入、点出人物导入、叙述故事导入、事件导入等。它的优势在于导入内容本身就来自教材, 不必为与教材相契合而劳心伤神, 这种导入方式比较适合记叙文、议论文。在教材内导入的诸多方法中, 关键词导入、提示问题导入、叙述故事导入和事件导入比较好利用, 也比较符合中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方式开始由感性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比如在讲《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 我首先在黑板上板书“生活=生存, 是√还是×?”然后问同学们“请同学们告诉我这两个词有没有区别?如果有, 那它们区别在哪里?”同学们踊跃举手, 有的说有, 有的`说没有, 这时我说“好, 同学们先保留意见,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滨逊漂流记》, 学完之后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好不好?”……“同学们有写日记的习惯吗”“你们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写日记呢?”“好, 那鲁滨逊为什么要写日记呢?”……最后, 在黑板上板书“生活=生存√×”, 整堂课环环相扣, 同学们好像变成了漂流的鲁滨逊, 直到下课还陶醉其中。

二、教材外导入

教材外导入即利用非教材知识或者教具进行导入, 它主要包括名人轶事导入、设置悬念导入、歌曲音乐导入、名人名言导入、情感意境导入、对联诗歌导入、寓言典故导入、游戏活动导入等。教材外导入不受教材限制, 内容及形式可灵活多样, 应该说比教材内容导入更容易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学生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初中生的情感指向日益广泛。他们的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不断扩大以及需要的不断丰富, 也使他们的兴趣广度大为增加, 这就使得导入的方式更多些。如插图视频导入、情感意境导入、寓言典故导入等。比如在讲《三峡》的时候, 放一段《三峡》录像请同学们讲讲感受, 讲《中国石拱桥》时搜集中外的名桥做成幻灯片等, 请知道的同学们给大家讲, 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 初中生的性格开始朝着稳定与成熟的方向发展, 行为选择方面的无意识和习惯性逐渐减少, 开始较多地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 个人的主动适应替代了原先对外界要求的被动迎合。因此, 在课堂导入时设计一些由学生参加的互动环节, 更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比如在讲《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 请喜欢动物的学生学一种动物的叫声或者动作, 让大家猜是什么动物。在讲人物描写方法的作文课时, 请一个同学用两三句话描述班里的一个同学, 让同学门猜猜他描述的同学是谁等(板书“猜猜他/她是谁”)。

心理学家将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断乳期”, 意指从这时起, 个体将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 逐渐成长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学生进入初中后, 学生们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 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 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 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他们或好奇、或焦虑、或苦闷、或善变、或兴致勃勃、或桀骜不驯、或稚气未脱、或自以为是……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 在这个时期, 在教授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同时, 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在结合教材文本实际的同时, 运用切合中学生接受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导入设计,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吸引他们的有效注意,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才能引领学子们更好的搞好语文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张骏乐.花季心路——初中生心理健康读本[M].浙江:, 20xx.[2]黄煜峰, 雷雳.初中生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3]许书明.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山东:山东

篇二十一: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一、根据作品的体裁风格来选择教学内容

现代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风格和体裁。体裁是文学作品整体的特征表现, 既包含了表面的文本因素, 也包含了内在的社会因素。从表面来看, 作品的表达方法、文章结构、形态格式以及题材性质等不同, 现代文学作品可以划分为散文、诗歌、剧本和小说四类。初中阶段, 我们不需要深入研究体裁的历史过程和时代特点, 但需要从“言”“象”“意”等角度去研究作品的言语系统。“言”要看文本的叙事、说理、写物和抒情形式;“象”是在特定的文本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意境、意象、典型等融合状态;“意”是读者在认识和体会“象”过程中的内心所感。从深层分析, 文本作者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 在文本中所反映出来的气质、思想、情感、审美以及创造力等方面也不同。初中语文现代文学作品, 可以根据四类不同的文体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做到重点突出。比如在剧本教学内容选择上, 就应该侧重于台词、人物对话、人物形象构造和多角度写法等方面。

二、根据文本的教学功能来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通常可以通过分析语文教材来确定教学功能。语文教材包含了文本的三种教学功能, 即定篇、知识和活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能够分为定篇教、知识教和活动教, 定篇教就是“教课文”, 知识教和活动教就是“用课文教”。一方面, 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 如《背影》《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通过欣赏作品, 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美,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 一定要注重作品语言艺术的挖掘, 要正确认识选文的权威解说, 不可随意发挥, 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领会。另一方面, 教师要达到用课文教的目的, 真正让学生“会学”。初中教材除了“定篇”课文以外, 其余的都是属于“用课文教”。比如《威尼斯商人》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扮演戏剧人物角S, 从而体会和感受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根据文本的阅读方式来选择教学内容

阅读方式也可以称为阅读取向, 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取向来选择教学内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方式主要有鉴赏和解读两种, 学生通过阅读, 可以提高自己的认识, 形成新的知识和经验, 增强审美能力。所谓“鉴赏”的阅读方式, 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 形成一定的理解思维和评价思想。当学生读完作品后, 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并说一说“感受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等, 让学生充分完成对作品的语言、意象、意境的鉴赏。所谓“解读”的阅读方式, 需要学生对作品的世界、作者、文本、读者等进行分析, 认清作者和世界、作品和读者的关系, 明白作品都写了什么, 对作者的情感进行体会, 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

四、根据课文的价值取向来选择教学内容

一方面, 根据课文本身的核心价值来选择教学内容。核心价值是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本文中的呈现, 它往往能够引起社会大众的情感共鸣, 从而促进读者价值观的改变和情感升华。另一方面, 根据教材编者对课文的价值定位来选择教学内容。价值定位是看课文对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情况, 会受到初中语文新课标的限制。教师要根据教材编者安排课文的教学价值意图, 根据不同的生活主题单元来确定教学内容。当前, 许多公开示范课都是针对课文的价值取向来选择教学内容。

五、根据教师的教学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

一是要看教师想教什么。语文教师首先要研究清楚课文内容, 对课文里的字词句能够进行正确的认读和解释, 要对文本体裁、构思、行文、主体、背景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教师能够设计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二是要看学生能学什么。教师要正视学情, 应该从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不能出现“盲学盲教”现象。阅读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性质的教学, 学生需要同文本中的世界、作者情感等进行对话。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进行有选择的讲解, 对于能理解的不需要教, 对于不能理解且需要理解的要详细教, 这样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就能够很快确定下来。

篇二十二: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1.分析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1)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文化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 导致不能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学

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课堂上, 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灌输式”的, 在课堂上将大量的民俗传统点交给学生, 或照本宣科, 完全按照教材上的例文或进度进行, 使得老师不能对学生的民俗传统掌握情况做到实际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也并未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有问题, 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去, 只会导致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远, 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又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发展。因此, 要老师正确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教学中引进传统文化教学机制, 全面发展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

(2)由于在语文教学中不重视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学手段, 学生对语文学习中的民俗传统了解不够深刻

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历史中, 课堂传统文化教学的手段一直没有被实际利用起来, 没有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之后进行总结, 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民俗传统的了解, 更能有效对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反馈, 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一定的了解, 以便于安排之后的教学计划。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是在之前的课堂教学中, 传统文化教学体系明显受到老师的轻视, 以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深刻, 对民俗传统的了解也不充分, 是造成我国初中语文传统文化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2.探究加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手段与措施

(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增加相应的趣味民俗传统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传统文化

我国初中语文传统文化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自身学习控制能力较差, 本身的语文基础不牢固, 需要传统文化性的语文教学来带领学习, 需要激起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但是语文课堂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直接导致学生丧失了对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学习, 所以要引进从传统文化出发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 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 还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民俗, 形成固定学习体系。

(2)积极进行初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尝试, 加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老师应该积极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系统的方法探究与尝试, 来完善我国初中从传统文化出发的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学与体系,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及时根据自己班级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与语文水平调整教学方法, 不能继续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传统文化, 对语文学习的效率有负面影响, 而且也不能体现出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注意尝试那些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 将语文情景对话带入课堂教学中, 这样既能够全面带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又可以对语文能力进行全面的锻炼与培养。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密切配合, 所以老师要在教学中要积极尝试新式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学方法, 为初中语文的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意见。最大程度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语文人才将越来越受到各个行业的重视, 因此初中教育的重要性直接被凸显出来, 国家也将不断大力扶持初中学校的发展, 保证初中学校能够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人才。但是相对的, 初中学校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保证对外输出的传统文化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过硬的。初中教育一定要注意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通过构建从传统文化出发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来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保证从初中学校输出的人才是语文才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并为我国教育界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篇二十三: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1、学生阅读浅显, 教师分析支离破碎。当前的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偏见, 就是学生的阅读浅显, 根本没有深入去阅读文本。有的学生在教师上课之前, 还没有阅读过文本, 这样的阅读教学肯定是失败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懂文本的具体深入的内容, 也没有对文本作出自己的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那么在课堂上的理解也是片面的或者是浅表层次的理解。学生是这样, 教师更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课堂上, 教师分析文本, 还是采用了庖厅解牛式的教学, 把一篇完整的课文, 进行肢解、分析得支离破碎, 不成面目, 甚至断章取义。

2、学生讨论不足, 分歧消除太快。有的教师为了上课的进度, 当学生刚刚开始进行讨论探究时, 就急于打断学生的讨论, 学生根本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去, 讨论就结束了, 讨论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的实效。当学生在某一问题上产生意见分歧时, 教师又马上将自己所谓的准确答案告诉了学生, 学生来不及思考, 就被迫接受了教师的灌输。

3、学生咀嚼欣赏不足, 理性说理太快。这也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见的误区。当学生真正感觉到文本内的妙处时, 正要细细品味欣赏之时, 教师就把自己的理解告诉了学生, 让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

4、入情不够, 学生的情感交流较少。我们有时上课, 发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 这自然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 有的文本的确需要学生之间感情的激发与共鸣, 尤其是文本中的人或事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共鸣。但是, 我们有的教师怕这样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过分地入情会导致学生情感的失控, 就草草结束讨论, 把学生的情感唤回来, 这样势必造成教学的缺失, 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5、课堂以教师提问为主, 学生不敢提问题。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 尤其是语文教学中, 教师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整堂课都是由教师为中心, 课堂成了教师提问的课堂, 学生始终围绕教师的问题转, 没有自己的问题, 也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怕提了问题, 遭到老师的难堪, 甚至提问的不当被教师打住。这样的阅读教学, 是与新课程提倡的理念相违背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基于以上两点, 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教师在教学之前, 要反复研读文本。

读懂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对文本没有一定的掌握, 进行阅读教学, 无疑是无米之炊, 谈不出什么东西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在教学之前, 将文本的理解真正了然于心, 做到胸有成“竹”, 才能给学生提供教学的源源不断之水。 二是设计出合乎个性的教案。教案是上课前的准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的工作尤其如此, 只有备好课, 才能上好课。教案的设计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要设计出合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符合课程标准、还要适合自己的个性特S。在阅读了文本后, 教师形成了对文本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然后可以借鉴他人的优秀成果, 结合教学参考书的观点和资料, 最后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案。

三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十分重要, 没有目标, 漫无目的, 讲到那里算那里, 甚至东扯西淡, 教学杂乱无章, 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为此, 目标的确定要客观, 要有针对性, 不能含糊其词。目标是学生要学会的或掌握的, 不是教师自己要做的。原来, 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有很大的模糊性, 导致了教师上课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 而不是关注课堂里学生该学会什么, 掌握什么。

四是激发课堂教学的情感。记得有人在教学《背影》时, 教师是带着饱含深情的朗读入手。教师在朗读过程中, 读到感人处, 竟不禁声泪俱下, 在下听的学生竟有许多不约而同地呜咽起来。显然, 这样深情的朗读, 对学生的情感激发是可贵的、成功的。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五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哪怕是不恰当的观点, 都要允许学生大胆提出来, 大胆发表看法, 然后, 对于不恰当的或严重偏离原则的意见, 可以加以修正, 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看待问题。

六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不全是教师的讲堂。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要一味地向学生提问题, 问题提出后, 也不应该立刻要求学生作答, 应该让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提问也不应该是教师的专利, 教师也应该把提问权交给学生, 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无疑处而疑, 从空白处设疑, 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浅表的还是深层的, 都要给以表扬和鼓励。久而久之, 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增强。

七是加强合作学习意识。《语文课程标准》中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合作学习的方式下, 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 有利于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机制。对于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比个人单干学习要好得多。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对于阅读教学的策略,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 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切方法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以学生实际学到什么为依据, 切不可为方法而方法, 更不能只求形式的花俏而忽视教学效果。

篇二十四: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一、巧用情境, 首尾响应

一堂初中语文写作课堂的成效如何, 关键要看课堂的一首与一尾。首先, 从初中语文写作课堂的引入来讲。开展写作教学, 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写作的主题与目的, 以此为基点进行相关素材的思考。情境的创设, 便于学生融入到写作主题当中, 切身去感受话题的魅力, 丰富学生的素材类型。教师利用情境进行写作课堂的引入, 是提高写作教学实效的重要方法。比如说在以“我最喜欢的植物”为主题开展写作教学之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自然气息的情境。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引入:“同学们, 请你们闭上眼睛, 想像你身处一片大森林之中。仰头而望, 是一片茂盛的树冠。低头而视, 是一片青葱的嫩草。伸手可及的, 是一簇鲜艳的花朵。嗅而可感的, 是一阵迷人的氛芳。选择其中你最爱的那一份, 描述给大家看吧”。在这样的引导之下, 学生利用联想为自己创造不同的写作情境。在大自然为主题的情境的感染下, 学生会轻易选择到自己最欣赏的那一部分, 融入真情实感, 进行细致描绘。其次, 从初中语文写作课堂的结尾来讲。一个具有艺术魅力的结尾, 对于初中生来进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环节。教师利用情境进行写作课堂的结尾, 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意尤未尽的感觉, 会对下一次的写作机会充满期待。同样以“我最喜爱的植物”这一写作主题来举例说明。教师可以这样进行结尾:“看, 我们的教室里有许多具有生命的绿S植物, 他们因为没有得到你们的描写而懊恼呢!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 同学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这些小生命”。这样具有拟人性质的情境设置, 会令初中生感受到写作的意义, 更能意识到写作传达感情的目的, 更好地开展日后的写作行为。

二、妙用情境, 生活融入

生活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与初中语文写作更是不可分离。初中生的社会阅历较少, 对于社会现象也不能进行完善与深入的分析。利用生活素材, 丰富写作内容, 是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初中生虽然不能很好地对一社会现象进行辩证的分析, 却能深入体会到生活点滴当中所蕴涵的深厚情感。当代初中语文教师, 应当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将生活与写作活动结合起来, 创造生活化的情境, 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铺路。比如在以“我最亲爱的人”为写作主题进行教学之时, 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细小的生活细节引导学生走入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与父母的生活琐事为出发点, 为学生打造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写作情境。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情境的创设:“你们中的每一个人的生活里, 包括老师在内, 都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人。这个人在你出生之前, 替你憧憬美好的未来。在你出生之后, 对你百般关爱。在你完成许多人生第一次之时, 第一次爬行, 第一次站立, 第一次吖吖学语, 会流出高兴的眼泪。在你取得良好成绩之时, 会给你最高的评价。在你遇到困难之时, 是你最后的保障。这个人就是母亲, 对于老师而言, 妈妈就是我最亲爱的人, 你们呢?”利用生活与写作课之间的联系, 教师用召唤的形式让学生回顾与思考妈妈为他们无私的付出。在写作课堂中深入体会那一份亲情的感动, 这样的生活化情境, 会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巧用实物, 创设情境

实物, 是直接的教学辅助用具。利用实物进行写作情境的创设, 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与体会到情境创设的目的与情境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实物作为形象的真实存在, 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之中完成写作教学的引导与指导任务。比如说, 在以“我的兴趣爱好”为题进行写作教学之时, 教师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相关实物的举证,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关注兴趣。教师可以首先表明自己的爱好是做手工, 然后利用自己制作的简单的小手工为学生们进行一次简单的展示。教师在引导学生入境后说:“我最喜欢的就是做手工了, 它可以培养一个人气质, 也可以使一个人安神。”之后, 手举一个小台灯, 又说:“这是我昨天备课后做的一个小台灯, 制作过程很简单, 需要卡片、剪刀、双面胶。”待教师介绍完制作过程, 可以反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个爱好怎么样, 你们的爱好又是什么呢?”这样, 在教师提问之前, 学生已经处于兴趣爱好写作的情境之中, 潜意识中对此已经有所思考。通过提问, 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 更为接下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四、妙用音乐, 打造情境

音乐, 是人们用来放松精神的有效载体, 更是一种情感的艺术表达形式。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当中, 教师可以利用音乐, 为初中生创设一个真切的感情情境, 使学生感情迸发, 加强写作中感情表达的力度。如在以“我最难过的一件事”为题写作时, 教师可以在引导过程中, 为学生播放一些曲调低沉的音乐, 使学生找到难过的感觉。利用这样的情感刺激, 学生更容易以景生情, 想起那些令自己难过的具体事情。在写作课堂上, 教师最好利用轻音乐或者音乐作品的伴奏, 以免歌词的误导, 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 影响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因景而生的情往往是极为真实的, 在音乐的感召之下, 初中生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感, 对一事物进行更为细腻的描写。教师利用音乐为学生打造初中语文写作的情境, 对于初中生来讲是最容易接受与产生情感共鸣的方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情境的创设对于初中学生语言写作能力的激发有重要作用。利用情境教学, 加强写作课堂的引入与结束效果,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利用实物与音乐, 打造适合初中学生心理水平与认知水平的课堂情境。这些是笔者基于自身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而得出的教学经验, 希望通过本次分享来致力于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写作课中的广泛应用。更期盼情境教学模式为当代初中生带来写作能力方面的改变与提高。

篇二十五: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教育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通过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 可以促使课堂教育变得更为形象具体, 其感染能力也随之不断提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对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关于现代教育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发展, 过去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有效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 有助于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 进一步推动语文课程教育的发展。

一、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必要性

其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手段, 可以促使教育内容不断焕发生机, 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还可以不断以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更加喜爱语文课程, 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其二, 有助于优化教育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手段, 与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对比, 现代教育手段有效节省了板书的时间, 这样一来课堂实践可以被充分利用, 在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 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一)应用至阅读教育环节

将现代教育手段应用于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中, 其根本目标在于从整体上提升语文课程教育质量。初中阶段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有难度的课程, 只有学习真正克服教育重难点, 才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语文教育形势不容乐观[1]。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遵照新课改的要求, 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使学生自主感悟语文阅读的趣味性。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将语文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形象化处理, 使学生可以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获取一定的学习认知, 有效突破学习的瓶颈。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个生活场景:一个看起来年纪很小的孩子坐在街心花园里, 仔细倾听一群同龄人在玩耍打闹, 虽然也被他们讲的笑话逗笑, 但是更多的时候他只是沉默不语地侧耳倾听着, 他无法参与他们的游戏。此时教师需要询问学生视频中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视频中他坐在那儿一动不动, 身边拖着长长的影子。只有影子陪伴着他。后来又发生了什么?通过播放教育视频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引出下文做好了铺垫。

(二)应用至诗歌赏析中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古诗词赏析这一角度出发, 巧妙利用现代教育术手段为学生创建一个优质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构建一个与古诗词相符的教学意境, 引导学生在此情境中深度品味古诗, 进而有效熏陶自己的文学情感。因此, 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古诗词的学习难易程度, 利用好现代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一次视觉听觉的盛宴, 要真正发挥出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 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把握古诗意境与艺术手法, 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2]。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突破初中语文课程教育困境, 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教学《浣溪沙》这首古诗时, 其主要是由梦境而发的词。词人借梦境中的见闻书写真实的怀人情思, 构思新颖。“门隔花深旧梦游, 夕阳无语燕归愁, 玉纤香动小帘钩”我的梦魂经常在旧梦中徘徊, 梦中我再一次来到当年的庭院, 茂密的花丛将院门遮掩的严严实实。夕阳西下归来的燕子也没有说话, 似乎有着万般忧愁。忽然一股幽香吹拂过来, 她那双带有香味的白皙的纤纤玉指, 轻轻地拉开了小小的幕帘。通过多媒体将古诗的意境展现在学生眼前, 将古诗中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 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词的妙处,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应用至作文教育中

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将其巧妙应用至写作教育环节, 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在实际开展教育活动中, 教师需要依据写作素材结合现代教育技术, 加深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理解, 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进行点拨, 进而不断提升语文课程教育质量。如在讲解有关人物类型的作文活动时, 教师需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将人物放置在现实生活的多种矛盾中, 采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 将人物的形态、外貌、语言、肢体动作、心理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 教师需要定期开展写作分享活动,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创意, 续写故事情节或者是演绎作文情节, 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具有必要性。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必须要在教学时合理充分地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创新语文课程教育活动,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程奠定基础, 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艳.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xx(7):91—92。

[2]郝志侠.现代教育教学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J].知识经济, 20xx(8):180。

篇二十六: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1.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1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挖掘热情

兴趣是完成一件事情的前提, 阅读也不例外, 只有产生兴趣, 才有完成目标的动力。对于小说之类的故事性文章, 教师们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课堂教育方式, 即组织学生们分角S扮演、朗读, 来提高学生们对阅读的兴趣, 同时增强学生们对文章的理解。例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中, 著名小说家莫泊桑写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可以分别安排不同的学生来扮演“菲利普夫妇”“于勒”“旁白”等等, 分角S有感情的讲述这篇文章。这样的创设情境、将知识变得有趣味性, 不仅对参与的同学锻炼了自己的勇气和能力、同时也让“听众”让深刻的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对于散文、诗歌, 则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有感情朗读。例如, 对于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中, 著名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可以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浅议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何志娟比赛。将集体荣誉感和阅读结合到一起,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先做示范, 教师一定要激情饱满, 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动力和勇气用模仿, 去阅读、去体会。

1.2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 旨在强调少时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牢固, 很难改变。因此, 对于初中生而言, 正是养成一个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 若定期对学生们进行阅读训练, 久而久之, 阅读便会成为习惯。同时, 在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们有耐心、宽容大度、经常给予学生鼓励、争取使得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让学生真正喜欢这门课程。

1.3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 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学会发现问题, 允许学生“有不懂的即可提问”, 从而在研讨过程中和学生共同探讨, 探讨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找出解决方法。例如, 在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中, 有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文言文《陋室铭》, 其中有学生提问:“既然刘禹锡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那为什么‘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不和平民来往呢?”显然, 学生的想法很新颖, 提出的问题也很有道理。那么, 若要将问题解答清楚, 则要参考《旧唐书刘禹锡传》和《新唐书刘禹锡传》, 读过这两本书就会发现, 刘禹锡并不是一个品行万分崇高的人, 而“惟吾德馨”则是表达了刘禹锡对自己的所作所为, 处世态度表示认可的状态, 他所说的自己是“德馨之人”是对自己的高度评价。此外, 刘禹锡确实有一些群众基础, 此处可以引用刘禹锡的另一名篇《竹枝词》, 此中表达了刘禹锡和百姓亲密相处, 虚心向百姓学习的情景, 所以说刘禹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也不为过。

1.4学会在阅读中积累

阅读好的文章可以陶冶情操, 修身养性。在阅读中积累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积累使得阅读更有意义。教师应当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及时作补充, 例如对于一篇文章, 增加语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必须会读、会写的汉字;必须掌握的词语、成语的含义、应用例句、以及近义词和反义词;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文坛地位、主要代表作、获得的奖项;与文章相关的名言警句;类似的人物事迹等等;争取全面。培养学生们积累、摘抄、写读书笔记以及读后感的习惯。积累是阅读的升华, 能够将自己的积累用到以后的写作和生活中才是最大的收获。

1.5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 因此,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为重中之重。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最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创新性, 培养兴趣、养成习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阅读积累, 都是以提高语文实际能力为目标。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 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将自己的文学积累巧妙的运用到写作中, 更形象的描写景物、叙述事件、表达自己的情感。语文, 作为我们中国人的母语教育课程, 生活中处处都是提高语文阅读有效性的机会, 将自己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2.总结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们要以学生为主体, 致力于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 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们真正的喜欢语文知识, 热爱语文课堂。课堂上, 教师作为“候补队员”, 同学们研究不懂的内容最后交给老师来补充空白点。教师的讲解内容要涉猎广泛, 将课内课外的知识融为一体, 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生活中, 在各种场合也都有机会可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让生活变得更有价值。

篇二十七: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不理解、不清楚的问题。遇到不清楚的问题就要提出疑问, 这提出疑问, 就是质疑。质疑, 不仅可以扫清理解的障碍, 而且可以加深理解的层次。清代著名學者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学而思疑, 思疑则智慧生。”因而, 质疑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许多语文教师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质疑教学法, 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教学法。诚然, 质疑不是无端发问, 它必须经过大脑的思考和分析, 然后才提出问题来。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 而发现问题则是一种智慧火花的闪烁, 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新起点。有人说, 好学的人多疑, 会学的人善疑。要让学生会学, 就必须教会学生质疑。

常言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学法指导也是如此, 尽管指导学生应用质疑法的途径、程序和手段各不相同, 但都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 即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与学科教学密切结合。那么, 怎样贯彻这一原则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一、教师在教学中质疑

首先, 课题质疑。教师一上课就提出:“读了课题, 你们想知道什么?看谁最聪明, 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 提出的问题最多。”问题一抛出, 学生都会积极动脑, 然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如, 学习课文《秋天的怀念》,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 通过积极动脑, 就提出了问题:“我想知道谁在秋天怀念?”“我想知道怀念谁?”“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 而不在其他季节怀念?”“我想知道《秋天的怀念》这一标题有什么作用?”更有聪明的学生提出“我想知道课文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 一下子提出了很多问题, 课堂气氛活跃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管是否有价值, 教师都要肯定他们的聪明, 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 就会很快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其次, 是文中质疑。文中质疑的内容可以是不懂的词, 也可以是不明白的一句话, 还可以是文中的一个问题。文中质疑前, 可以先告诉学生自学的方法:边读边想, 想读懂了哪些内容, 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再讨论, 重在议论不懂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自己解疑

学生质疑后, 还有解疑, 这就是质疑中提到的自学的第三步“议”。学生已明确了议的内容, 自学时便有了方向, 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或查词典, 或讨论, 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这时的学生, 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脑子开动起来了, 手也动起来了。学生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告诉学生相互多提几个为什么, 如,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等等, 使得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取长补短, 同时, 也加深了学生间互助友好的关系。

三、教师肯定解疑结果

教师是授业解惑的人, 学生合作解疑后, 对自己的答案往往不敢肯定, 因为他们的知识毕竟有限, 这时, 教师就要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面对教师的检查, 学生的表现欲又膨胀起来了, 一个个跃跃欲试, 纷纷举手争取答问。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即使有的学生只是照读课文, 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 然后再就学生照读的课文内容提出有关问题, 让学生回答。对学生合作学习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也绝不能越俎代庖, 简单讲述答案, 而应该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这样, 不仅使学生的疑惑在共同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而且让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长期用上述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 学生就会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学到知识, 实现语文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步提高的目标。

篇二十八: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种语言的学习, 语言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掌握汉语语言知识, 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教师在课堂上所用的教学语言, 与学生学习语文质量有着直接关系, 利用合理的语言教学能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对于学生来说,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语言的应用至关重要。新课改必须充分重视初中语文教师课堂上教学语言的运用, 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言;有效性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关键作用。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最主要路径,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具有其独特魅力, 在教学中恰当使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取得惊人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改革要求对自身的教学语言进行优化,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地位, 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性, 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语言知识的掌握, 让学生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一、初中语文课堂语言运用存在的不足

有魅力的语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 乏味、枯燥的语言则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从而制约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提升。那么,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语言有效性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 教学语言固定化。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学生坐在课堂上听, 教师在讲台上讲仍然是当前教育的主导模式。教师经常使用的语言模式雷同, 比如:“必须给我背下来”“一定要记住”等,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起不到积极作用, 反而制约了学生的思想, 无法提升课堂效率。其次, 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体, 为学生灌输知识, 这样使学生与老师之间没有沟通, 学生必须听老师的, 致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小。

二、提升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有效性的策略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提升教师语言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如何提高语言的有效性, 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是我们应始终研究的课题。

1.提出问题时语言应切合实际

任何教学阶段, 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提升知识存储量最好的方法, 如果能使学生在感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学习, 一定会学得既轻松效率又高, 还可以投入全部精力开创思维,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此时, 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例如, 《为你打开一扇门》课文中写道: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功夫, 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 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打开, 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当讲到这里时, 教师可以与学生互动, 让学生讲一讲他们的世界, 或他们通过努力进入了哪扇门。还可以给学生留下家庭作业, 想一想还有哪扇门是他们想进入的, 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进入未知领域。

2.对于新知识的导入语应准确有效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新知识传授之前, 应运用恰当的导入语, 使学生展开想象,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三颗枸杞豆》一文, 讲述一位植物学家孩童时期就已经对植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上学的路上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件自己淘气的故事, 在故事中抓到学生可能感兴趣的点加以拓展。然后, 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看课文中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成就了一位植物学家, 但学生需要明白的是, 不能凭空想象, 任何事情都是需要通过努力才可以有收获的。

3.运用多种评价语言肯定学生

教师在学生眼中是形象高大的, 如果老师可以运用语言的魅力激励学生, 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给予肯定, 一定会收到良好的鼓励效果, 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应善于运用评价性语言,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 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优势及不足, 调整学习方法或学习方案, 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4.将课堂语言主导权交还给学生

作为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 必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语文学习讨论, 将个人思维情感合理地激发出来, 令其对既有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消化和掌握。总的来说,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课堂上各类语言的主动参与, 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深度学习, 这样让学生通过运用语言的参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综上所述,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教师语言的有效性则决定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作为教师, 应努力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 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使语文课堂更生动、更具有趣味性, 引导学生爱上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高士忠.关于语文课堂语言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xx(1):108-109.[2]洪小清.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有效性[J].中国市场, 20xx(24):275-276.

篇二十九: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对于初中语文课程而言, 其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加之写作教学又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采用有效地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 能够对学生语文表达能力进行充分培养, 还能实现学生思想情感的真实展现。因此笔者由于从事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工作, 拥有丰富地教学经验, 能够依据教学现状和学生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写作教学工作, 以期为高效教学效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景教学;写作教学;实际运用

受到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教师为实现自身的价值, 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更新与优化, 在此过程中, 个性化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例如: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 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 不仅打破原有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 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根据相关数据的显示,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 运用情境教学模式, 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基础写作能力的训练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 教师认为写作基础性教学, 不仅是较为落后的教学手段, 还会消耗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此背景下教师逐渐对写作教学的基础能力训练工作的重要性淡化, 甚至在某些教师教学中, 针对造句和语文表达能力的训练工作也避而不谈。这种教学现状, 难以在教学中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有效地指导, 学生只能从简单的写作题材中, 进行自主写作能力探究工作, 从而使写作教学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在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

在初中教学中, 学生往往没有更多的阅读, 导致写作素材比较少, 而学生在实际写作中, 极易出现语句不通顺以及错字等情况, 这些问题会造成整篇文章前后连续不当, 最终导致文章中心不够突出。通过长期写作教学发现, 这一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教师并没有对学生阅读给予一定重视, 使学生整体阅读质量、阅读量不断下降。学生只有对阅读进行重点加强, 才能保证更好学习语文, 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从而对写作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可是因为每个学生生活实践存在差异, 比较局限, 尤其是初中学生, 所以只有利用阅读的形式, 获取更多写作资源, 进而更好完成写作, 从根本上加强学生自身写作能力。

(三)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化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调研工作中发现, 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即利用写作规范模板的构建, 加深学生对写作的固有形式, 导致学生难以针对写作的现实意义进行全面解读。另外, 在进行写作题材选择时, 教师只根据自身的想法对题材进行设定, 而忽视学生的主观作用, 往往如此, 会增加学生对写作教学的厌烦度。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心理发育还处于不成熟阶段, 对学习的重点侧重于教学的趣味性, 如果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 不仅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全面调动, 还能加快教学目标的完成进度。

二、关于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思考

第一, 经典情景的设定。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 行之有效地教学手段为对经典情景的再现, 即分角S表演等方式的运用。例如:在课文《皇帝的新装》中, 教师可通过对学生文章人物的设定, 加深学生对文章深意的理解。虽然从本质上来讲, 《皇帝的新装》属于安徒生童话的经典之作, 但其内部涉及的哲理问题需要人们对其进行重点解读:皇帝将注意力关注在自身的喜好方面, 而忽视百姓的疾苦。对此, 教师可在文章思想引导工作中, 教授学生如何利用不同的视野, 对文章中心点进行概括, 即大臣, 是忠厚性格人物的代表;骗子体现社会对其的纵容;普通百姓因自身的利益, 对皇帝的追捧;敢直言的小孩子是正直、诚实的化身。通过写作情景教学模式的开展, 能够促进学生人物性格特点的准确把控。第二, 生活场景的再现。在教学过程中, 将情景教学应用其中, 能将真实场景进行重新还原, 将实物当做背景, 充分利用和生活情景存在直接联系的事件, 调动学生自身思维能力, 对事物进行全面观察。例如:把教学情景和自然环境进行结合, 引导学生真正融入大自然, 从中体会到自然环境的变化情况, 打破传统写作的束缚, 对自然景观进行更好写作。例如:在对《春》这一课程进行学习时, 教师应让学生真正体会自然环境, 真实感受该文章在对春进行描写时的情感和手法, 进而在写作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第三, 合理引用多媒体技术。如今,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 教育人士开始更多的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资源约束, 使学生重新认识情景教学。例如:在实际写作过程中, 将“风景”设定为写作主题, 由于初中学生缺少对景物的感悟, 缺少对于著名景观的认识, 因此, 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 为学生展示更多风景, 确保学生写作过程有更多写作素材, 更好完成写作。

结束语

总结上文, 通过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分析, 情景教学模式是适用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另外, 通过情景教学模式的开展, 为学生提供充足地写作资源, 培养学生内心情感的升华和思维能力的进步。基于此,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对情景教学模式的运用, 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赖业伟.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xx(5):117-117.[2]陈秋兰.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旬,20xx(4):129-129.[3]陈雪梅.情景教学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xx(5):141-141.

篇三十: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阅读是扩大学生知识面、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课堂, 传统的阅读教学文章少而精, 学生视野较窄, 缺乏对同类文章思考的空间, 群文阅读的出现打破了单篇文本教学的局限, 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 实现既聚焦课堂又走向社会、家庭的阅读视野。群文阅读的课堂需要用心、用智、选对文、选好文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让学生切实获益, 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组合选文的策略。

一、以作者为中心选文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文学风格, 初中语文阅读可以从教材选定的作者出发, 对该作者的文章进行精心筛选, 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 让学生对作家的文风有更深刻的认知。例如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选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教师就可以选择老舍同样写济南的《大明湖之春》《趵突泉的欣赏》让同学一起学习, 看老舍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济南, 增加学生的写作技巧。同样还可以选择老舍的散文如《北京的春节》《养花》《草原》《猫》等, 通过群文阅读学习, 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选文以及名家文风, 学习名家风范, 积累见识和学识。

二、以“体裁”为中心选文

以体裁为中心选文, 把同一体裁的作品放在一起, 让学生了解掌握该类体裁的写法。文章的体裁无外乎有六大类即是:记叙文, 议论文, 说明文, 散文, 小说, 诗歌等形式。语文教师在选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选择难易适中同类体裁的文章, 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古今中外的议论文杂糅在一起, 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丰富性。例如可以将古代名家苏轼、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议论文、现代名家鲁迅、梁启超、钱钟书等人的作品以及国外名家的议论文放在一起, 以供学生欣赏, 同时精心讲解其中的一两篇文章, 让学生理解不同的时代、国别、地域、作家都有不同的风格, 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视野的目的。

三、以“同文”为中心选文

所谓“同文”就是主题相同甚至题目相同的文章, 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同文”现象, 甚至同样的题目有多个人写, 但是写作的角度和内容都不相同。教师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同文”, 让经典与经典对话, “以文解文”, 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引文经典的作品总是有内在的契合, 尤其是同样主题的文章, 语文教师在解释文章的过程中, 有时也不能把经典文本的意思内涵解释得十分到位, 那么让经典“互文”, 无疑是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绝妙法则。著名的散文家俞平伯和朱自清都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便是“同文”中的经典, 另外古诗文中“同文”的作品就更多了。古人喜欢吟咏同一对象, 例如边塞诗, 有一个边塞诗派, 王昌龄、高适都是写作边塞诗的高手, 同一篇《出塞》, 王昌龄就有“秦时明月汉时关”“骝马新跨白玉鞍, 战罢沙场月S寒。”等诗文。唐诗中送别诗也很多, 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和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 同样送别却寄托了诗人不一样的情怀。这些阅读的经典, 无论是针对初中语文古文阅读教学还是现代文阅读教学, 都有着丰富的作品, 出现在课堂上, 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 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群文阅读组文的方式

上文讲了从文章的作者、体裁甚至“同文”方面去选文, 是选文的一个思路, 但是选出的文章会有很多篇、很多种, 怎样巧妙组合到一起也是初中语文老师面临的问题,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和前人的研究, 提出以下几种组文的方式:

(一)以“拓展强化”的方式组文

顾名思义, 拓展强化就是在一个水平基准线上进行不断完善, 达到不断强化的目的。比如围绕社会的话题会有很多文章, 也有很多科技、过年、特产、奉献等话题,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切合时代的作品, 根据已有的教材篇目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在上文诸如以作者为中心选择的文章基础上, 根据文章深度层层递进强化, 也可以补充其他作者类似的文章, 交叉进行, 补充文章作者风格单一的不足, 进行拓展强化。

(二)以“完善增补”方式进行组文

根据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有些类型的文章缺失, 例如有关家庭教育、自我认知类型的文章较少。众所周知, 初中生正处在叛逆时期, 对自我认知不太明确, 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对家庭教育不理解, 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 此时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完善增补此类型的文章,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青春期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及优点, 正确与家长沟通, 表达情感, 帮助他们成长。可以说很多作家都以自身家庭故事和自己成长经历创作, 趣味性强, 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诸如《傅雷家书》《名人传》等励志型作品都可以成为教师的推荐对象,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群文阅读组文方式灵活, 不拘一格, 教师可以不同的选文里自由组合, 达到拓展强化、完善增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即可。但是选文时目标要明确, 根据难易程度螺旋上升, 切不可超越学生理解阅读能力之上, 否则一些枯燥的文章反而降低学生阅读兴趣, 适得其反。群文阅读是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的发现, 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 应当围绕课程要求和标准, 提高自身素质和阅读面, 在选文、组文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素材, 选择名家、经典文学作品, 确保文章不难不易、恰到好处、阅读性强, 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又能达到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 切实落实群文教学为阅读教学服务的目标。群文阅读自由性、创造性较强, 组文更是千差万别, 这是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筛选合适的素材, 组文技巧上要求很高。笔者在此提出了组合选文的几种方法, 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望学术界多加研究。

篇三十一: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一、制定开放式目标, 满足学生阅读需要

如《童年的朋友》的教学中, 学生自定的目标为:

①掌握生字词, 在正确、流利朗读基础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②能概括外祖母形象, 体会外祖母给予“我”的爱心。在这个学习目标中, 学生忽视了本文的一个重点, 即描写方法, 故而教师在对学生指导时将目标②改为:通过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分析, 掌握外祖母的形象。这样目标更为明确, 能较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其次, 在制定目标过程中要真正分层对待。如《变S龙》教学中, 目标可分为三层:

①借助工具书, 自学掌握生字词, 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②初步概括小说情节;

③把握奥楚蔑洛夫这个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在阅读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目标逐层达成。这样, 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 在阅读中以自己选定的目标来作为指导, 方向更明确。

二、提倡开放式内容, 促进学生主动阅读

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照本宣科”的痕迹较重。的确, 教材是知识的承载, 是教师用于指导学生学习的载体, 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教教材”, 而要“用教材”。即要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 在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地体验和感悟。传统阅读教学因太注重考试, 结果反而缩小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狭小空间里, 而提倡开放式的内容, 可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带来的冲击, 积极进入到阅读过程中。首先, 提倡开放式的内容并不否定教材文本, 相反是要以教材文本为出发点。如《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月迹》、《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柳叶儿》等课文都和童真、童趣紧密相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避开了“童真、童趣”这一主题, 相反要以这一主题为出发点, 结合具体的文章来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做到从一篇文章出发而又能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探究, 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具有针对性的文章中获得体验。其次, 要能跳出教材的束缚,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以八年级下《从小就要爱科学》、《在天空中理家》、《奇妙的克隆》等篇章的教学为例, 在课堂中以学科知识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究外, 为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 教师可结合单篇课文或单元进行拓展。如《奇妙的克隆》学习后引导学生以“克隆技术的应用”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调查, 让学生在调查中更好地了解克隆技术。同时, 要在方法上进行拓展。如八年级下《孔乙己》、《范进中举》、《变S龙》等小说的教学, 教师先引导学生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 然后以学生归纳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最后再以“学写小说”的活动来进行拓展, 让学生在读中总结, 在用中体悟。虽然学生可能写的不是够好, 但却更好地感受了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

三、实施开放式过程,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讲授式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只能获得一些机械的知识点, 而这不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 尤其是表现在解决问题中, 学生往往言不对题。实施开放式的过程指导, 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去学会阅读理解, 获得知识构建, 提升其阅读效率。首先, 要注重结合目标而以层次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如《敬业与乐业》的议论文阅读中,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 然后根据中心论点去寻找作者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弄清其论证过程。如此,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 而是在小组中展开讨论, 在讨论中获得理解。其次,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还如《敬业与乐业》的教学, 学生在第二段中理解了作者强调“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基础后从反面进行论证, 那么, 作者反面论证是为了说明什么?学生展开讨论, 然后教师再总结。整个阅读过程就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完成, 学生主动, 学有所获, 也提高了其阅读理解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理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 而要提倡开放式的教学, 通过目标、内容和过程的开放来引导学生积极进入到阅读过程中, 在主动阅读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感悟, 这样才能更好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

篇三十二: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比较阅读主要包括文本内比较、跨文本比较两种类型, 并对这两种类型的比较阅读教学策略展开探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 比较阅读

文本内比较 跨文本比较 阅读能力是初中生语文能力的核心。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 迫切需要教师寻找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 将文本解读推向深入, “比较”就是诸多支点中的一个重要支点。比较阅读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和深刻性等显著特点, 它可以选取的比较点有很多, 能突破文本的局限性, 进行跨文本阅读, 突破传统教学思维。随着比较的深入, 文本中的很多传统阅读教学视域下未涉及的内容被挖掘出来, 学生对文本的了解更深刻, 能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比较阅读主要包括文本内比较、跨文本比较两种类型, 前者属于浅层次比较, 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入, 需要具有跨文本的思维。

一、文本内比较

文本内比较是指立足于文本本身进行比较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比较的侧重点在于文本内的句子比较与写景比较, 文本内比较点如何抓, 具体还要根据阅读文本的特点展开。下面?P者以朱自清先生的《春》(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 简述文本内比较阅读教学。

(一)比较句子, 含英咀华

句子是文本的外衣, 透过语言的外衣有助于我们深入文本, 触摸作者的情思。在朱自清《春》这篇散文的文末, 作者运用了三个比喻句作为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展的, 笑着, 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句就值得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这个比喻侧重于表现春天的“新”;“春天像小姑娘”, 则侧重于表现春天的“美”;“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侧重点则在于表现春天的“力”。三个比喻从不同角度突出春天之美, 避免单调感。三个比喻句又构成排比, 水到渠成地突出文章主题: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 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教师通过让学生比较句子, 达到含英咀华的效果, 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二)写景比较, 情景相生

一般来说, 文章离不开写景, 教师引导学生对写景的句段进行比较分析, 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一般的写景方法, 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春》这篇散文, 有这样一段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一段写景语段虽然不长, 但是可选取的比较点有很多:写桃树、杏树、梨树, 虚实结合, 由眼前之景展开联想, “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再写花下, 侧重于写动, 动静结合;又从侧面来写花, 从多个角度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二、跨文本比较

跨文本比较是指阅读教学突破单篇阅读教学模式, 对文本进行延伸, 可以是教材内文本比较, 也可以是基于文本的拓展比较。一般来说, 可以从主题、写法、语言等角度进行比较。

(一)主题比较:同中求异

主题比较是从文章主题的角度进行比较, 通过同一个主题文本的比较, 寻找两篇文本的不同之处。基于主题的比较阅读教学,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教材文本主题的理解, 也有助于学生求异阅读思维的培养。

例如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朱德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 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 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邹韬奋先生也写了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我的母亲》, 这篇文章也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 通过对母亲几个生活片段的回忆, 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赞美。这两篇文章的主题相同, 都是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不同之处:《回忆我的母亲》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进行选材与写作;《我的母亲》则通过撷取典型经历表现人物形象。此外, 《我的母亲》在思想主题方面还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被压抑和被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教师通过主题比较,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写法比较:触类旁通

写法比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 从分析写法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往往是将写法相同的两篇文章或者多篇文章进行比较, 强化学生对某一种写作方法的认识, 体会该写法的独特效果, 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这种写法进行写作的意识。

例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 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 赋予海燕、海鸥、企鹅、海鸭、暴风雨、闪电等形象以象征意义, 反映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 并借助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地飞翔和欢乐地叫喊的形象, 来欢呼即将到来的革命风暴, 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首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除了象征, 课文还运用了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为了强化学生对象征、对比修辞手法的认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这篇散文, 先通过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 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枝丫聚拢等特点;然后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 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再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该文与《海燕》在写法上具有很大的相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篇文章的写法, 必然会强化学生对象征、对比等手法的认识, 促进学生对这两种写法的内化, 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语言比较:文采飞扬

语言比较是指从文本语言风格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 了解语言多样化的风格。语言风格比较, 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语言优化意识, 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语言风格产生的不同效果。语言风格的比较, 既可以对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 也可以对同一作家不同文章的语言风格进行比较。

例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小说通过夸张的手法, 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收到了卓越的幽默讽刺效果, 创造出一种鲜活灵动、精妙传神的语言风格;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变S龙》也具有相似的语言风格, 小说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 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在沙皇专制统治下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忠实走狗的形象, 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这两篇文章通过幽默的语言进行讽刺, 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总之,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比较”的支点, 将文本阅读不断向纵深处推进, 引导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语文阅读学习的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加强实践, 不断探索比较阅读教学方法, 不断寻找并优化“比较点”。比较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思维, 也有助于教师不断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为学生终身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三十三: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一、学生学习古文畏难情绪严重。

古文在今天遭遇这样的情况, 主要原因有如下方面:其一是白话文改革之后, 古文离我们日常生活越来越远。语言离开了日常的交流使用, 自然会失去活力。现在的学生在理解学习古文方面, 就会感觉那些词句拗口、语法艰涩。其二, 当前的汉语本来就遭到了冲击, 学习外语的热潮一直蛊惑着很多人趋之若鹜, 而自己的母语则被大家忽视了。这样一来, 古文更是没多少人学习了。其三, 从运用和实用上来讲, 学生现在学习古文最大的动力来自升学考试, 这本书就是一项缺乏持久性和根本性的动力, 只是外在的一个因素。因此, 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不高。第四, 古文教学容易陷入对字词句的解释、翻译等技术性问题上, 使得古文的魅力无法充分地展现出来, 学生没有领略到古文的美, 于是产生畏难情绪。由此, 学生放弃了大量诵读古文这个传统的学习方法, 疏于积累, 遇到困难不能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等解决。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畏难情绪日增。

二、教学方法不当, 造成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日减。

古代私塾里教孩子读古书, 是启蒙的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就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经典, 反复诵读的好处就在于将古文的基本表达方式和词汇深深地印刻在了脑海里。

但是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繁重, 特别是理科难度一直在增加, 外语在考试、就业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 家长有一窝蜂地给学生增加特长技能的培训和训练, 留给学生诵读古文的时间是少之又少。任何一门学科, 如果基本不去学习, 那是根本不可能培养起兴趣爱好的。在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内, 学生通过突击复习等方式就将古文应付过去了, 根本没有将学习古文提高到应有的高度。这些问题, 造成了学生学习古文兴趣日减, 基础越来越差, 对古文的理解和赏析也打不到初中生、高中生应有的水平。所以, 教育制度和社会对教育的压力是有责任的。但是, 是不是我们就不去努力改变这样的状况了呢, 是不是就让学生这样敷衍着把古文这样糊弄过去了呢?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要在教育一线开展语文教育来讲, 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也是不负责任的。因此, 面对这样的状况更应该想方设法加强对学生古文的训练和阅读、赏析古文能力的培养。

第一、恢复诵读古文的习惯。虽然学生学习时间紧张, 但是也要计划出一部分时间来帮助学生养成诵读古文的习惯。每天的早读时间, 老师可以带动学生读一篇古文, 朗诵一首古诗词。老师的范读非常重要, 吐词断句就需要很好的语感, 老师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地培养起语感, 对比较难一点的文章多读几次, 鼓励学生通过默读、朗读、吟诵、个人读、集体读等方式读古文。比如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背诵一些名篇, 增强学生诵读的兴趣。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读了起来朗朗上口, 文学的形式美和音乐美体现的淋漓尽致。老师可以利用一节早读课, 与学生一起诵读该篇课文, 在一个比较好的氛围里, 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也能够更好地感染学生, 培养他们对古文的热爱。

第二、注意课文讲解方法, 带动学生学会自学古文。对古文教学这个问题, 很多老师的处理方式都是文章背景、字词释义、篇章翻译这三个方面。当然, 这三个方面是基础, 是学习理解古文的基本步骤。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 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用教。也就是说, 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能够学习, 而不依赖老师的教。那种老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一字一句记录的方式不但工作量大, 更重要的是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因为古文的语感、意境并没有真正展现出来, 文章的整体性被割裂了。就我的经验来讲, 在文章背景介绍之后, 顺接而来的是对文章的一个赏析。读懂文章的意思, 并不是一定要每一个字都要理解准确, 只要将整体的意思读懂, 然后理解文章的思想、体会文章的形式美和意蕴美, 让学生在古文学习中体会文学的魅力才是非常关键的。在这个过程完成之后, 结合课文的注释, 辅以古汉语等学习工具书, 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进行必要的说明和提醒, 然后让学生尝试自己进行翻译, 同学和老师进行补充。这样学生的参与性就得到了加强, 并且在他们自己疏通文意、翻译的遣词造句过程中, 领会了古文和今文的差异,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培养。只有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才能真正锻炼学生学习和表达的能力, 才能提高他们学习古文的兴趣。

第三、古文学习涉及到的知识点, 需要进行必要的归纳、比较和辨析, 这是帮助学生提升古文阅读水平的基本方式。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词、虚词活用等语法知识比较多, 也比较难, 仅仅在一篇古文中讲解了, 并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 就要针对一些语言现象进行知识点的重点突破。比如, 《岳阳楼记》中“, 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 两个“或”的意思就有些不同。第一句中的“或”是“有时”的意思, 第二句中的“或”就应该理解为“或许”, 这就是语境的区别。在具体的语境下帮助学生增强理解, 同时做好归纳与比较、辨析, 帮助他们理解文章、诵读文章, 都是非常重要的。文言文教学中的虚词是一个难点, 离开具体的语境, 是根本没有办法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文言文, 必须温故而知新, 教师必须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才能真正解决文言文学习的难题。

篇三十四: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主要是通过文言文的形式记载流传下来, 因此, 学好文言文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初中阶段的语文文言文教学是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的最佳时期, 因此,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应突破教学难点, 提高教学质量, 确保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难点;对策

由于文言文与生活缺乏联系, 并且与现代汉语的差距较大, 进而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缺失。教师也普遍认为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无计可施。师生对文言文片面的认识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因此, 本文对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难点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以便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1.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难点

文言文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难度, 具体表现如下几方面:第一, 文言文与生活联系较少, 使学生缺乏文言文学习意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偏离文言文教学的宗旨。文言文教学的宗旨是通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使其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目前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按照应试教育的思路, 选取重点进行背诵, 将拿分作为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 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使文言文教学出现困难。第二,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教学中, 教师将文言文逐句进行讲解、分析, 出现教师在讲台上翻译文言文的情况, 而学生在讲台下奋笔疾书将教师翻译内容一字不落的记在本子上中, 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如同填鸭, 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一味地盲目记笔记, 很多内容都没有掌握, 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使学生在教学中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 造成学习困难、教学困难的局面。

2.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策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应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 分析教学难点, 并根据教学难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解决, 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2.1加强学生阅读与积累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阅读与积累。大量的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相关知识的印象。根据阅读内容相关情境可以将文言文的大概意思揣摩出来, 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此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对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探究, 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自主学习主观意识。大量的阅读使学生积累了更多的文言文知识, 学生对文言文中相同文字在不同语言情境下的含义能有更深的了解。例如, 文言文中“妻子”一词, 教师要求学生对此加以解释, 学生会说“男性的配偶”。其实不然, 古代人口中的“妻子”是指“妻子儿女”。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对阅读中的难点进行辅导讲解, 使学生加深了对文言文相关知识的理解, 同时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因此, 通多大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 还有效的提高了文言文教学效率。

2.2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将教学难点讲解透彻之后, 学生没有及时的巩固背诵, 导致所学知识很快被遗忘。因此,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 使其对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巩固, 以强化对知识的记忆掌握。例如, 教师应在本堂课开始之初, 抽出时间对学生文言文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查, 以督促学生科学的学习文言文, 使文言文的教学难度降低,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

2.3培养学生自主翻译习惯

由于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 大都是教师翻译文言文, 学生机械的记笔记, 这使文言文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因此,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翻译文言文的习惯, 教师在学生的翻译中给予适当的辅助。例如, 在《木兰辞》的教学中, 教师领读之后要求学生自行阅读文章两遍, 并对文章加以翻译, 在学生翻译过程中允许其寻求教师的帮助, 学生经过努力理解文章内容并对文章加以翻译, 再配有教师的辅助,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入的了解, 并对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印象更加深刻。学生在自主翻译的同时对文言文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不仅是以提高成绩为目的, 还对中国传统语言的表达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 进而有利于文言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2.4培养学生知识梳理能力

由于文言文语言表达比较复杂,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同一个字的发音不尽相同, 同一个词所表达的意义不尽相同。例如“生于某年”“于今十年”, 两个句子中都有“于”, 而前者意为“在”后者意为“到”。因此, 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梳理能力, 将有规律的文言文知识不断的梳理、归纳、总结, 为今后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 进而通过科学高效的实施, 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 确保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有效性, 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 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且教学中具有很多的难点, 导致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较低, 无法高效率的开展文言文学习, 影响到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质量。因此, 教师应认识到问题所在, 并且积极的分析原因, 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降低文言文教学难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包安芳,苏立军.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元学习技能的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xx(02)

【2】贾建堂.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实施策略【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xx(S1)

【3】朱广龙.如何走出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之困——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四重四轻”【J】.教育实践与研究(B), 20xx(10)

【4】陆吕翔.文言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xx(08).

篇三十五: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

新课程实施一学期以来, 犹如和煦的春风给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 正如一位老师所言, 这届的初一比上届的初一要活跃很多。然而新学期伊始, 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怎样上了, 有的教师说这一学期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 笔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的表现。如何培养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 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 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产生的原因1、硬件设施落后, 教学资源缺乏。农村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 信息闭塞的现象, 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 不仅是学生的., 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 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 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2、缺乏现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作指导。新课程如何上, 怎样上才算一堂好的语文课, 这些问题一直困惑着语文教师, 影响了教师后续动力的培养和加强。笔者所在的学校, 大多数语文教师采用了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 但多数教师觉得教学中放与收的尺度把握不好。如有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上, 几乎整堂课的时间, 都放在了朗读这个环节上, 对知识目标的探究几乎无暇顾及, 这算不算一堂好课?在评课时, 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堂课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而另一种却认为这堂课没有深入对文本的探究, 并不是一堂好课。

3、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由于新课程实施时间短、农村学校信息闭塞, 使得许多语文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 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 所得十分有限, 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4、农村中学的生情非常复杂。学困生量多且转化难度大。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 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另外, 优生由于得不到更优质的营养大餐, 已不满足甚至开始厌倦语文教师简单的鼓励和表扬, 导致部分教师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

篇三十六:浅析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基础语文知识, 理解并熟练运用传承千年、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精髓。语文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 也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扎实的语文功底必然能让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同时, 通过对语文的学习, 还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 陶冶情操, 通过对语文的学习, 了解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知识底蕴,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 作为一名现代语文教师, 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研究能力, 立足于教学改革要求, 在教学中适应并优化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 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现代教学理念;教育改革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课改下的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当属“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导地位”,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以前单纯的接受, 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是一味的授予, 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和教师的角S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对于教学无疑是一个挑战。

在改革大潮的推动和时代进步的要求下, 中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语文教学不是孤立的`, 而是和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本科教学重点的同时, 还必须深化教学知识, 对学生进行思维启迪, 激发学生的潜能,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完美衔接。

二、对现代语文教学的思考

“语文”简单来说就是“语言”和“文字”的结合,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所以我们必须将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必须关注生活, 不仅能够理解别人的表达意思, 更要求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目的。既能意会, 更能言传, 是学习要求达到的基本高度, 这就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围绕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以及教学大纲要求, 本人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做了以下思考:

1.传统教学观念中重学生的接受向现代教学中重学生感悟的转变衔接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学生是处于被动的被接受者, 只是死记硬背课本和教师教授的知识,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对知识, 甚至于人生缺乏思考, 这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对学习、生活的感悟, 通过思考和感悟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这是一种知识与灵魂碰撞出来的火花, 这也是教师无法直接给予的东西。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发表自己意见看法的机会, 让学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教学中再加以引导, 让他们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 发散思维。

2.与传统观念相比, 加大了实际技能训练、运用的比重

俗话说:“读万卷书, 不如行万里路。”学以致用, 学习的知识就是为了使用知识, 语文可以说是最贴近于我们生活的一门学科, 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 极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 能在人际交往中让别人感受到不一样的内在修养。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角S相互对话的环节, 以此来提高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3.在传统教学观念中重结果轻过程, 而现代化的教学不仅要求重结果, 还必须重视过程

在教学中, 除了教学培养重点有所改变,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老师不再是只扮演着严师的角S, 也可以是一同学习的朋友, 关爱学生的长辈。这也是新课标中“将学生放在教学主导地位”的体现, 新世纪的教学观念要求培养的是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 所以教学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考高分, “高分低能”型的人是无法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素质教育”的思想, 考试成绩只是一个片面的量, 它并不能对一个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 教育体系越趋完善, 不论是高校还是将来进入社会, 选拔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看成绩, 其中越来越多的看重的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方法探究

教师作为一种已经流传千年的职业, 我们可以对其不断探索创新,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不能离开其根本, “无本之木”那只是空谈, 在进行改革的同时, 我们还必须遵循它固有的一般原则:

1.全息性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必须覆盖言语极其活动的全部关系和所有映射、所敞开的整个世界, 基于言语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在实际教学中, 要全面认识到语文素质的整体性, 坚持从部分逐步走向整体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做到人的精神文化和对生活的认识感悟有机的统一结合。

2.实践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实践的主题, 为学生提供、创造实践机会(例如, 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 此外, 在教学中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学生学习生活语文化也尤其重要。

3.创造性原则

语文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思想, 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而不是培养只会获取确定性知识的学者。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学会从书本中走出来, 去到生活中进行思考, 感悟语文的人文性。

四、教学实践中的感悟

教师的职业目标是“教书”“育人”,二者是不可分离的、高度统一的结合体, 离开了“育人”,教书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没有老师对知识的教授, 那就不存在“育人”.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教”的成果可以很快地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体现出来, 而“育”一个人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需要时间去考证。“教”出来的是树, 只有用心“育”出来的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应时刻谨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不能急功近利, 只教书而不育人!

篇三十七: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作者/刘行秀

摘 要:近十几年来, 一直从事农村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因此得以发现农村语文教育存在几个较突出的问题:很多学生都没有阅读习惯或者不知道阅读什么内容, 更多的学生是不知道怎么阅读。身为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 该为孩子做点什么呢?

关键词:语文;阅读;习惯

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告诉孩子们阅读很重要。因为阅读是积累与写作的基石, 要想写出好文章, 那就必须得多读好文章。其次要告诉孩子们该阅读什么内容。比如, 可以告诉孩子们多读名家名篇或是同龄人的优秀作文或是身边同学的佳作等等。最后还要告诉孩子们一些好的阅读方法。比如, 边阅读边把文中的妙词、佳句勾画出来, 还要用心去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写作的形式, 最好再把这些妙词佳句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积累本上。对于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落最好是有计划地背诵下来, 做到脱口而出。

另外, 我们还可以每周安排一节课来读课外书或者读同龄人的优秀作文, 或者是在语文科代表的组织下齐读一篇好文章, 并能从文章的选材、内容的筛选、结构的安排、作文的'形式等各个方面分析其写作的技巧, 这样来互相提高阅读能力。或者是自己读一两篇喜欢的文章, 并用心揣摩作者的构思、立意、组材、用词之妙, 再通过与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 这样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总之, 要做到把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让书香校园活动也真正火起来。

再有就是要教给学生拓展阅读的几种方式:

1.课堂做比较阅读

2.开发的阅读资料作为支架, 帮助学生解读课文

3.读写结合的教学, 学生的拓展阅读为其作文做准备

4.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

5.节假日的经典作品阅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要让学生明白散文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文中”强调的是词语在上下文中的语境意义, 而不是它在词典中的规范意思。在散文中, 一般是指语境临时赋予词语的附加义, 即隐喻义、拟人义、或象征义。

2.要认真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是指内部的组织和层次条理, 它包括线索与顺序、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等。“文章的思路”是指作者在写作时思维展开的线索, 在文章中体现为每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学关系。

总之, 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 并且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是农村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作为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 的确应该高度重视学生阅读习惯、方法和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例文(热门39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总结

学年教学工作总结初中语文

  以上就是“初中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7篇)”的论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