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2022-11-18| 编辑: 佚名| 查看: 266 |原作者: 萧覅|来自: 衙媒网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的详细内容: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篇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摘要建国初期,面对新中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 ...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的详细内容: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篇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摘要

建国初期, 面对新中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矛盾, 为保证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 为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我国的发展的形式迫切要求改造, 因此全国上下在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历时约七年左右。我国经历社会主义改造之后的面貌焕然一新, 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得出的经验和教训尤为珍贵和重要, 至今在发展中仍被不断的吸收和借鉴。

关键词: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经验和教训

目 录

一 前言 .........................................(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I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 .................................... I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I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

(三)资本主义工商界的社会主义改造 ............................. 1

三 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 1

(一)逐步过渡 .............................................. 1

(二)和平改造 .............................................. 1

四 经验和教训 ................................................ 1

(一)经验 ................................................. 1

(二)教训 ................................................. 1

五 结论 ...................................................... 1

参考文献 ..................................................... 1

一 前言

建国初期, 我国的社会发展以恢复经济为中心, 然而当时国内存在着资本主义经济, 存在着剥削阶级, 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 为此毛主席指出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 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 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并利用它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由此我国进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活动, 开始了消灭资本主义的历程。从人民的利益角度看, 从发展国家经济的角度看, 社会主义改造无疑是正确的, 而且改造的路线没有完全仿照苏联, 而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开辟了具有自己特S的道路, 实践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在改造过程中没有强制执行, 而是通过和平方式有偿赎买, 最终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内容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1年年底, 我国颁发了一系列的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决议, 决议内容包括改造的政策、路线和方针, 其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活动称为农业合作化运动。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参照了苏联的合作社思路, 将我国的土地全部收为国有, 有使用土地需求的农民可以加入农村土地合作社。这个决策打破了几千年农民对土地私有、自主经营的观念。

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共经历了互助阶段、初级社阶段、高级社阶段三个阶段。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农民是否同意走合作化道路, 毛主席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走农业合作化道路是必然的, 在这个必然的前提下, 制定了三大改造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以及在合作化运动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正确的阶级路线和方针:即依靠贫下中农, 巩固团结中农, 对富农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 将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 把消灭剥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富农分子结合起来。

在农业改造上, 我国没有照搬苏联模式, 结果是很成功的。苏联在实行土体全盘集体化的时候采取政府强制剥夺的方式, 遭到了遭遇了全国大范围的反对, 社会局面完全混乱, 导致苏联农业长期落后。而我国农业改造成功实施是建立在大部分农民的拥护的基础上, 没有采取剥夺手段, 而是利用、限制、改造甚至赎买, 通过有偿形式促使地主或者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并在土改后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先实行合作化再实现机械化的正确道路。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我国开始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 历时约三年。我国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仍然贯彻了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改造原则, 将手工业逐步划分为生产小组、供销生产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三种形式。利用这三种灵活形式把大量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 实现由低级到高级, 由分散到集中的社会主义改造。各手工业者可以合作生产, 互惠互利, 手工业私有制生产关系深度变革, 加速了手工业转变为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的进程, 促进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 我国有90%以上的手工业者都已加入了合作设, 推进了我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三)资本主义工商界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从1954年开始着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此时我国的国营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并且人民民主专政也已经巩固并强大, 这就为我国的资本主义改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为资本主义工商界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功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力量。

在改造内容上, 在工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 在商业中实行经销代销、代购代销等再逐步发展到公私合营。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对官僚资本无偿没收, 对民族资本利用、限制和改造。

在改造过程中,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 深入贯彻和平赎买的政策, 逐步将资本主义工商界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在利益分配上将企业的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部分, 大部分为国家和工人所有。改造时将资本主义工商界的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 企业改造与个人改造并举, 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同时消灭私有制, 并变资本主义剥削者为劳动者。

三 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

(一)逐步过渡

我国的社会改造是分阶段分层次逐步过渡完成的。如:农业改造经历了从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 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合作社三个过渡阶段。手工业改造上经历了供销合作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逐步推进的过程。

(二)和平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矛盾。历史上政权的交替和社会制度的变更都是通过暴力和冲突来实现的。而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上没有采取激烈手段而是选择和平改造。和平改造的理念不仅是国家的主观意愿, 也是当时我国国情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各种客观因素的综合反映。

四 经验和教训

实践证明我国在1953年-1956 年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阶段, 国家经济发展快速稳定, 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各行政职能部门比例关系协调, 物价稳定, 市场繁荣,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体现了改造过程中选择合作经济的正确性。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历史阶段, 对今天国家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发展和建设具有自己特S的社会主义也具有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一)经验

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 我国正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成功步入社会主义社会, 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标志的剥削阶级制度已经过去, 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社会主义改造成功意味着广大劳动人民摆脱了过去受压迫受剥削的局面, 真正当家作主, 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从此时起, 我国真正的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为日后建设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打下了基础, 创造了条件。

从科学社会主义角度来说,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在原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又深化和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改造既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和平赎买的理论, 又丰富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过渡的构想, 同时又从根本上改变了阶级关系——即地主、资产阶级由剥削阶级转变为劳动者, 农民和其他劳动者转变为个体劳动者, 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而知识分子则通过改造向工人阶级靠拢。

(二)教训

可以想象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国家顺利实行复杂深刻的社会变革, 是多么艰巨的任务, 这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是历史性的胜利, 然后由于改造任务的庞大以及改造的速度, 也决定了改造之后势必会产生一些后遗症, 且这些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篇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一,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1、失误、偏差的主要表现:

第一, 在社会主义改造速度方面, 急于求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工作过于急燥, 初级社没有巩固就办高级社, 拔苗助长。

第二, 在管理体制上集中过多,限制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将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扩大到整个社会, 并使之固定化模式化影响了经济发展。

第三, 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急于求纯 ;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

第四, 在工作方法上过粗,甚至某些地方采用强制手段。

2、出现失误、偏差的原因: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经济上, 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政治上, 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改变官僚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已经被消灭;富农和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日益突现出来, 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这些都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第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第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使中国的国家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第五,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性伟大胜利。 第六,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20世纪50年代具有中国特S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当今的中国特S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启示?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充分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必须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篇三:论文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标志着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而实现了两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对于何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先后曾有过两条思路。一是“ 先建设, 后改造” 的最初设想, 即先经过约巧年左右的新民主主义建设, 实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鼓励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 待国家实现工业化以后, 再搞社会主义改造, 一举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二是“ 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的方针。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面对新中国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 党中央放弃了原来的设想, 于年实行“ 一五” 计划的同时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实行“ 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 从而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当时, 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乃是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义改造是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举措, 是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前途之间激烈矛盾斗争的根本解决, 历史上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通过暴力和激烈的外部冲突来解决的。中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却是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和平改造的实现,不仅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观努力, 而且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各种客观条件的反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 仿照苏联建立合作社。从1951年12月开始, 中共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 规定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到1956年底,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 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中国有几千年农民个体经济的历史, 农民对土地、耕畜有深厚的私有观念、个体自主经营的习惯根深蒂固。农民是否同意走合作化道路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农业合作化的社会条件问题。第一, 毛泽东认为农业合作化具有必然性。二, 党和毛泽东制定了“ 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正确的合作化原则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第三,毛泽东制定了合作化运动中正确的阶级路线。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 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三种形式是: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

业供销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通过这三种形式, 把大量的手工业者组织起来, 实现由分散到集中, 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贯彻了自愿互利的原则, 以及随着手工业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技术逐步由手工业转变为机械化生产, 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中共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 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 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以和平赎买的方式实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也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第一, 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长期是党的同盟者, 革命胜利后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 又有遵守宪法, 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同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强大, 是支持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的上层建筑力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具备了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人国家资本主义轨道进行改造的条件和经济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历史阶段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具有深刻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对于今天建设有中国特S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功绩应该基于这样一个最根本的标准,在于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作用上, 其他的标准都要建立在生产力标准的基础上。没有生产力发展这个标准, 其他标准无从谈起。我们看到, 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即从1953年到1956 年, 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 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4.8%。经济发展比较快, 经济效益比较好, 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市场繁荣, 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在改造过程中,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经济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已经基本确立。为此 ,党的八大宣布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刘少奇在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 ,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 ,现在已经解决了。” 1981年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对社会主义改造做出了正式的结

论 :“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的胜利。”同时指出 :“这项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在 195 5年夏季以后 ,农业合作化以及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 ,工作过粗 ,改变过快 ,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以致在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具有四点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第一, 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坚持以恢复和发展经济为中心。建国初期, 新中国以恢复经济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到1952年, 新中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为大规模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并认为实际上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只不过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以恢复经济为主。因此, 社会主义改造无论是从规模, 还是从影响等方面来说, 都比较小而已。从这点看, 社会主义改造是持肯定态度的。

第二, 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比较, 我国没有照搬苏联模式, 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S的道路, 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农业改造方面, 苏联从1929年开始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一开始就造成了严重的混乱。致苏联的农业陷入长期落后的状态。而我国的农业集体化是在大多数农民拥护的情况下实现的, 是比较成功的。在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方面, 苏维埃政府采取强制剥夺的办法, 把资本家的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而我国在革命胜利后, 对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剥夺, 而是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实行赎买政策, 通过有偿的形式促使资本家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这在世界社会主义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第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基础上搞经济建设, 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 充分利用它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 毛泽东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现在还处在落后状态, 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 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然而, 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 1955年以后, 随着三大改造进入了高潮, 中国也开始了消灭资本主义的过程。并且,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国际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和建国初期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使中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采取的是“要贸易不要投资”的政策。形成了闭关锁国的局面。

第四, 无论领导革命或建设工作, 都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绝不能急于求成, 犯主观性急的毛病。指出用革命的方式解决建设的问题, 解决生产力大发展的问题, 是毛泽东、党中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并导致了实践中一系列重大偏差的发生。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证明, 经济变革和经济建设不适宜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 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 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才能避免急于求成, 大起大落, 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上就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的论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