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职称论文范文

2023-05-26| 编辑: 佚名| 查看: 101 |原作者: 叶红雨|来自: 衙媒网

关于高级职称论文范文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高级职称论文范文”的详细内容:高级职称论文篇1在目前的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审中,参评者除其它条件外,都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科研成果要求,所以评职称成为 ...

  关于高级职称论文范文这个问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高级职称论文范文”的详细内容:

高级职称论文篇1

  在目前的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审中, 参评者除其它条件外, 都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科研成果要求, 所以评职称成为许多馆员学术研究的主要动力。但多数馆员在完成副研究馆员职称晋级后, 学术科研热情日渐消退, 这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 许多知名度小的地方高校, 作为教辅系列的图书馆基本不设正高职称或与教师系列综合评比, 即使达到评审条件也被拒之门外。由此导致部分高级职称馆员心态失衡和学术动力不足, 主要表现有:一是怠。职业倦怠, 这是图书馆普遍存在的现象。图书馆的工作普遍单调、乏味, 近乎程序化, 一些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在简单的事务性操作中耗费时日, 导致学业专长几近荒废, 使他们感到工作枯燥, 前途无望, 产生了对工作的厌倦心理, 更无心关注学术科研了。二是苦。搞科研是很枯燥的, 好不容易得了个新点子, 得去检索“有还是没有”。如有的话, 研究到了什么程度, 然后才能决定自己“可以有或不可以有”。如果没有足够的恒心, 只这一步就能击退好多人, “别人都研究过了, 自己白费力干嘛”。即使迈开了这一步, 也仅仅是开始, 在新颖性、创意性和实用性上还得下大功夫, 在构思、遣词造句上亦如此, 否则就有学术不端之嫌。编写论著和做课题更是费心劳神。学术研究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与分析思辨能力, 即使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高级职称馆员,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也并非易事, 搞科研太苦使不少人为之却步。三是累。图书馆高级职称馆员在日常工作中通常是“坐班”制, 没有自己的机动时间。每天除了程序化的工作外还有许多事情处理。忙碌一天已是身心疲惫, 很难再静下心来。加之人处中年多事之秋, 用零零散散的业余时间来搞研究更是累上加累。所以学术上对自己放宽要求也是人之常情。四是难。近年来, 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发展迅速, 信息化改变了学术交流体系和交流模式。学术研究对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的要求日渐增高;对信息意识、信息辨别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的要求也逐日增长;对学科的综合知识、边缘知识、交叉关联学科知识的要求更是日渐精深。部分高级职称馆员由于基础条件的限制, 外语知识和信息技能滞后, 难以完成许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外加年龄偏大, 感觉从头学习时间、精力方面都难以保证, 于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于现状。

  2图书馆及相关组织的应对措施

  2.1加强聘后管理, 完善学术研究考评体系

  伴随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 许多高校图书馆已实施全员聘任制。聘任制改革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突出岗位, 淡化身份”, 岗位和职称不直接挂钩。聘后管理是落实聘任制的重要环节, 其重点在于业绩考核。对高级职称馆员而言,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科研成果是考核的重要方面。为此, 图书馆组织及相应的学术委员会应制定和完善《学术科研成果考核办法》, 鼓励高级职称馆员主动申报项目, 促进图书馆业务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增强其荣誉感和成就感, 并以此带动全体馆员提升学术水平。实践证明, 此举有利于解决已聘高级岗位上的馆员不思进取、不出新成果的问题。

  2.2实行“嵌入式”学科馆员制度, 拓展学术空间

  学科馆员是指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 并精通图书情报知识, 拥有丰富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经验, 能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有助于专业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 促进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和馆员自我价值的实现[1]。实行“嵌入式”学科馆员制, 即是让学科馆员走出工作台, 走出图书馆, 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院系的教学团队中去, 加强与专业院系的强强联合, 参与院系的学术科研活动。如此, 既有利于解决图书馆工作单一、重复和挑战性小的问题, 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高级馆员的学术热情[2], 进一步拓展其学术空间。

  2.3加强人性化管理, 吸引和留住人才

  凭心而论, 每个高级职称馆员原本都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否则, 也不会从众多馆员中脱颖而出。图书馆在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的同时, 也应多一些人性化管理。特别是多与处在“职业高原”期的年富力强的高级职称馆员沟通, 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使他们甩掉包袱、恢复活力[3]。同时, 充分利用聘任制的有利时机, 加大学术科研成果奖励力度, 吸引校内外高素质人才到图书馆工作, 为现代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2.4整合科研力量, 加强梯队建设

  为调动职工全员开展学术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促进图书馆业务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图书馆应选拔学科带头人, 吸收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馆员参加, 组建教学和科研团队, 搞好团队的梯队建设。改变过去学术科研活动各自为政、孤军奋战, 高质量成果少的现象。团队成员互帮互学, 优势互补, 共同提高, 形成图书馆组织、高级职称馆员、中青年馆员共赢的和谐氛围;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全员的学术水平、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推动业务创新, 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高级职称馆员自身学术研究心态调适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事情就可能变得简单起来, 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寻找工作中的乐趣, 工作就会其乐无穷;世界上许多事情我们无法改变,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改变, 那就是我们的心态。

  3.1换一种心态看研究, 淡化功利和实用主义

  不仅看到研究过程中的苦、难、累, 更要看到其中的乐趣。乐在灵感萌生中, 乐在文章精雕细琢中, 喜在成果见诸报刊后。这样来看研究, 何乐而不为?研究活动应该是超脱现实功利的追求。搞科研不能仅仅为了职称、名利, 科学是无价的, 学术是神圣的。撰写论文或专著不应该是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 有时还需要赔钱, 必须让研究过程与经济收益在心理上拉开距离, 才能在研究活动中保持一颗平常心[4]。

  3.2换一种注意力审视研究客体, 感受研究之“美”

  研究工作若停留于图书馆活动的客体表面现象, 就只能是非审美的注意。审美的注意要以一定的心理距离来探求图书馆活动客体的本质、深层次上的内涵。为此, 研究者要提高自身的理论思维能力, 从新的角度审视图书馆活动, 摆脱一般的“正常视象”, 用逆向思维去思考, 用“反常视象”去发现问题, 用新颖的构思去解决问题。注意在学科前沿领域选题, 在争论的焦点、难点范畴选题, 在知识的边缘区、交叉或空白点选题, 在研究过程中, 围绕主题、紧扣论点, 从多个层面、各个角度去论证, 用大量的资料、数据、事实来巩固自己的论点。这样的过程在“正常视象”中是劳累, 若以“反常视象”的心态对待, 这个过程就是“美”的创造过程[5]。研究者学会感受这种研究之“美”, 就能跳出, 不断追求, 不断努力, 领略更大的学术美境。

  3.3正确处理研究和日常工作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高级馆员, 并非专职研究人员, 既要从事日常的管理服务工作, 又要兼顾学术研究活动, 必须做到科研与工作两不误, 相互促进, 才能两全其美。(1)以工作为基础, 科研为主导。在工作中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 拓宽工作范围, 增加工作挑战性, 促使自己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确立研究课题多考虑实践应用, 注重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2)摆正心态, 准确定位, 在工作和科研中不断反思升华, 为全面提升自我、谋求后续发展做好准备。(3)高级馆员要增强危机意识, 走出个人心理舒适区。随着聘任制度的不断完善, 岗位竞争将日趋激烈。“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只有及时发现并走出这种舒适区, 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工作和科研的主动性和前进动力。

  3.4心态决定行动, 高度决定深度

  拥有积极、健康的学术心态仅是重要的第一步, 接下来是将这种心态付诸行动。只有通过行动才能把目标、希望和信念转化为现实[6]。图书馆活动看似简单, 其实不然。只有站在相应的高度, 才能探求其内部本质和深层次上的内涵。这就要求研究者端正学风, 与时俱进, 正确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理论传承与理论创新、借鉴西方理论与中国特S理论的辩证关系;注重实际调查研究, 运用先进的科研手段和方法, 重数量更重质量, 增强应用性、原创性研究;从自身做起, 多耕勤思, 以高质量的精品力作为奋斗目标, 努力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效果。唯如此, 方无愧于“高级”和“研究”之称号。

高级职称论文篇2

  1.1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均来自问卷调查。根据地理位置和卫生事业发展水平, 选择江苏、江西、广州、甘肃四省, 采用分层抽样法, 选取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以《护理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为基础的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可行性。共发出问卷185份, 回收有效问卷166份。本次调查还对受访人员的权威程度进行了调查。权威程度(Ca)由受访者对问题进行判断的依据(判断系数Ci)和对问题的熟悉程度(熟悉程度系数Cs)两个因素决定, Ca=(Ci+Cs)/2。Ca≥0.70表示具有较好的权威性。根据本调查受访人员的自评, 本次调查的166人的Ca平均值为0.87, 权威程度较高。

  1.2分析方法

  回收问卷使用EpiData3.1录入, 使用SAS9.1.3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临床护理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指标体系

  以《护理学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标准条件(试行)》为依据, 将临床护理人员高级职称评价标准归纳为基本情况、护理工作、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5个维度, 并进一步梳理出一级指标11个和二级指标20个(表1)。调查要求受访者对每项指标在护理高级职称评价中的重要性进行评分, 评分采用5分制, 5分表示非常重要, 3分表示一般重要, 1分表示非常不重要。

  2.2评价指标体系重要性、可行性的调查结果

  2.2.1各评价维度的重要性

  根据受访者对5个评价维度各项指标赋分情况, 得出5个评价维度重要性的评分, 护理教学维度的得分最高(4.23分), 其次为基本情况维度(4.16分)、护理工作维度(4.03分), 护理科研(3.75分)和社会工作(3.31分)两个维度得分较低。

  2.2.2一级评价指标的重要性

  从受访者对11个一级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评分来看, 得分较高的3个指标是护理安全(4.66分)、上一职称工作年限(4.43分)、工作总结创新(4.33分), 得分较低的指标是科研课题(3.78分)、论文论著(3.72分)、社会工作(3.31分)。其余指标评分分别为临床教学情况4.23分, 学历4.18分, 工作质量4.17分, 年度考核结果3.87分, 工作数量3.79分。

  2.2.3各维度对正、副高级职称评价的重要性

  对于在正、副高级职称评价中5个评价维度的重要性, 受访者评分的意见趋一致, 均认为基本情况、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较为重要, 而社会工作和护理科研重要性相对较低(表2)。基本情况、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3个评价维度对于正高级评价的重要性显著高于副高级(P<0.05), 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两个维度对于正、副高级职称评价的重要性没有显著差异。

  2.3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可行性的调查结果

  将医疗机构类型按照城市大医院、县医院、社区及乡镇卫生院划分为3个层级。结果显示, 受访者对5个评估维度在各层级机构的可行性的评估结果总体方向一致(表3)。普遍认为基本情况维度的可行性最高, 达82.0%;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维度的可行性较低, 分别为64.5%和55.5%。受访者对于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临床护理人员评价中, 基本情况可行性的认可率均较高, 且无差异。但对社区及乡镇卫生院临床护理人员评价中, 护理工作、护理教学、护理科研和社会工作4个评价维度的可行性认可率, 均明显低于城市大医院和县医院(P<0.001)。

  3讨论

  3.1临床护理正高级与副高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需体现差异化

  调查结果显示, 受访者对所有指标在副高级和正高级护理职称评价中重要性的赋分均高于3分, 说明所列指标在副高级和正高级评价中均应予以考虑。调查结果同时提示, 所列指标对于不同级别护理职称评价中的权重需差异化设置, 特别是临床护理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工作时间和经验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 且贡献率高达20%以上, 应赋予基本情况、护理工作和护理教学各项指标更多权重[1]。正高级的评价中, 对科研、社会活动的赋权可重于副高级。

  3.2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中临床护理人员评价标准应予区别

  目前的评价标准与各层级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特点有一定的差距, 难以准确、全面地反映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的工作特点, 影响临床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对护理队伍的培养和稳定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不同层级的分析结果提示, 对以城市大医院为代表的三级医院, 所有指标均应加以评估;对以县医院为代表的二级医院, 评价指标与三级医院相差不大, 可适当降低对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维度的指标权重;对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代表的一级医院, 应在二级医院的评价标准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对疑难重症护理、特级一级护理、护理管理等护理工作、科研工作、教学工作、社会工作维度指标的评价权重, 而对体现其工作特点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次数”指标, 应加大评价的权重。

  3.3临床护理评价不宜过于倚重科研和论文

  调查显示, 受访者对护理科研的重要性评分仅高于社会工作维度, 反映了一线工作者对评价更应侧重基本情况和工作能力的要求。《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完善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 对从事临床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淡化论文要求, 注重实践能力”, 而在实际评价工作中, 普遍存在对临床护理人员综合评价过分倚重论文的倾向。论文数量往往是申报职称的“门槛”, 形成了护理人员较普遍的“重论文、轻实践”的状况, 而且, 与医师相比较, 护理人员学历普遍偏低, 参与科研的意识薄弱且经费获取困难, 特别在基层医疗机构矛盾更为突出, “论文搭车”现象成风, 使得护理人员不能一心一意地钻研业务实践能力, 影响了医疗服务水平[2]。

  3.4完善临床护理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职称评价标准研究

  一直以来, 我国护理人员职称评价标准存在量化细化不够、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造成护理人员晋升困难或为了晋升在业务、科研、教学等方面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产生偏颇, 进而导致护理人员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素质的高级护理人员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截至2011年底, 我国共有注册护士224.4万人, 其中, 仅1.8%具有高级职称, 正高级职称更是凤毛麟角, 仅有0.1%, 与医师正、副高级各占3.6%、12.0%, 药师正、副高级各占0.5%、2.8%相比都有较大差别[3]。且具备高级职称的护理人员多被充实到了管理岗位, 加剧了临床一线高级护理人员短缺现象, 制约了临床护理服务水平的提升。为落实好医疗护理为百姓健康服务的宗旨, 必须加快完善临床护理评价指标体系, 加强护理人员岗位设置、绩效考核、评价晋升等等方面理论方法研究, 充分调动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级职称论文篇3

  1.1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万州区1所三级医院、8所二级医院的136名高级职称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均为女性。年龄≤45岁41人, 46~50岁79人, >50岁16人;学历:大专5人, 本科131人;婚姻:已婚/同居132人, 离异/分居4人;职称:副主任护师122人, 主任护师14人;职称年限:1~5年37人, 6~10年71人, ≥11年28人;职务:护士21人, 护士长106人, 护理部主任9人;工作年限:≤25年17人, 26~30年96人, >30年23人;医院级别:三级医院85人, 二级医院51人。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①高级职称护理人员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职称、职务、职称年限、学历、工作年限、医院级别等。②职业生涯高原问卷:该问卷由谢宝国等[2]编制, 问卷有层级高原、内容高原、中心化高原3个维度16个条目, 其中12个正性条目, 4个负性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 正性条目“完全同意”、“比较同意”、“一般”、“比较不同意”、“完全不同意”分别赋值1~5分, 负性条目反向计分。中等临界值为3分, 得分越高, 说明职业高原越严重。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为0.887。

  1.2.2调查方法

  利用召开护理学术会议以及各医院护士集体学习或开会的机会进行调查, 问卷采取匿名方式, 调查前告诉研究对象调查结果仅用于科学研究。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157份, 有效问卷136份, 有效回收率为86.62%。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 双录入方法进行数据输入和纠错, 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方差分析、t检验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职业高原得分情况

  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职业高原得分为(3.21±0.26)分, 其中层级高原得分为(3.72±0.73)分, 内容高原得分为(2.94±0.33)分, 中心化高原得分为(3.16±0.74)分。

  2.2不同人口学特征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职业高原得分比较

  不同性别、学历和婚姻、医院等级的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职业高原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其他项目得分比较。

  2.3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职业高原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职业高原得分为应变量, 以高级职称护理人员人口学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α入=0.05, α出=0.10, 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年龄和职务。

  3讨论

  3.1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职业高原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 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职业高原处于中等水平, 层级高原得分最高, 高于中等临界值3分, 表明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目前进一步晋升的可能性很小, 这可能与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有关, 此种管理模式使向上的职位越少[4-5], 护士的管理岗位是有限的, 能成为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的毕竟是少数。就目前情况而言, 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由副高晋升为正高职称, 名额往往有限, 对晋升所要达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使其向上的职业发展受到更多限制。内容高原得分最低为(2.94±0.33)分, 表明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在护理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方面保持良好态势, 没有停滞。原因可能与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护理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以及工作职能的不断扩展有关。特别是随着我国护理事业的迅猛发展, 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年、优质护理服务、等级医院评审等活动的开展, 专科护理、康复护理、社区护理等护理工作内涵的延伸, 要求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必须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 才能胜任其工作, 从而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起到领头羊作用。

  3.2人口学因素对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职业高原的影响

  3.2.1年龄

  本研究结果显示, 随着年龄的增加, 职业高原现象越严重。年龄是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职业高原的主要预测因素。相比于年轻的高级职称护理人员, 年龄较大的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工作热情在慢慢减退, 学习积极性和动力不够, 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较差,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6];比较容易安于现状, 缺乏进一步晋升的动机, 其职业高原现象更严重。

  3.2.2职务

  本研究显示, 护理管理者较护士的职业高原现象更严重, 职务是高级职称护理人员职业高原的主要预测因素(P<0.01)。长期以来, 医院主流文化认同晋升为最重要的, 甚至是唯一的成功标志[7]。护士成功的唯一标志就是是否走上管理岗位, 成为护士长或护理部主任, 这使很多护理人员期望在职位上得以晋升, 使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所以无职务的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有向上的动力和职位晋升的空间, 愿意积极进取, 自我激励, 追求更高的目标, 不断完善自己。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已达到职位晋升的高峰, 升迁的可能性很小, 看不到未来职业发展的希望, 时间过长, 就会丧失主动进取的精神;现行的以医疗为主导的卫生体制使护士长的自主权受到一定的限制[5], 无法展示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因而会产生强烈的职业挫败感和工作无成就感。

  3.3建议

  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是各专科领域内的临床护理能手, 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专家型护理技术人才。他们能从多角度护理患者, 全方位关心患者, 在提高护理质量的过程中扮演督导者的作用, 在护理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S, 对提高护理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为降低职业高原的消极影响, 需要个人、管理者、组织共同努力。当高级职称护理人员意识到职业高原到来时, 首先要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这一事实, 认识到它是职业生涯过程中的某个阶段, 而非事业的终止。要善于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而不是工作的内容, 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全面提升自我,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走出职业发展的停滞阶段。管理者在制度上鼓励高级职称护理人员不断自我发展, 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做变革创新者和学科带头人[5];拓宽护理工作内涵, 丰富护理工作内容, 让其承担多种角S, 比如担任糖尿病教育护士、造口护士、重症监护护士、营养护士、带教老师、健康教育护士、变革创新者、学科带头人、高等医学院校及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护理学术专委会委员等多种角S, 使高级职称护理人员在单一的技术职称和行政职务以外发挥自己的长处, 体现自身价值, 从而在新的角S中找到挑战性, 找到被尊重和被需要的感觉, 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积极倡导尊重、爱护护理专家的社会风尚, 加大对护理专家的宣传力度, 比如对“优质护理标兵”、“星级护士”、“优秀护士”、“专科护士”、“专家护士”等的宣传报道, 提高高级职称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 进一步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和专业价值感, 打造新型的护理专家形象, 树立良好的护理品牌, 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高级职称论文篇4

  一、申报范围、对象

  (一)本市各电台、电视台中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及科教影视片中解说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外省市在沪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须符合国家和本市相关申报条件, 且在上海取得《上海市居住证》满一年以上)。

  (二)事业单位申报人员应由本单位根据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情况, 按岗位缺额进行推荐申报。

  (三)下列人员不属于申报范围:

  1、本年度已到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办理高级专家延长退休年限的除外, 需提供延长退休手续审批表);

  2、未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的;

  3、任期内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令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

  4、由于本人工作失误给国家或单位造成不良影响或重大损失的。

  二、任职条件

  (一)播音指导

  1、政治条件。

  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坚持党和国家的宣传方针, 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密切联系群众, 有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公德。

  2、专业能力。

  (1)能高质量地完成播音或主持任务, 组织和指导播音员完成各种播音任务, 检查、审评播音质量, 解决业务中的重大疑难问题;

  (2)很好地完成单位规定的工作任务, 工作成绩优异, 贡献突出, 经考察表明能履行播音指导职责;

  (3)担任主任播音员职务期间, 通晓播音业务, 有较高的采、编、播制作节目的能力;

  (4)实践中有创新, 形成独特的播音、主持风格, 并在社会和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

  3、学历、资历。

  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受聘主任播音员职务5年以上。

  4、语言要求。

  (1)必须通过全国职称外语A级考试或上海市职称古汉语(高级班)考试;

  (2)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

  5、学术论著。

  受聘主任播音员职务期间, 对本专业理论有较高水平的研究, 并在省、部级及以上单位主办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5篇以上专业论文, 或在全国性专业学术研讨会上交流5篇以上专业论文并获奖, 或出版专业论著1本。

  (二)主任播音员

  1、政治条件。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坚持党和国家的宣传方针, 具有良好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密切联系群众, 有较好的公众形象。

  2、专业能力。

  (1)组织和指导播音员完成播音任务, 甄别播音质量, 解决播音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2)能够很好地完成播音或主持任务;

  (3)能够担任播音教学和培养播音员的工作;

  (4)能够较好地掌握采、编、播制作节目的能力, 在业务上有显著的专长和特S, 并在社会和同行中享有一定声誉。

  3、学历、资历。

  (1)获得博士学位, 受聘一级播音员职务2年以上;

  (2)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受聘一级播音员职务5年以上。

  4、语言要求。

  (1)必须通过全国职称外语B级考试或上海市职称古汉语(高级班)考试;

  (2)必须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

  5、学术论著。

  受聘一级播音员职务期间, 对本专业理论有一定研究, 并在省、部级以上单位主办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3篇以上专业论文, 或在全国性专业学术研讨会上交流3篇以上专业论文并获奖, 或出版专业论著1本。

  三、破格条件

  对不符合规定学历、资历的申报对象, 一般不接受申报。对少数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可破格申报, 但必须符合上述政治、专业能力、语言、学述论著等条件。同时, 在任现专业职务期间, 必须是部级重大奖项获得者, 并经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推荐, 有关职改部门审核同意后, 方可进入审定程序。

  四、申报材料要求

  (一)对申报对象的要求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申报表》(, 用16K纸打印, 需盖单位推荐公章);

  2、《业务报告(自传)》(3000字左右), 重点说明本人任现职以来的工作业绩和学术水平。

  3、报送论文。将已经的书刊封面、目录与论文装订一份, 并由本专业2名专家就其理论水平、学术及实用价值提出书面评价意见, 填写统一格式的《职称论文、著作鉴定表》;

  4、学历、职称资格证书、聘书、外语、古汉语、获奖等证件复印件, 按顺序装订(要求装订整齐、大小纸张一致, 推荐单位需逐页审核盖章);

  5、总计时间为10—15分钟的节目录像(光盘)1张。如系主持人节目, 主持人语言应不少于节目时间的40%;

  6、申报者当年只能申报一个评委会的一个专业。材料必须真实有效, 并填写承诺书(承诺书格式见样张)。

  (二)对申报对象所在单位的要求

  1、对申报对象所提供的材料内容(工作业绩)进行核实, 明确核实意见, 加盖单位或人事部门公章, 并由负责人签名;

  2、将申报对象聘任期满或晋升前考核结果和等次填入《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绩档案》最后一页“考绩情况”内, 并加盖单位公章;

  3、《业务报告(自传)》须经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审核, 注明是否属实, 并表明是否有岗位名额, 加盖单位公章。

  五、报送材料内容

  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申报表》16K纸打印件3份;

  2、《推荐评审高级专业职务资格人员情况简表》12份;

  3、论文:播音指导5篇, 主任播音员3篇;

  4、《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绩档案》16K纸打印1份;

  5、《职称论文、著作鉴定表》1份;

  6、《业务报告(自传)》1份;

  7、提交任现职以来能够反映本人真实水平、总计时间为10—15分钟的节目(光盘)1张。如系主持人节目, 主持人语言应不少于节目时间的40%;

  8、2012年申报高级职称人员情况一览表;

  9、学历、职称资格证书、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播音员主持人证》第2-3页、职称外语或古汉语、获奖等证书复印件各1份;

  10、承诺书1份;

  11、近期二寸证件照1张(办职称资格证书用)。

  六、受理材料时间、地点、费用

  1、材料报送日期:2012年6月18日—22日;

  2、受理地址:静安区巨鹿路709号市文广影视局行政事务受理大厅;联系人:成老师;

  3、申报对象每人付审定费800元(播音指导按总局标准另行收费)。

  七、其他

  1、在个人申报中, 对伪造学历、资历、职称外语或古汉语、获奖、论文等情况者, 将视情节轻重, 不予审定或取消职称资格;

高级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 图书馆职称评审 问题 改进措施

  1.引言

  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从1981年国务院颁发《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开始, 已走过三十年。随着评审工作的进行, 图书馆人也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对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学者开展图书馆职称评审工作研究的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梳理与归纳, 以期对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定和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

  2.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学者对图书馆职称评审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两个方面, 另外, 在研究中就职称评审的作用也有论及。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并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2.1职称评审作用的研究

  职称评审对图书馆事业所起的作用, 学者们主要从正面给予了充分肯定。苗丽安、王君认为, 图书馆职称评审改善了队伍结构;提高了队伍素质;调动了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增强了相互了解与交流[1]。王霞认为, 评审提高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 稳定了图书馆的专业队伍, 提升了图书馆的专业形象, 对推动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鲍碧娥等认为, 评审既稳定了图书馆的专业队伍, 又提高了图书馆干部队伍的素质, 还极大地调动了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了工作效率[3]。

  职称评审对图书馆的负面影响, 研究者认为是由评审条件和评聘结合等因素带来的。在条件中过于注重论文, 就会引导多数工作人员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编写“职称论文”上, 而疏于正常的服务工作, 这样必将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下降, 从而降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4]。实行评聘结合的办法, 将会导致一些人评职后工作得过且过, 失去进取心, 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难以再有提高[5]。当然, 相对于职称评审的积极作用而言, 其负面影响只是次要方面, 是可以通过不断完善予以消除的。

  2.2职称评审存在问题的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事业单位人事聘任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 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不断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和弊端或多或少都会影响职称评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也会使评定工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 研究者就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2.2.1指标分配问题。评定职称要有指标, 这是业界心知肚明的事。如果欲评职者所在单位没有指标, 那些工作人员就是科研水平再高、业务能力再强、工作干得再好, 恐怕也只能耐心等待。针对评职过程中的指标分配(也称额度指数), 庄玉香认为这种做法致使一些业务骨干和优秀中青年同志望职称兴叹, 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6]。黎中志认为过多的强调指标, 不仅违背职称评审的初衷, 而且容易在职称评审中形成一种“关系风”[7]。

  2.2.2注重科研问题评过职的人都知道, 职称申报材料中科研成果的统计要是一个重要的比拼条件, 成果多就意味着胜算的把握大。针对评职过程中过于注重科研成果数量的问题, 黄珍娟、王含晖指出:图书馆员的学识水平应该体现在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 将自身的学术研究和具体的业务工作紧密结合, 应该在具体的业务工作实践中体现出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人生价值, 而不应该埋头于研究工作中[8]。崔林认为, 这样做有悖于《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下称《规程》)。虽然说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性机构, 但它更重要的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服务性机构, 服务是第一位的[9]。要求馆员从事一定的学术研究是必要的, 对于这一点, 《规程》第一条这样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请注意这句话的语法结构, “学术性机构”前边有定语“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 很显然服务是前提是基础。黎中志也指出:图书馆虽然是一个学术机构, 但它更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服务性机构, 在某种意义上说其服务性是第一位的, 对于多数工作岗位, 大多数的同志, 踏实工作更为重要[10]。鲍碧娥等研究者认为, 科研成果几乎成了能否晋升相应职称的决定因素, 导致重科研、轻工作及“学术腐败”现象的蔓延[11]。职称评定偏重对论著数量的要求, 致使一部分图书馆员上班只顾埋头写文章, 对工作敷衍了事, 往往是只注重论文数量, 并不考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其论著既缺乏深度, 又与图书馆发展相脱节, 没有什么实际意义[12]。

  2.2.3评聘终身问题。图书馆职称评聘终身应该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这是大锅饭的显著特征。对此, 不少学者在研究中都给予了抨击。王霞指出, 这是当今职称评审体系中最不公平、最不科学的一个方面[13]。崔林认为职称评定的目的是对一个人社会价值和工作业绩肯定的同时, 激励其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积极干好本职工作。而职称评审终身制, 将促使一些评到理想职称后的人, 工作得过且过, 失去进取心, 失去积极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14]。

  另外, 苗丽安、王君就评职过程中出现的人情关系[15], 王霞就申报标准的地域差异[16], 孙玉枝就参评人员缺少专业学历[17]等问题也都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3职称评审改进措施的研究

  如何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职称评审, 充分体现职称评审的积极作用, 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研究者认为, 现行职称评审的条件、办法等应该不断改进, 从而达到图书馆人能尽心尽力、积极主动干好本职工作之目的。对于职称评审办法的改进, 学者们主要有以下观点。

  2.3.1推行职称评审社会化。长期一来, 我国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采取的是单位评审为主的办法, 并同工资、福利待遇密切挂钩。这种职称评审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专业化人才建设的需要, 职称评审社会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职称评审社会化, 就是在职称评审中采取个人自主申报、社会统一评价、单位择优聘任、政府宏观调控的职称评审方式。在列入统计的文献中, 学者王霞、庄玉香就是积极主张推进图书馆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代表。对职称评审社会化的优越性, 庄玉香谈到:职称评审社会化可以消除单位评审办法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 社会化评定的职称可以被社会承认, 可以将职称作为用人单位的一个重要参照[18]。资格评定社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制。实行这一制度后, 图书馆可根据工作需要, 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 聘用初级、中级或高级职称人员。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不能取得专业职务[19]。王霞在研究中发现, 目前我国图书资料专业已有一些地方开始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如河南省自2005年起, 就开始推行图书资料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制度[20]。鲍碧娥等主张把专业考核的结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之一, 专业考核采取考试的办法。他们对考试提出了设想:考试的内容可以选择几门图书馆专业课程, 也可以将图书馆专业课程综合形成一份考试科目;考试应有国家在同一时间统一组织实施, 并要规定统一的要求;考试结束后, 发给合格者专业合格证明书[21]。

  2.3.2废除职称评聘终身制。王霞针对现行职称终身制提出两点主张:一是实行评聘分开的“双轨制”, 即职务与资格并存, 避免职称与个人利益挂钩, 取得相应等级任职资格后, 还要面对岗位进行再一次竞争, 使受聘的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面临着取得资格而无职务的不断挑战;二是建立职称年度审核制度, 即国家在制定职称改革条例时, 同时制定出获取相应职称后应履行的基本职责, 发证机关可根据这些要求与该同志的表现(个人述职和单位意见)相比较, 给予审核或注册[22]。彭桃英谈道, 各图书馆要实施评聘分开, 职称与待遇适当脱钩, 职称不等于职务, 职务等于岗位。对履行岗位职责情况要建立严格的考核体系, 凡不具有承担相应岗位工作能力者, 则解聘或低聘[23]。怎样废除职称终身制, 李金庆谈了两点想法:一是可以从直观的定量考核抓起, 例如, 有的人评后多年再无新成果问世, 对此情况即可根据新规定予以降级;二是实行评聘分开, 可高职低聘, 也可低职高聘[24]。

  2.3.3采取定量结构打分法。为了能比较科学地实施职称评审, 苗丽安、王君提出定量结构打分法, 即从参评者的基础素质(学历、外语、工龄)、工作实绩(按年终考核格次分别计分)、研究能力(科研成果及论文情况按各自的层次累计得分)等方面全面衡量[25]。张玉礼、魏昱也持同样观点, 他们认为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定应制定量化管理指标, 由基本条件、工作表现、科研分、先进分、任职年限和学历分等五个方面组成。并指出,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是以实际业务工作为主, 因此工作表现应占总分值的50%以上[26]。针对学术研究中的“职称论文”, 张永军认为有必要对论文进行打分评定, 即对论文从选题、参考文献、创新点、学术水平、应用价值等12项根据评定标准进行打分评定[27]。

  2.3.4注重履行岗位职责。毋庸置疑, 推行图书馆职称评定的初衷是要促使广大从业者能不断学习,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从而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做好工作才是真正的目的。那么, 在职称评审中就应该将申报者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予以考评, 但实际并非如此。针对现行评审制度, 郭国庆等提出, 要把履行岗位职责作为职称评审的主要依据, 突出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标准。衡量专业水平和工作实绩应坚持“三个为主”:一是任现职期间做出的成绩为主, 二是以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为主, 三是以学术成果为主[28]。吴国华同样认为要把实际工作业绩作为评定职称的主要内容, 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多少和质量作为职称评定的标准[29]。

  2.3.5设置评委监督机构。不言而喻, 评委是职称评审工作的关键因素, 评审的结果是否公正合理, 直接取决于评委们的水平、态度和觉悟。为了促使评委做好评审工作, 李金庆建议要对评委的组成及运行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他指出, 评委组成后应公开接受群众评议、监督, 如有不符合评委资格的, 应予撤换。同时还建议, 为了杜绝职称申报者走后门, 二审和三审可以实行异地评审制度。在这方面福建省就先走了一步[30]。

  3.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十多年来我国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文献的梳理, 我认为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尤其是在对现行评审制度改进上, 研究中尚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3.1研究内容比较浅显

  多数研究者在文献中, 只是先就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我认为, 在提出存在的问题后, 没有对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逐一剖析, 这样就导致后边难以对症下药。研究者提出的改进措施(或称之为对策), 也缺乏对其必要性、可行性的阐述, 让人感觉到可操作性不强。就拿提出的要用考试的方式来认定专业技术职称来说, 就有其复杂性。谁来考, 怎样考, 考什么, 这种方式的合理性、公平性又将如何保证等问题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现行的职称申报前的英语、计算机考试, 实际运行情况是业界人人皆知的, 但部分不懂英语、不会计算机基本操作的人, 也能照样评上高级职称, 这是不争的事实。

  3.2研究范围比较狭窄

  图书馆职称评审研究的范围比较狭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不少文献标题基本相似;二是文献的结构、内容没有多少突破;三是文献涉及的内容缺少相关调研;四是参与的研究者人数不多、地域不广。

  3.3研究缺乏持续性

  发文的作者当中, 均为首次涉及图书馆职称评审的研究, 说明没有学者将图书馆职称评审作为本人的主要研究内容, 更没有作为本人的研究方向, 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也就难有深度。图书馆职称评审这一研究领域, 目前还没有出现在全国有影响的重量级学者, 那么其研究的结论就缺乏权威性, 这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自然就显得份量不够。

  参考文献:

  [1][15][25]苗丽安, 王君.图书馆系列职称评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1998, (3):57-58.

  [2][13][16][19][20][22]王霞.关于深化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体系改革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6, (6):127-129.

  [3][11][21]鲍碧娥, 贾翠玲, 李小红.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79-80.

  [4][5][9][14]崔林.专业技术职称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 (12):103-105.

  [6][18]庄玉香.图书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改革刍议[J].图书馆学刊, 2004, (3):30-31.

  [7][10]黎中志.对图书馆学专业职称改革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 2003, (6):106.

  [8]黄珍娟, 王含晖.图书馆职称评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9, (1):76-77.

  [12]柴新军.新世纪图书馆情报工作[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119.

  [17]孙玉枝.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审中若干问题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 1998, (3):63-64.

  [19]胡京波.我国图书馆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将遇到的主要问题[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5):12.

  [23]彭桃英.走出图书馆技术职称评审的误区[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4, (3):17-18.

  [24]李金庆.图书资料系列高级职称评审随想[J].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8, (5):45.

  [26]张玉礼, 魏昱.论高校图书馆职称评定的量化管理[J].情报科学, 2001, (10):1035.

  [27]张永军.图书情报学专业职称论文评审创新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 2005, (4):144-146.

  [28]郭国庆, 马柄后, 滕树国.高校图书馆职称岗位设置的设想与评审晋升的量化考核指标初探[J].情报杂志, 2001, (12):88-89.

高级职称论文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资料;论文;科研

  我国恢复专业职称后, 图书馆专业即设立了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馆员和助理馆员职称系列。近年来高校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定日益规范化, 图书馆员在业务职称方面步步提升成为一个较为稳定的职业发展道路。学术论文是个人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形式, 因此在职称评定过程中, 参评人员要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 以此作为晋升高级职称举足轻重的必备条件之一。也确实有成千上万的专业干部通过专业期刊, 使之成了专家和业务骨干。笔者就此谈一些感想和看法, 不当之处, 敬请斧正。

  一、高校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定中的论文要素

  由于职称晋升机制的建立, 高校图书资料人员职称评定条件中对中、高级职称, 特别是高级职称的评定都有“论文著作”的基本数量要求这一硬性指标。尽管不同地区情况有所差别, 从论文数量指标和具体要求上看, 也存在着有的过于严格, 有的则较为含混、宽松, 而造成了同一级别的职称, 水平上存在着参差不齐、相差甚远的状况, 这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等的差异有关, 也有人为的因素, 但总而言之, 晋升高级职称还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 要求参评人员除了论文以外, 首先必须通过国家或省组织的职称外语(古汉语)和计算机考试, 以及还有一定学历的要求, 如40岁以下者须具备研究生学历, 对申报人员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团结协作、集体观念、敬业精神、继续教育等方面以及对政治思想和工作表现年终考评都有一定要求, 其中对高校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定条件中的科研要求, 即对论文要求的评价和分析, 以下摘录我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对论文要求的有关章节:(省去破格)

  1.1申报副教授资格

  1.1.1科研要求: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专业学术论文:文科4篇以上、理工科3篇以上;或者撰写正式出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学术著作, 本人撰写8万字以上, 同时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专业学术论文:文科2篇以上, 理工科1篇以上。

  1.1.2申报教授资格:科研要求:撰写正式出版的高水平、有创见的本专业个人学术著作1部(15万字以上),同时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本专业高水平、有创见的系列学术论文:文科5篇以上, 理工科4篇以上, 其中至少2篇在本学科权威性刊物上发表;或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本专业高水平、有创见的系列学术论文:文科8篇以上, 理工科6篇以上, 其中至少2篇在本学科权威性刊物上发表。(图书资料系列基本参照该条列)??从2001年起, 在增刊、内刊、专辑、论文集上及作为第二作者发表的论文或参编个别章节的书籍不得作为评审材料送同行专家鉴定及上报省教育厅。

  由此可见, 对要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本学科权威性”、“本专业高水平”的论文要求, 应该说是可望可及, 但不容易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目标, 若想水到渠成, 须长期积累, 脚踏实地, 潜心钻研, 业精于勤。

  二、期刊分析和在专业期刊上

  2.1专业期刊专业期刊是一种有固定名称、定期或按宣布的期限出版的出版物。与图书相比, 期刊的历史只有300年左右。但它已成为各种科技类文献中内容丰富, 情报价值高的一种文献信息源, 专业期刊最突出的特点是出版迅速、内容新颖、能迅速反映某项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的新信息。由于它的出版周期短, 发表文章快, 而且具有连续性, 因而能为报导不断运动发展着的知识提供良好的条件。这一特点, 使专业期刊成为人们寻找研究上的新发现、新思想、新见解、新问题的首要信息源。据统计:在2001年我国出版的期刊中, 专业期刊数达到4420种, 占期刊总数的49.73%。其中图书情报学专业期刊有70种。

  2.2核心期刊

  这是由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对文献的大量需求导致了出版物的迅速增长, 但这与人们的购买资金收藏空间, 以及使用者的时间, 精力不足的矛盾日趋尖锐而产生的。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人们在为数众多的期刊中加以系统的研究, 认真鉴别它们的水平与质量, 了解它们的学科专业的地位与作用。于1990年在国内第一次大规模地采用了载文量统计、文摘量统计、引文分析、综合筛选、学科专家鉴定等科学的方法, 在约1万种中文期刊中筛选出2174种核心期刊, 并于1992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在以后的每四年里, 重新修订一次, 不断完善、优化评价方法, 最新的2004年版的《总览》(简称)中, 有1798种被定为核心期刊, 在70种图书情报学专业期刊中选出17种为核心期刊。这些核心期刊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 比普通专业期刊更能迅速地反映该学科新思想, 新观点, 新技术和最新的研究状况。其次, 学术价值高, 情报密度大, 信息量集中, 并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一些高校、科研机构评定职称往往以此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其次, 我们还会看到一种称为“方阵期刊”与“部级期刊”这也都是期刊之精华, 其所载论文总的来说都具有国内最高或较高水平, 但各有侧重:核心期刊是纯专业的学术期刊, 是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渠道, 学术性是其灵魂。方阵期刊有学术性期刊, 也有休闲类、家庭生活类、科普类期刊等, 除学术性外, 还要考虑效益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至于部级期刊, 除学术权威刊物外, 由于主管机构的行政属性决定了一部分的部级刊物具有一定的政治性。

  2.3论文要求

  我校馆员晋级的论文要求(除去专著因素):我校《实施意见》(简略)中, 的“??在本学科权威性刊物上发表;或......发表本专业高水平、有创见的系列学术论文......”等字样里, 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标明核心期刊, 尽管社会上对核心期刊的评价褒贬不一。

  但在评定职称过程中核心期刊还是起关键作用的。

  就图书馆究竟定位文科, 还是理科说法和理解不一, 这对职称评定论文数量要求就有所不同, 图书馆学的学科属性还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以我国为例, 1991年以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图书馆学划归“文学类”的门下;而1991年到1996年期间, 则把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并列归入“管理学”门类, 后来又出现了建议把它再度回归为“文学类”的意见;到1996年10月至今, 决定把文献信息管理定为“一级学科”, 而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并列为它的二级学科。就以我校副高级职称为例, 3篇(按理科数量要求),但实际上3篇或者4篇都是不够的, 因为, 3篇只是一个底线, 每次都将会有总参评人员的20%~30%,甚至更高的比例被筛掉, 如果要想不被淘汰出局, 那么, 论文的数量, 尤其是期刊的级别在这里将起决定性的作用, 我校主要采用的是3级体系对学术论文量化评估。第一级为被国际四大检索型刊物(SCI,EI,CA,ISTP)收录的论文(因数量极少故不作专题论述);第二级为国内核心期刊论文;第三级为国内一般刊论文。

  2.4的难度

  据《中国图书馆年鉴(1999)》统计, 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有41300人, 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3920人, 占9.49%,中级职称核心期刊者15815人, 占38.29%。全国约有25万图书馆工作人员, 在从业人员中, 教授、研究馆员近5%,副教授、副研究馆员近10%,馆员约40%,近十年来我国图书馆学在校学生达4千多人, 有20所高校图书馆招收研究生。那么, 就以全国从业的有中级职称人员均要在若干年内晋级为例, 将有近8~9万人要, 每人以最少的3篇计算, 在专业期刊上将要发表24~27万篇论文, 就70种专业期刊而言, 其中95%以上是季刊或双月刊(据2004年统计),虽说近两年我国期刊厚度和信息含量有所增加, 每期的容量也都在25~35篇之间, 如果都按最大量计算, 包括还有部分大学学报, 和一些极少量的交叉学科, 能够刊登图书情报专业的文章, 那么, 即使花10年的时间来刊登都还是远远不够的, 要在核心期刊上更是难上加难。这里还不包括其他层次和各类别的科研论文, 也都必须在专业期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由此看来评定职称要求提交论文, 既是对参评人员专业学识水平的一个检验, 又是对其学术研究能力的一种认定。因此, 将论文这一硬性指标列评定的必备条件, 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2.5稿费与版面费对专业期刊而言, 稿费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 甚至有些很正规的出版社也出现提出适当收取版面费(或称稿件审理费之类)的现象, 应给予充分的理解。

  要看到现阶段我国专业期刊与其他种类的期刊一样, 已进入准市场化阶段, 在这样的阶段中, 我国专业期刊办刊经费严重不足, 真可谓举步维艰, 现在足额拨款的期刊已经极少, 相当数量的经费缺额部分都要求杂志社自己解决, 而绝大多数的专业期刊又没有多少创收能力。我国每种专业期刊的发行量都很少, 据统计:在2001年全国出版的期刊中, 每种专业期刊的平均期印数最少, 只有0.77万册, 与最多的少儿读物类期刊18.84万册相比, 相差将近25倍, 因而一般很难揽到广告, 大多数专业期刊的生存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然而, 一些时尚休闲类杂志就不同了, 如《:家庭医生》的稿费为:300~600元/千字《;知音》的稿费高达1000元/千字, 而专业期刊能支付稿费30~50元/千字, 已经很不容易了。

  就大多数专业期刊而言, 收取版面费根本不能弥补办刊经费的缺额部分。按每页平均收取100~150元计算, 每篇平均4页的论文, 100页的期刊可刊载25篇。每篇论文收取400~600元版面费, 以每篇论文经过3审, 每次审稿费50元计算, 每篇需审稿费150元。每页2000字, 稿费以最低标准每千字30元计算, 每篇需支付稿费240元。每篇版面费实际收入仅为10~210元, 一期收入250~5250元, 还不足以支付印刷费。由于印数少, 其中一部分又以赠送的形式发行, 尤其是纯理论、纯学术性的科技专业期刊, 曲高和寡, 订户更少。专业性强的科技期刊还有一些订户, 专业性不强的则基本没有订户, 高校学报就基本没有订户。期刊发行收入就微乎其微了。

  2.6防范非法期刊

  有不少人在评职称中, 投稿心切, 为了急于, 被不法分子利用了这种心态, 而上当受骗, 希望我们提高对非法期刊的防范意识, 对一些不明杂志社发来的征稿通知、论文参赛通知等要认真分析, 提高鉴别能力, 谨防上当受骗, 目前出现的非法期刊一般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2.6.1期刊的“名头”都很大, 具有诱惑性。例如, 《中国教育**》, 在封面上注着“国际中文核心期刊”、“世界**期刊”、“**统计源期刊”等。刊物主办、协办、支持单位都是“中国**研究院”、“香港现代**研究会”、“亚太**交流中心”等;2.6.2期刊都标有标准刊号或统一刊号, 既有国际标准期刊刊号即ISSN号, 也有国内统一刊号即CN号。但刊号根本就不符合正规刊号的结构式;2.6.3期刊都不通过邮局发行, 没有邮发代号。即使编上一个邮发代号, 也是虚假或盗用其他期刊的邮发代号。从邮局或国家报刊发行网上是查不到他们任何信息的;2.6.4大多数非法期刊, 社址、编辑部地址或注册地址都在香港、深圳、北京、广州等大城市, 通信地址一般只注明“**信箱”、或“**楼**座”, 也常常在异地设办事机构;2.6.5从网上查询, 常常发现这类非法期刊同名现象很多, 同一名称的期刊甚至还有多个不同的刊号。

  例如同是《×国教育》就有3家;2.6.6非法期刊都以盈利为目的, 所有要发表的文章, 都要交纳为数不菲的版面费。

  三、建立学术规范端正心态写好论文

  3.1建立学术规范

  实践证明图书馆员通过撰写论文, 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及文字能力;通过撰写论文, 使自身知识不断深化, 能力不断提高, 最终达到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由此可见, 撰写论文, 既是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也是提高图书馆员职业水平的一个很好的措施。

  在此要提请注意的是, 如果不能建立良好的学术规范和端正心态, 那么,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容易导致有些人带着浓厚的个人功利主义思想来撰写论文, 有些人往往因为要评职称了, 赶快抓紧写论文, 而且有些论文写得也十分漂亮, 文章气势恢宏, 结构严谨, 但很少有经过深入研究, 认真思考或工作实践, 在学术的某一点上能够立论的论文, 文章中要么“人云亦云”, 不断重复着别人的观点, 没有一点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新意, 要么就是简单的“组装”、“粘贴”人家的成果, 所以许多论文读起来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是职称文章使然。这种浮躁的撰写论文方法, 导致了学术尊严的贬低, 产生的只是学术泡沫。谈不上学术价值和科研成果。只有建立良好的学术规范, 全身心地投入学术研究, 不带任何功利性, 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 而且要有激情, 要能产生思维的火花, 这样才能使研究工作取得成效, 撰写出来的论文才能有新意, 才是真正体现职称评定要义的合格论文。

  3.2高校图书馆的科研现状

  目前不少高校图书馆的学术研究状况不容乐观, 首先由于定编定岗, 馆领导大都忙于日常事务中, 不可能从有限的人力资源中抽调人员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等前瞻课题进行研究, 因此遇到评职称、研讨会之类的需要, 写论文只是一种个人行为, 大家各自为政, 常常是闭门造车, 无论从选题或是研究方向上都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虽说在第一线的图书馆员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有深厚的实践基础, 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这样才能写出来一篇好的论文。然而, 凭着个人的力量毕竟势单力薄, 比如, 对一些课题的精选、调研, 数据的采集、计量都十分困难, 还比如, 有些计算机、情图专业毕业的馆员专业能力十分强, 但文字能力稍弱, 而有些馆员是毕业于中文系的, 如能互补、组成团队, 进行科研, 那么, 如虎添翼, 一定会写出理论水平和实践意义都达到较高水平, 具首创性的研究论文。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存在较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但也有不少大学图书馆在这方面做得十分突出, 在此不妨看一看2004年蔡丽萍在的《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学术研究状况分析》一文中统计的2000~2002年全国大学图书馆发文排行榜, 从中能否得到些启发:①浙江大学图书馆:发文81篇;②清华大学图书馆:发文72篇;③汕头大学图书馆:发文48篇;④北京大学图书馆:发文45篇;⑤天津大学图书馆:发文39篇。

  3.3对策和措施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于2002年2月21日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建议规程》第24条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结合实际有计划地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 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有条件的还可根据需要, 自行设立项目”。这种法规形式的表述, 确定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 说明科研工作同图书馆业务工作一样受到重视。在这样的前提下, 建议:

  3.3.1图书馆应设立馆内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 行使相对的科研管理权力, 为广大馆员从事科研提供日常行政事务上的服务与指导性帮助;

  3.3.2建立和完善内容详细而且完整、公正的科研成果评审和奖励机制;

  3.3.3织业务培训活动, 开展业务学习, 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批评活动, 彰显健康的学术风气, 有计划地组织参加图书馆及相关学科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 申请加入国内和国际学术组织, 派出专业人员考察、进修和访问, 以此了解当前本学科热点和发展动向;

  3.3.4图书馆科研管理机构不但起到管理、执行各种学术规范细则的作用, 还起到把握图书馆方向, 规划、组织、指导图书馆选题立项和指导馆员专业论文选题、撰写和投稿, 促进科研成果中展示的各种科学方法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调控作用, 将学术研究、专业水平, 以及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影响带来质的飞跃, 如果能这样从制度上保证图书馆科研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那么, 图书馆员撰写的专业论文在职称评定中还会有什么大问题吗?

  图书馆员努力写好科研论文, 积极参与职称评定工作, 不断完善自我职业发展道路, 这样既有利于发挥高校图书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高校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 也有利于调动图书馆员的学习热情, 提高图书馆的科研和业务水平, 对稳定图书馆队伍, 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促进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深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金庆。图书资料系列高级职称评审随想[J].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8,(5):45,52.

  [2]薛万新, 王坤英。也谈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定标准改革[J].图书馆建设, 2000,(1):27~29.

  [3]穆尧, 仪芸。走出职称峡谷[J].新华文摘, 2001,(9):178~180.

  [4]贺子岳。论图书馆的职业开发。2004,(2):30~33.

  [5]张蕙, 王敏。中国期刊业离集团化还有多远[J].科技与出版, 2004,(5):12~14.

  [6]苏州科技学院。2005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实施意见[Z].苏科[200],2005,3.20.

  [7]曾德良。中文期刊问题剖析。图书馆, 2005,(4):55~57.

高级职称论文篇7

  论文这一硬杠杆多年来始终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门槛标签。而此次文件的无疑将基层医生从“临床和科研, 二者难以兼顾”的水深火热中拯救了出来。但也有人提出质疑, 规则改变后, 新的秩序该何时形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向《中国医院院长》表示, 每名主任医师都应该是响当当的优秀医生, 又何必需要降低要求。

  为此, 《中国医院院长》特邀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徐毓才、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院长郭廷建、北京市延庆县医院院长张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呼吸科主任何权瀛分享真知灼见。

  徐毓才:为外语、论文不做“硬性”规定点赞

  长期以来, 我国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都把外语、论文和科研能力作为硬性规定,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研能力的提升。实际上, 一篇具有创新性的科技成果或学术论文确实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专业学术水平, 而对于及时掌握国外的新技术进展, 外语水平同样很有必要。

  然而, “聪明”的中国人总是比较喜欢把好的政策引入“邪”道。在职称外语考试中, 替考、诞生了;在职称论文撰写、发表方面, 也构建起了一整套、的产业链条。如此这般, 愣是把一个好端端的制度糟蹋得面目全非。

  在基层, 除了这些怪现象之外, 还有一件更加令人难堪的事情, 就是对于基层医务人员, 外语、论文等的实践意义不大。一方面指实际用处不大, 另一方面则是指, 相比能够体现实际工作能力、临床业务水平的工作数量、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来讲, 这些能力确实就显得不太必要或重要。由此, 这些硬性规定一直遭到基层医务人员的反感与抵触。同时, 它们极大地制约了基层医务人员的职称晋升, 也将基层医疗服务的重点导向不注重医疗服务而偏爱写论文、考外语的“邪路”上去。因此, 李克强总理曾直言, 医生职称晋升不要搞“花架子”。

  如今, 《意见》提出, 基层医护人员的职称晋升不再将外语和论文、科研要求做硬性规定, 很显然这是一个顺应“民”意的好政策, 对于引导医生回归临床意义重大。更令人高兴的是, 《意见》所讲的“基层”不但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等传统意义上的“基层”范围, 还将县级医院、县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囊括在内, 其中既包括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 还圈入了民营医疗机构。

  在普天欢呼雀跃的同时, 《意见》也难免显露出几点遗憾。其一, 也许是出于稳定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的考虑, 提出“对取得基层卫生专业高级职称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原则上应限定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聘任, 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上级医疗卫生机构流动时, 应取得全省(区、市)统一的卫生高级职称”。其二, 仍然没有放开倍受业内诟病的继续教育学分。

  郭廷建:理想丰满而现实骨感

  有关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基层评审文件, 业界是一片叫好之声。然而, 从基层实际出发, 此次文件的仍然是各有利弊。

  诚然, 随着医改的稳步推进, 尤其是分级诊疗的实施, 基层医疗机构在未来将会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诊疗任务。在这种情况下, 将业务量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注重基层医生的实绩、让基层医生回归临床, 有助于增强群众对于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感。

  但是, 无论是二级、三级医院还是县级医疗机构, 只有医教研三方面并重共进, 才能提升医院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 从医院发展角度来看, 科研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基层医院发展不平衡, 此时放宽职称晋升门槛反而不利于基层医院的全面协调发展。就另一方面而言, 此次政策的出台或显操之过急, 应当设定一个过渡期, 稳步推进。再者, 基层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导致业绩信息采集不全, 难以保证通过合理的方式实现公正、透明评审。

  在国家颁布《意见》的同时,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同步出台了《关于深化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的意见》, 提出从2015年起, 将县(市、区)及以下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下放至各设区市。评审权限下放后, 实行“哪里评审哪里发证”的流程, 这意味着卫生高级专业人员的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由单位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根据高级岗位空缺数, 实行人员申报竞聘, 经单位全面考核后按一定比例差额, 择优推荐评审;对于通过评审并取得任职资格证书的人员, 由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在空缺岗位内择优聘任, 并享受相应待遇, 实现评价与使用统一。如此一来, 基层医疗机构的压力无疑就更重了。

  而就在这一系列政策出台之前, 为了打破实际存在的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和评聘不分的现象, 苍南县人民医院已经采用了评聘分离的方式。简单地说, 对于经过省或市级统一筛选后的人员, 医院会再次在技术、科研等方面设置相应条件, 按照岗位对照指标进行面试, 并打出分数;在此之后, 由有关专业委员会人员进行投票, 其中约1/10人员会落选;对于这部分落选人员, 医院会在下一年度根据工作改进情况对未聘人员实行重新考试、投票再聘任。当然, 院内职称评定对于论文必然有着相应的要求。此次国家卫生计生委文件的出台, 将会给院内职称评审带来怎样的变化, 或许还有待考量。

  张莉:探索基层评审“新路子”

  《意见》提出, 不再将职称外语作为申报的硬性指标;对论文、科研要求不做硬性规定, 评审标准更侧重于基层医生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 引导医生回归临床。它明确了基层卫生职称评审工作的方向并探索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新路子”, 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 职称评定对论文、外语要求的硬性规定, 迫使不少基层医务人员忙着写论文、考外语, 本欲以科研促进临床创新, 实际情况却是产出的研究成果与临床工作严重脱节, 同时造成医务人员整体临床能力的停滞不前。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吴昌归就曾指出, 根据多年参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经验, 县级及县级以下医务人员的主要责任应在于临床服务, 并非所有医生都要掌握外语, 取消外语考试可以让基层医疗机构中许多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的医务人员有机会评上职称, 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基层的卫生服务水平。《意见》一出, 各地已经根据实际情况相应作出职称评审的改革方案, 对于广大基层医务人员来说, 可谓迎来了职称评审改革的曙光。

  首先, 《意见》与深化医改密切相关。《意见》强调, 要为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和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提供人才支持。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国家分级诊疗的要求, 三级医院主要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二级医院承担一般疑难、复杂疾病和常见多发病的诊疗;一级医院承担一般常见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诊疗和患者管理服务。《意见》强调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标准有所区别, 重点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和康复等任务, 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考核评价, 实现“干什么评什么”, 避免职称评审与实际工作出现“两张皮”的现象。这有利于明确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工作范围和主要职责, 有利于深化分级诊疗。

  其次, 《意见》引导基层医生回归临床。事实上, 很多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很高, 论文却成了阻碍职称晋升的一项难题, 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县级以下医院的医生手术没做好, 患者的问题没解决, 只是论文写得不错, 职称便成了“花架子”。医务人员, 尤其是基层医务人员能力水平的提高除了理论知识不断充实外, 更多的是需要临床实践经验的多年积累。因此, 取消英语、论文作为申报职称的硬杠杠, 将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专题报告、病案分析资料、工作总结、医疗卫生新技术推广使用报告等作为评审标准的重要内容, 同时加强医德医风考核, 引导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突出工作业绩上多下功夫, 才能使基层医务人员真正回归临床, 切实服务临床。

  此外, 考虑到地区差异, 各地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稳步推行, 逐步完善评审标准, 合理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 保证评审结果的公平性、客观性。

  何权瀛:尽快回归基层医生晋升本位

  《意见》指出, 不再将发表医学论文和外语考试成绩列为基层医生晋升的必备考核项目。应当说, 这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深入了解国情和广大基层医生意愿后作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明智决策。

  目前, 我国约有100万基层医生。他们主要工作在农村县乡以及城市社区医疗单位, 是我国医疗卫生保健领域的重要方面军。他们担负着光荣艰巨的医疗任务, 具体包括以下几项:第一, 身处医疗工作的第一线, 承担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疗工作。第二, 作为各种疑难病、危重病诊治的初筛者和转诊者, 绝大多数患者初诊都在基层医疗单位, 基层医生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他们起着重要的初筛作用。第三, 基层医生承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大量慢性病的康复、教育、管理工作。第四, 基层医生身兼预防、保健工作重担, 包括接种各种疫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传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等。第五, 基层医生还肩负众多应急医疗工作, 例如地震、水灾等灾难急救。因此, 要求基层医生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 甚至是优秀的全科医生。

  大概从20年前开始, 中国基层医生的晋级要求中除考核医疗工作外不仅增加了一些原本不应该被纳入的项目, 包括在所谓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 参与编写、出版医学专著, 外语(英文)考试成绩等, 并将它们作为必备的硬性指标纳入晋升考核项目, 即不达标者不能晋升。上述规定在执行过程中不能说一无是处, 但总体而言是“弊大于利”, 起到了恶劣的负面作用。

  具体说来, 首先, 在中国医生的晋升对于医生本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常被认为是人生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同时会影响到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家庭幸福等切身利益, 因而深受普遍重视。为了能够按时晋升, 基层医生往往不遗余力, 千方百计地开展科研工作, 即使本医疗机构不具有相应科研条件, 也要硬着头皮搞科研, 成文后再想方设法在学术期刊发表。这样势必会耗费医生的大量精力, 无形中侵占大量的宝贵时间, 从而影响日常医疗工作, 甚至出现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培养出一批整天热衷于撰写论文而轻视临床的医生。众所周知, 我国基层医生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做好各项医疗工作, 如果这样不顾客观条件而硬性规定基层医生晋级必须, 势必会冲击并干扰正常的医疗工作。

  另一方面, 由于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单位并不具备正规的科研条件, 基层医生通常也缺乏规范的专业科研训练, 只是为了晋级而硬着头皮东抄西摘、拼凑文章, 即使勉强完成了一些医学研究工作、发表了几篇论文, 多半也属于重复性且毫无新意的工作。了, 但无人问津, 无疑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浪费。更为恶劣的是, 少数人采取剽窃、抄袭、假造数据, 严重败坏了医学研究的风气, 毒害了基层医生的灵魂。

  正因为医疗领域内有这样的需求, 还引发国内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现象, 诸如杂志越办越多, 甚至出现不少山寨版的中华牌杂志。只要作者愿意支付发表费, 杂志就会, 无人顾及发表后的文章是否有人看、是否具备科学价值, 进而诞生出一批名存实亡的传播媒体。更有甚者, 雇用职业论文替他们“撰写”论文和, 在社会上形成了论文的生产线和产业链, 影响十分恶劣。

  《意见》后, 有一部分人虽然承认现行的基层医生晋升办法中确实存在许多弊端, 但他们仍对现有晋升指标取消后该如何来实现公平公正的考核存有疑虑。其实, 解放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基层医生的晋级条件中并没有包括和外语考试两项, 依旧有条不紊地推进。现在看来, 只要能抓住临床医疗工作这一根本环节, 全面客观考核医生并不困难。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层医生进行全面、科学、公开、公正考核。第一, 单位时间内(如1年)完成的各项医疗工作数量, 例如门诊工作量、病房收治患者数量;第二, 医疗工作中诊治的疑难患者数量, 抢救危重患者的成功率;第三, 医学理论水平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第四, 是否发生重大医疗差错事故;第五, 患者的投诉和表扬;第六, 背对背的同行评议等。

高级职称论文篇8

  关键词:文物博物;职称评审;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称工作的开展, 对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一是稳定了博物馆的专业队伍;二是提高了博物馆干部队伍的素质;三是提升了博物馆专业形象。实践证明, 文博专业技术职称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 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但是, 随着社会综合改革的深入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的一些弊端也暴露出来。现以广州为例, 简要分析博物馆职称评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是指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为主要内容, 以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创新能力、专业水平、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培训活动。按照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评审部门规定, 完成规定继续教育学时作为评审条件之一。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 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 应当是每年累计不少于12天或者72学时。继续教育科目分为公需科目、专业科目和个人选修科目三类, 专业科目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

  然而, 从广州近年文博专业职称评审工作中关于继续教育规定的执行情况来看, 继续教育工作基本流于形式。从近几年的文博职称评审工作中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情况看, 个别单位对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开始时不做硬性要求, 到了职称评审工作中后期又须提供继续教育合格证。由于当年参评者已经错过继续教育时机, 在有关部门的默许下, 大家直接交费买来继续教育合格证, 参加当年的职称评审工作。2007年以后的职称评审工作中关于继续教育的要求虽然固定下来, 但无论从培训的形式还是内容上看, 基本是处于“走过场”的水平。已报名参加公需科目、专业科目学习并缴费者, 有的找各种理由没有到现场参加学习考核, 迟到早退现象十分普遍, 不认真对待。负责培训上课的老师也不认真严谨, 课堂秩序往往很差。至于专业科目内容, 近几年开展的文博专业继续教育专业科目有《文艺欣赏》、《语言表达与文化交流》, 这两门专业科目的适用对象包括图书资料、文物博物、音乐、艺术、新闻、出版、档案等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科目的针对性不强, 专业科目的名称、内容方面和文博专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至于个人选修科目的继续教育学习更加不规范。根据规定, 每位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须完成72学时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 除去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的学时, 绝大部分的学时需要用个人选修科目来填补。而个人选修科目文件没有做任何要求, 其灵活性、随意性很大, 甚至不少单位直接给没有完成规定继续教育学时的专业技术人员出具继续教育证明, 蒙混过关。

  根据《关于开展“十一五”期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修课培训有关问题的通知》(穗人发[2007]209号):“每门课程的培训学习时间要求不少于三天”, 可近几年文博专业继续教育每门公修课的培训时间都是两天, 而2011年的公修课《专业技术人员职业修养与发展》4月15日一天就培训完了。继续教育公修课的培训, 实际执行与文件规定不一致, 有关单位没有严格执行相应的政策规章。

  二、有关职称外语方面的问题

  广州近几年文博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执行2000年广东省文化厅拟定的《关于印发广东省文物博物专业高、中级资格条件的通知》、《关于印发广东省文物博物专业初级资格条件(试行)的通知》。其中, 高、中级评定标准中关于外语的要求及条件为:“熟练运用外语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命题考试, 成绩符合规定要求。”而广州市文博专业职称评审外语政策所依据的广东省人事厅《关于调整完善我省职称外语政策的通知》(粤人发[2007]120号)规定, “从事艺术、工艺美术、广播电视播音、图书资料、群众文化、文物博物、档案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

  外语是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 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工具。随着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 逐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外语水平仍是一项长期任务。外语在当今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并且目前广州地区文博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执行的高、中级任职资格中, 对外语的要求仍然没有变动, 而广东省人事厅关于职称外语的政策规定文博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免考职称外语。这样, 对文博专业职称评审的外语要求不一致。

  三、有关专业论文、期刊方面的问题

  除初级职称外, 评审中、高级职称都有论文、著作方面的硬性要求, 且要求申报人员公开发表在有国内、国际刊号的专业期刊上, 或者有专著书号的出版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甚至成为职称评审的先决条件和主要依据, 这使得不少学术期刊, 尤其是核心期刊难荷重负。一些期刊便应作者要求扩大版面, 有的改刊期为月刊、甚至为旬刊, 有的把小开本改为大开本, 有的增加印张, 有的办起了年刊或增刊, 而有的则出版各种形式的论文集, 如《广东文化艺术论丛》、《广州农讲所纪念馆论丛》、《广州文博》就属于典型的此类论文集。

  不可否认, 对于每一篇职称评审论文, 作者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是作者思维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但是迫于职称评审工作的需要, “制造”出来的职称论文质量值得商榷。有些专业技术人员写作的论文, 不是专业论文, 更像是工作报告、总结、介绍类、文学类等文章;有的论文则东抄西拼, 雷同之处很多, 有剽窃之嫌;有的甚至不惜花费“血本”, 请论文。由此可见职称评审论文质量之一斑。

  根据广东省文化厅2011年4月《关于印发修订〈文化艺术系列(专业)职称资格评审材料申报、审核工作的基本要求〉的通知》规定:“任现职期间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 是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刊号为CN、ISSN, 公开出版的专著书号为ISBN。”“任现职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专业调查报告, 是指在专业期刊(刊号为CN、ISSN, 不含在图书、报纸)上发表的独立撰写的论文和专业调查报告;公开出版的专著或著作, 是指出版书号为ISBN的个人专著或个人著作, 多人合作撰写的专著须排名第一方为有效。申报副高以上的论文必须在正刊上发表(在增刊、副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予认可);在同一期刊内发表两篇(含)以上的论文, 只算其中一篇。”也就是说, 出现在ISBN书号里的论文, 无论是参加重要会议而形成的会议论文集;还是一本书里有一个章节或者几个章节是自己完成的, 只是该书不是自己的专著, 甚至该书的作者列表上都没有自己的名字, 仅仅在后记里写明本书完成情况, 这些都不能算是公开发表的论文。这种对职称论文的要求是否合理, 有待商榷。

  四、职称评审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广州文博专业职称申报评审政策执行的随意性较大、政策缺乏稳定性, 主要表现在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以下简称职称认定)方面。

  近年来, 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工作, 广州先后出台了《广州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暂行办法》(穗人职字[1999]9号)、《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认定、评审专业技术资格问题的通知》(穗人职字[2000]10号)、《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穗人发[2007]99号)》、《关于大中专毕业生初次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材料有关要求的说明》(穗人评中心函[2009]1号)和《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穗人社发[2010]46号)》等文件。《广州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暂行办法》(穗人职字[1999]9号)规定:“获得硕士学位后, 在专业技术岗位上, 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 可申请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关于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认定、评审专业技术资格问题的通知》(穗人职字[2000]10号)规定:“获得硕士学位后, 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 经考核合格, 可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

  虽然不同时期的文件对获得硕士学位后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技术工作年限描述文字略有差别, 但书面通知的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工作年限为“三年”是毫无疑问的。而广州市2007年、2008年职称评审工作中关于职称认定政策则执行广州市人事局“获得硕士学位后, 在专业技术工作岗位上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两年以上, 可认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口头通知。直到2009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开始, 又接口头通知, 关于硕士学位获得者初次认定职称的专业技术工作年限仍执行原政策: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年限由两年改为三年。

  职称认定政策明确规定:“在专业技术岗位上, 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是指在对口或相近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 也就是说, 只有在对口或相近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才可以认定相应职称。而2000~2005年之间, 有不少已经认定职称的人员, 并不是在对口或相近的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有些大学本科毕业生, 学的专业是法律、经济、中文、艺术, 照样认定了文博专业的初级职称。

  职称认定政策也规定:“本办法所称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是指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注册备案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 经省统一考试入学, 完成规定学业, 或经省组织的自学考试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和中专学历的毕业生。”而有些成人教育、业余教育、函授毕业生或者结业生, 也认定了文博专业的相应职称。

  《关于对考取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实行聘任若干问题的通知》(粤人发[2002]183号)规定:“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并取得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首次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时, 须提交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模块)的合格证书”, 但对于通过全国考试并取得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 如经济师、会计师等, 首次聘任该专业技术职务时, 有的并没有提交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科目(模块)的合格证书, 所在单位、主管部门以及人事行政部门都审核通过。职称评审政策的执行随意性较大, 执行政策不严谨。

  五、评审材料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少数申报人提供申报评审材料时弄虚作假, 违反职称评审政策规定参加申报评审等。主要有在申报材料中提供伪造、变造的有关证书, 以虚假专业技术岗位经历、业绩成果参加职称申报评审工作等。

  根据《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规定, 专业技术人员是指按照国家规定取得专业技术职业资格或者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在职人员。而广州地区近几年文博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中不少单位都有非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称, 其中不乏一些在财务、人事、保卫等岗位工作的人员, 甚至办公室的一些专职水电工也来参加文博专业职称评审, 有的还通过了职称评审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此类参加申报评审者, 无一不是靠提供虚假专业技术岗位经历、业绩成果材料来蒙混过关的。

  近年来, 在职称评审工作中, 有的申报人员需要按照要求及时提供学历鉴定证书。而有的由于各种原因, 直到职称评审工作的最后期限, 申报人都提交不了经学历鉴定部门鉴定的学历鉴定证书, 无法核实该学历真实有效。可即使这种情况, 这类申报人员也同样通过了职称评审。

  对于继续教育方面, 尤其是个人选修科目的证明方面, 弄虚作假的现象则更加普遍。有的不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直接花钱换来公需科目和专业科目的合格证书;对于个人选修科目, 很多人自行在继续教育证书上随意填写继续教育活动名称、活动形式、学习内容、学时, 而单位不予审核就直接加盖公章了。

  六、其他问题

  个别单位审核申报材料时把关不严、不认真负责、甚至有包庇、纵容行为等。譬如前文提到的申报职称评审材料中存在弄虚作假行为, 申报人所在单位对此类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每个单位在审核职称申报评审材料时都本着高度负责任的态度, 认真审核, 严格把关, 职称评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行为基本可以杜绝。至于个别单位的包庇、纵容行为, 比较常见的做法有前文提到的单位给没有完成规定继续教育学时的参评者出示继续教育合格证明、默许不在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申报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职称。

  根据有关规定, 年度考核也是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必要的条件。年度考核原本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在本年度的政治思想、学术水平、工作实绩等方面进行评议、考核, 在此基础上, 按照一定比例评选年度优秀员工。但实际考核工作中常存在“按需分配”现象, 谁晋升, 谁优秀, 风水轮流转、甚至领导指定等情况。年度考核工作形同虚设, 与考核初衷是南辕北辙。根据广州近几年职称评审工作实际情况, 个别参加职称申报评审人员在职称评审工作中一旦出了纰漏, 申报人所在单位一般都会出面调停, 尽量为申报人开脱。

  避免文博专业职称评审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要继续深化职称改革工作, 加大职称改革的宣传, 认真严格地执行职称评审相关政策, 使职称评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进一步趋于科学合理, 使评审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作者单位: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主要参考文献:

  [1]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Z].2010.1.1.

  [2]广州市人事局.关于开展“十一五”期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修课培训有关问题的通知[Z].2007.12.4.

  以上就是博学多识的网友关于“高级职称论文范文”的解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